河南大学“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
李润田,男,1925年出生,辽宁省新民市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教授,原校长。曾任中国古都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并任河南省政协常委、副主席,河南省科协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2009年“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
半个多世纪潜心学术,他在农业地理、乡村地理、资源地理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倡导者和奠基者,是现代人地关系论的主要发展者。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1部。他主持编写的《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丛书》曾荣获199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奖。
半个多世纪醉心教育,他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先后讲授课程十余门;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于198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关注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他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了学界俊杰、政界精英、商界翘楚。
执掌校务十年,他以德树人,运筹帷幄,制定综合性大学建设规划,推动中青年学科带头培育计划,成立河南大学出版社,建设逸夫图书馆、科技馆,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润田 朱绍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12年“中华文化人物”获得者。在半个多世纪的治学与教书生涯中,凭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朱绍侯先生为自己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的学术丰碑。他一共出版学术专著和个人著作集8部,主编著作、教材1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的许多论著在中国当代史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他凭借大胆假设、小心取证的研究方法结合翔实的史料,为学界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军功爵制试探》、《军功爵制研究》、《军功爵制考论》三部著作,成为军功爵制研究领域的权威。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自1981年出版迄今,已修订改版五次,发行量达140余万册,使用率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高校历史院系。
认识朱绍侯先生的人对他有一个共同印象,淡泊名利,谦虚低调,不计较功名利禄。他常常教育晚辈后生,做学问不要攀比,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在2012年“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大会上,面对鲜花、掌声和沉甸甸的荣誉,被搀扶着走向领奖台的这位耄耋老人,获奖感言仅仅是朴实的几句话,“我参加的今注二十四史工作是一项集体和长期的工作,我个人贡献是比较少的,所以我认为,这个荣誉应该是归于参加今注所有的专家和学者。”谦逊而真诚的话语,让全场观众为之动容。
朱绍侯 党鸿辛(1929—2005年),男,汉族,广西北流市人,中共党员,中科院院士、材料机械摩擦磨损与润滑专家、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两弹一星”功臣。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5部,申请专利16项,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
党鸿辛于1998年到校工作,是第一个全职在河南大学工作的院士。他把人生最后的时光都倾注在了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上。他以古稀之年、带病之身坚守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为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呕心沥血。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初,批准组建河南省纳米科技工程研究中心;2003年,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获批博士点;同年,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凝聚态物理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双双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党鸿辛 吴祖谋,男,1926年出生,祖籍江苏六合。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曾任河南大学法律系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法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法学会法理法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吴祖谋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统编教材《法学概论》(法律出版社)从1982年第一版,经过11次修订,累计发行近300万册,成为统编法学教材中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1992年,该书获得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全国优秀教材奖。2006年,经教育部审批,该教材自第九版起进入国家级教材系列,被列为“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其1989年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法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获全国1989年优秀图书奖;其1986年著有《法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获河南省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
吴祖谋教授在河南大学法律系担任系主任期间,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其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感染和影响着一代代河大法律人,也造就了一大批国内法学界的中青年骨干。其退休后依然关心着河南大学法学院的发展,为其做着各种努力,受到了河南大学师生的敬佩。 朱自强(1934—1995年),著名物理学家。河南大学原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国化学学会永久会员,中国化学学会有序分子膜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红外研究会总顾问,《Molecular Science》杂志编委。
朱自强195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先生,毕业后赴吉林大学物理系任教。在理论原子核、电法测井、光化学和有序分子膜、计算数学等科研领域都取得创造性成果。1985年底,朱自强作为专家被引进河南大学,任物理系主任。
他先后主持并完成了近20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其学术研究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材料科学、电子科学等学科,在许多领域都有独特的认识。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光化学、有序分子膜、纳米材料、分子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LB膜研究的专家之一,是国际分子膜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朱自强先生学风严谨,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乐观豁达;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进取,在生命最后几年身患绝症仍呕心沥血,不停工作;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河南大学新时期理工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佩,男,河南省巩义市人,1929年出生,共产党员,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并留校从事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历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语言逻辑、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河南省逻辑学会会长等职。
