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收官 近8万市民报名

  

  在昨晚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终级赛展演上,全场千人齐诵《祖国,一首唱不完的恋歌》。 蒋迪雯 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台上100位“市民诵读达人”,台下1500余古诗词爱好者齐诵《三字经》暖场,昨晚的上海保利大剧院文化氤氲、古意盎然。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终级赛展演暨上海孔子文化节闭幕式在《大学之道》的全场诵读声中拉开帷幕。经过近两个小时激烈角逐,宝山区29岁教师徐罗艳从10位“诵读进士”中脱颖而出,成为“诵读状元”,杨浦区8岁小学生张人匀、金山区27岁教师胡怡泓分获“诵读榜眼”、“诵读探花”。

  8岁“榜眼”爱唱古诗

  以“梦想”“真情”“师道”“勇气”“胸怀”等为关键词,10位闯入终极赛的“诵读进士”必须在40秒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传统经典上下句接龙”,对得越多,得分越高。随着台上赛事日渐白热化,台下观众也在悄声交头接耳,“太紧张了”、“这条难度有点大”、“好厉害,我怎么没想到”。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自今年4月份在本市启动,有近8万市民直接报名参赛,活动覆盖全市各区县、社区、学校、企业。参与诵读活动的市民超过300万。昨晚赛场上,年纪最小的选手是“诵读榜眼”、杨浦区杭州路第一小学学生张人匀,年仅8岁,如今已能背诵近700首诗文。大赛中他一路战胜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登上终极赛舞台。

  徐罗艳也是在张人匀那么大的年纪接触传统经典,“我第一首会背的古诗是《清明》,那时不懂‘雨纷纷’,不懂‘欲断魂’,但是莫名觉得‘杏花村’应该是明丽旖旎的所在,仿佛糖果般鲜甜诱人。高中时期读的传统文学作品最多,每一部著作对我来说都像一个梦。”

  父母上经典第一课

  进入决赛的选手,29岁以下年轻人占了70%。他们大多幼时跟随父母接触经典,童子功深厚。十强选手、市北中学理科生王俊期,妈妈就是通过唐诗宋词来教他学说话的,“刚刚学会说话,我便会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从此与经典结缘。”年仅16岁的他对四书五经、二十四史都有所涉猎。十强选手沈敏佳,因为妈妈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望月怀远》,从小到大都以“小远”作为自己的笔名和网名。

  昨晚,通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陆建领诵《诗经·关雎》。虽然一步之遥落选十强,她表示,比赛收获极大,今后有志于做传统经典教育志愿者。初二时陆建翻看祖父书架上的辞书,逐字逐句学习,由此打下古文基础。她则在儿子上幼儿园时便教他背诵 《三字经》、《弟子规》,“经典意义不止于识字背诵,像‘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启发小朋友在生活中懂事守礼,极为实用。”

  学校社团蔚然成风

  昨天的终极赛上,大赛评委李耐儒感言,“经典诵读确实应该从娃娃抓起,希望能成为全体家长与学校共识,多给孩子们诵读传统诗文的时间。”其实,这在上海不少中小学已成为现实。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昨天透露,嘉定区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部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150个经典诵读社团,100个在学校,并探索以演唱方式表现古诗词魅力。

  闸北区市北中学高三学生赵倬成,昨晚与播音员陆澄一起吟诵 《岳阳楼记》。他告诉记者,自己从高一加入学校词社“水云间”。这次大赛,他闯入百强,两位同学严涵、王俊期闯入十强。“水云间”词社指导老师杜亚群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在她看来,“生活工作节奏快,吟诵唱和经典,不失为解压良方,学生和我都获益良多。”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决赛、总决赛正值八、九月间,“经典阅读诵吟”成为青少年暑期活动新热点。市群艺馆专门设计“我们一起读”诵读活动,邀请陈醇、王涛、吴晓蕾、蔡金萍等多位资深播音主持、专家讲经典、诵经典,与青少年互动,场场满座。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纷纷开展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举办阅读夏令营、阅读大赛、阅读推广。昨晚,台上台下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应和,“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直到最后全场起立合唱《歌唱祖国》,气氛一浪高过一浪。(记者 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