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转型:没有一篇容易的10万+

  谢九(蔡小川 摄)在1000期之前,我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工作主要是为纸刊写作,具体包括市场分析的专栏,以及财经类的封面报道。但是从1000期之后,随着《三联生活周刊》的转型,我的工作也从纸刊拓展到了新媒体。一方面保留了原先纸刊时代的工作内容,同时开始为《三联生活周刊》的微信公众号撰写文章,基本上保持着每周至少一篇微信文章的节奏。同时,以微信上的文章为基础,我还在三联“中读”平台上开设了一个电台节目,名字叫“老九论财经”,从点播量和读者反馈来看,也还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在传统的纸刊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写作,对于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人而言其实具有较大的挑战。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工作量的提升,比如需要比以前写更多的文章。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写出适合不同平台需求的文章,纸刊上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微信上的文章应该怎么写?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新媒体平台的文章都有对点击量的追求,即使是三联也不能免俗。那么,对《三联生活周刊》的微信文章而言,首先就需要在选题上紧跟当前热点,传统纸刊时代的选题,虽然也会追逐热点,但是也会有大量文章可以完全忽视热点效应,完全潜心做一些冷门的深度报道,但这种做法在新媒体时代很难行得通。新媒体时代的选题,通常都是对几天之内的热门话题做出快速反应,有时候甚至需要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完成一篇文章,如果超过一周时间,可能就失去了关注度。

  微信文章虽然是对热点的快速反应,但是又不能仅仅只是对热点事件做一个简单报道,还需要做出深度解读,这就需要对相关财经领域有足够的积累,能够足以保证在短短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对热点事件做出三联的独家解读。

  同时,财经类文章通常都有一定的理解和阅读门槛,如果写得艰深晦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所以,难以理解的财经事件,怎样才可以让更多普通读者看得懂,这是微信公众号写作的另外一大挑战。

  所以,微信财经类文章的写作,首先必须要对相关事件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对事件背后的逻辑有独特的判断,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尽量简单清晰地叙述,如果自己对事件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只会让读者如坠五里雾中。同时,在新媒体文章的行文方式上,也可以尽量轻松一些,和纸刊写作相比,不必过于正襟危坐。

  既要有深度,还要好阅读,这是我对自己微信写作的基本要求。过去4年多时间,我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平台上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的阅读量都超过了10万。尤其是随着周刊微信平台的粉丝数量越来越多,写出一篇10万+的文章似乎也比过去更加容易。不过,对我自己而言,这些年来新媒体写作的最大感受就是——没有一篇容易的10万+!

  虽然以流量作为衡量文章的标准并不科学,但是,以我自己的写作经历来看,那些花了很大心思写出来的文章,确实能收获更多的点击量,相反,如果有些文章没有很用心去写,点击量的确会受影响。所以,新媒体时代以点击量为衡量标准,虽然有流量至上的弊病,但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至少能够约束作者将文章的水准维持在一定水平线之上。

  如果以工作量来看,我在微信和中读平台上发表的文章和电台节目,其实已经超过了纸刊。但是,对《三联生活周刊》而言,无论如何,纸刊都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所以,即使新媒体写作占据了大量时间,也需要保证纸刊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对我个人而言,这就需要调整工作方式,让纸刊和新媒体平台的写作互相配合,如果协调适当,或许还可以发挥出更好的协同效应。

  到目前为止,我对纸刊和新媒体平台的写作的区分,首先是选题上的不同。新媒体平台主要以热点事件为主,纸刊也需要贴近热点,但是也可以加入一些和热点无关的话题。这些话题有时候相对冷门,是我自己平时对一些财经事件的思考,虽然不够热门,但有独特的价值所在,比如宏观经济的最新变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猪肉价格的涨跌、日元为何大幅贬值、印太经济框架等等,这些话题在微信上可能并不适合传播,但是都有独特的报道价值,《三联生活周刊》需要对这些相对深度的话题做出解读,这就是三联纸刊的价值所在。

  同时,有些热点事件,我在第一时间写出微信文章之后,有时候还会在纸刊平台上继续解读,但是会选择另外一个写作方向,对一个事件在不同的层面上做出解读。比如最近新华信托破产的事件,我首先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新华信托破产,高收益的信托还能买吗?》,这篇文章主要以新华信托为由头,解读了当前国内投资理财的现状,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写,这个方向可能更适合微信传播。然后,我在纸刊上写了一篇《信托业又到十字路口》,这篇文章将重点放在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上,总结了我国信托业几十年发展的问题,以及现在面临的最新挑战。这篇文章如果放在微信平台上,可能没有太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对纸刊而言,需要有更深度的解读。所以,对于一些热门事件,三联的新媒体平台和纸刊其实可以形成更好的配合效应。

  过去4年来,我个人工作方式的转变,也折射了《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几年的重大转型。《三联生活周刊》走过1200期,无论是在过去纸媒的黄金年代,还是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三联生活周刊》都表现出了极好的适应能力,在大量纸媒消亡的时刻能够存活下来,这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归根结底,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换,好的内容永远最受欢迎。《三联生活周刊》从创刊到1200期,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够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产品,这是市场上最稀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