参加工作60余年来,马佩教授共撰写和主编28本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在普通逻辑、辩证逻辑、逻辑哲学和语言逻辑诸领域都做出了很多奠基性的工作和卓越的贡献。其中,他所参与编写的《普通逻辑》一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校逻辑教学的统编教材;在逻辑哲学和辩证逻辑领域,他开创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逻辑的先河。
马佩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逻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曾与北京师范大学的马特教授、复旦大学的马兵教授共同被誉为“逻辑三马”。在教学方面,他为我国的逻辑学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时至今日,以85岁的高龄,马佩教授还工作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他躬耕不辍,每年都在重要杂志发表学术文章数篇,并担任逻辑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务任务,其学术影响力仍在不断增加和扩展。 周守正(1914—2006年),江西省清江县人,中共党员,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35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1937年公费留学日本,攻读经济学专业。学成归国后,历任江西泰和县农业高等职业学校讲师、广东中华文化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每日论坛报》副编审。
1949年初,由香港来到中原解放区首府开封市,先后在中原大学、河南行政学院任教,参与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的重建工作。历任河南大学教授、财经系主任、教务处副处长、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政治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河南大学经济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奠基人。
周守正教授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在河南大学执教57年,桃李满天下。撰写出版了《资本论逻辑开端研究》、《马克思以往经济学的态度》、《货币学》、《商品学》、《财经学》、《资本论教学大纲》等专著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百余篇。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和顾问,是河南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 李丙寅,男,汉族,1926年出生,河南开封人。1948年河南大学化学系毕业,1949年至1952年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1952年至1962年在河南医学院工作;1962年3月,回到河南大学化学系工作,直至1992年10月退休。
李丙寅先生曾任河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河南省化学分析专业委员会成员、英国皇家化学理事会终身会员。1988年,获河南省“环境保护热心人”称号;1989年获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7年至199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开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989年获得河南大学教学一等奖;1994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优秀教育世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等荣誉。
李丙寅先生筹建了环境化学研究室,新开了《化学分析》、《环境化学》等课程,编写的《环境科学选论》曾被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指定为考研参考书之一。李丙寅先生领导的课题组于上世纪80年代在药物电极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多篇论文在世界化学权威《Analysts》等期刊上发表,使河南大学在此方面的研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李丙寅先生非常爱惜学生,资助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自1981年起,除了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连续几十年设立学生课外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及专业课程。退休后,拿出自己的养老金10万元设立“丙寅”奖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 张 今(1927—2013年),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学校唯一一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家和哲学家,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学会顾问,河南省译协名誉会长,并被收录进《中国翻译家辞典》和《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
张今同志曾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主要著作有《英汉比较语法纲要》、《英译汉理论与实例》、《文学翻译原理》、《英语句型的动态研究》、《英语抽象名词研究》、《思想模块假说——我的语言生成观》、《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英汉翻译技巧》、《东方辩证法》、《文学翻译原理》(修订本)、《英语句型的动态研究》(修订本)、《用科学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等。他参编了中国译协主持编写的《中国翻译大辞典》。译有《美学原理》、《美学史》、《华盛顿传》、《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无冕之王》、《不平凡的一生——哈默传》等多部著作。他校订的著作有《科学史》和《科学的社会功能》等。
张 今 佟培基,男,满族,祖籍北京白塔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开封第一高级中学,1963年应征入伍,在北京军区直属部队任汽车兵。1965年被北京军区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并于1968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接见。1968年,佟培基同志退伍后到开封高压阀门厂工作,担任汽车司机,后调进河南大学车队。
1979年,佟培基同志调至中文系唐诗研究室工作,跟随我国著名唐诗学家高文教授从事全唐诗的整理和研究。1982年,佟培基同志被破格评定为讲师,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其间,佟培基同志于1984年实现自己的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87年,他自学成才的事迹受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表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到河南大学,专门为他拍摄了《从司机到副教授》的专题片。
2002年,佟培基教授成为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申报牵头人。2003年,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获批开始招生。
2004年,佟培基被评为“河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由他担任支部书记的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被评为“河南大学先进基层党支部”;2011年7月1日,在中共中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