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丨补上公共卫生继续教育这块短板

  (1)公共卫生的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通过持续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让从业者在各方面持续提高

  疫情发生以来,公共卫生领域受到了极大关注。

  古语云:“上医医国。”与一般的医疗领域相比,公共卫生不只针对单个的个体,而是涉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疾病防控,其重要性不容轻忽。

  因此,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毕竟,无论是对于科班出身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还是对于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各级干部职工,公共卫生都是一个变化迅速的领域,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跟上不断变化的公共卫生形势,这些从业者就都需要不断接受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在知识结构、服务技能、工作理念、形势把握等方面持续更新、充实、提高。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为胜任这一任务,必须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数据收集、形势分析、政策倡导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当好政府决策的建议者与参谋者。而实现这一点,也离不开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2)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在实施主体上还不够明晰,教育内容和实施体系也有待完善

  从现实需求看,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领域,仍存在以下问题短板亟待补齐。

  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工作涉及的主体缺乏协同性与协作性。

  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涉及的三方为:公共卫生机构、学员、继续教育实施单位。就当前而言,不管是脱产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或是公共卫生机构内部组织的教育学习,还是公共卫生类学会、协会主办的教育讲座,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三方的关切点是不同的:

  学员更为关切的是能否按预期拿到继续教育学分;

  继续教育实施单位更为关切的是能否实现预期利润或完成任务;

  公共卫生机构更为关切的是学员参加继续教育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

  三方在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目的上无法聚焦,这自然影响了三方在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上的协同性与协作性,这是造成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质量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内容尚需改进。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够,缺乏总体规划与设计,内容缺乏针对性。

  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多为专题性(或模块化)讲座与学术报告,时长一般少则20分钟,多至3小时,大多浅尝辄止,无法在某个专题上进行系统与深入教育。

  在形式与内容选择上,也经常出现“一锅煮”现象,无法兼顾不同业务人员、不同层级的学员需求。

  调研显示,省级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更倾向于针对特定任务的专题培训,尤其是科研设计与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继续教育,而市、县级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更倾向于针对特定技能的专业培训,尤其是数据分析、监测手段、调查方法、检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继续教育。

  更为堪忧的是,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三方间经常变更,导致三方都无法主动进行长远规划与设计继续教育项目,客观上又造成继续教育内容缺失针对性、连续性,这进一步影响了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实施体系不健全。

  首先,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并未针对性地遵循“国家-省(市、区)-市(地、州)-县(市、区)-社区”不同层级的需求,制订相应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短期与中长期规划,从而确保系统性、规范化、针对性地推进公共卫生继续教育。

  其次,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尚未实施基地化建设,开展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大多为各类培训机构与学会或协会等组织,而由从事公共卫生教育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等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不多。

  最后,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缺乏必要的学习绩效评价机制与体系。虽然我国已建立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并将学习情况列入业绩考核、聘任晋升的条件,但却一直没有建立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学习绩效考核及其考核结果应用的体制机制,导致不少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荒废时间,导致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学员被动应付,实施单位主动迎合,机构不闻不问”的困境。

  (3)做好顶层设计,以需求为导向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通过绩效考核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为此,针对上述不足,必须做好统筹、对症下药,加强和改进公共卫生继续教育。

  以系统思维做好顶层设计。

  首先,制订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中长期规划。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未来公共卫生发展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制订全国性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中长期实施规划,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机构遵循国家计划,结合区域公共卫生工作实际,统筹制订年度落实计划,组织协调本地区公共卫生机构的继续教育的实施。

  其次,推进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化建设。遴选部分公共卫生学科优势与特色高校,以及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公共卫生机构为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夯实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力量,提升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最后,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督导督查制度。重点围绕公共卫生继续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继续教育成效等情况定期开展督导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与做好整改,确保公共卫生教育落实落细、有实效,切实推进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持续改进提升。

  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项目开发。

  首先,做好项目的需求征集。遵循应需而教的理念,利用移动数字信息化技术建立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信息系统,该系统类似于“疫情直报系统”的信息系统,具备需求征集、过程跟踪、评价反馈等功能,利用公共卫生机构强大的组织体系,面向所有公共卫生机构及个人征集教育需求。

  其次,做好项目的需求对接。需求对接,既包括公共卫生机构的组织需求与所属机构的个人需求之间的对接,又包括公共卫生机构的年度继续教育核心需求与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的能力特色对接。通过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信息系统,架构起公共卫生机构与继续教育基地之间的沟通协商,从而使继续教育基地能够精准地把握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需求。

  最后,根据需求打造特色项目。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基地根据年度核心需求,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开发设计出系列优势特色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项目,从而确保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项目分层、精准地对接需求。

  以绩效为标准保障项目实施。

  首先,保障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是基础。可以采取国家、公共卫生机构、社会、个人协同承担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资源,建立合理的承担机制,保障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持续、合理投入。

  其次,建立全过程的公共卫生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从项目开发设计到授课培训的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如随堂评价、常规教学状态数据评价、专家评价等,并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公共卫生教育基地考核与投入的重要依据。

  最后,建立闭环的学习绩效考核机制。除了建立基于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提升、意识养成等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学习绩效考核模块外,还应建立学习绩效跟踪评价模块,加强对继续教育学习后的绩效评价,即完成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后对组织、社会所产生的效益,从而建立闭环的公共卫生继续学习绩效考核机制。

  (作者:李金林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 转化编辑:李檬 马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