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里话写满百册《邓小平故居留言簿》将出版

  留言选登

  ●“我们由昆明来到邓小平同志家,心里乐开了花,邓老政策好,人人吃得饭饱,经济粮食富上富,光棍不愁讨媳妇,光棍有了家,感谢邓小平同志旧居老家。”

  ●“公元1904年8月22日这一天,他妈妈肯定想像不到,她儿子以后会成为世界伟人!”

  ●“我们对改革充满信心,愿中华改革成功地冲破物价改革和工资改革这一关。”

  ●“当代大学生的心声:小平,您永远好!”

  今年8月22日,是小平同志的百年诞辰。可以预计的是,社会各界将掀起一次缅怀邓小平的高潮。其实,早在两年前,位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小平故居就已经开始了整修,准备迎接今年的纪念活动。

  故居管理办公室略显陈旧的储物柜里,存放着99册写满了参观者留言的留言簿,而目前放在前厅供人们留言的,是第100本。

  翻阅这些留言簿,我们看到的是,原来,20年来人民对小平说了这么多。

  小平故居自1984年对游人开放以来,一直设有留言簿。截至去年,已有200多万人次来此参观。其实并没有人刻意去规划这个数目,只是历年来不停地更换着各式各样厚薄不一的留言簿,后来,在小平99岁时,人们发现居然恰好是99册。

  最开始时,故居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他用当时大队记工分的报表订成了留言簿,这样的“手工简装本”一共有十多册。后来,换成了“正式”一点儿的硬皮本,100多页,封面是蓝色和红色。1997年2月19日,小平逝世,治丧期间的一个多星期,留言簿包上了表示哀悼的黑纱,这样的特殊留言簿一共有4册。

  毋庸讳言,这些留言簿曾经并没有得到悉心的照料,也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2002年,四川文艺出版社确定了他们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的出版计划,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邓小平故居留言簿》。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和美工们来到小平故居,从储物柜中翻出了全部的留言簿,一一登记、拍照、复印。

  据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回忆,当时,年代稍久的一些留言簿已经出现了虫蛀现象,许多用圆珠笔写下的留言也已经模糊。这似乎有些可惜,但又何尝不是一份幸运呢:也许正是由于它们被人遗忘,所以,20年来,它们保留了一种可贵的原生形态,真实地记录了老百姓———其实在这里更恰当的称谓应该是“人民”———对小平说的“心里话”。《邓小平故居留言簿》一书的策划和责编、四川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金平,仔细地阅读过所有的留言。他认为,留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各自具有相对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1985年)。这一时期故居逐步对外界开放,来参观的以广安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人居多,以农村人口居多,因而留言中有很多洋溢着农村改革后农民的喜悦,直接感激中央的好政策;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至80年代末,“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留言中开始出现了个体户,他们应该是第一批‘托小平的福’富起来的人”,金平这样描述他的感觉。正是这些个体户们开始了对故居的小额捐款;第三阶段是1992年小平南巡谈话发表之后,“我看到开始有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家来参观了,据说他们的捐款也数目不小”。第四阶段是1997年小平逝世以后,“每年他的忌日前后,留言都相当集中”。

  最早的一则留言是在1984年4月10日下午1时40分,附近场上的一位农民丢失了自家的牛,找了很久,最后终于在小平故居旁边找到了。他很高兴,于是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首诗:“四月找牛到协兴,内心崇敬邓小平,参观邓帅故居地,终身难忘邓恩情。”1985年3月15日的一则留言是一首顺口溜:“我们由昆明来到邓小平同志家,心里乐开了花,邓老政策好,人人吃得饭饱,经济粮食富上富,光棍不愁讨媳妇,光棍有了家,感谢邓小平同志旧居老家。”

  1988年10月18日,陕西汉中一家针织厂的厂长参观了小平故居,他的留言称得上不忘本行———“本厂生产针织内衣产品,多年供应广安市场,我们为能给小平同志家乡父老做一点事感到自豪。”而在1989年4月9日,一位“慕名而来”的教师写道:“公元1904年8月22日这一天,他妈妈肯定想像不到,她儿子以后会成为世界伟人!”

  人们也会向小平诉说内心的焦虑与不满。一则没有时间和署名的留言这样写道:“我们对改革充满信心,愿中华改革成功地冲破物价改革和工资改革这一关。”而在1988年9月25日,一则留言写道:“小平同志:现在物价涨得太快了,你究竟知不知道?”

  当年小平检阅三军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曾打出了“小平你好”的条幅,而小平的回应是他脸上的微笑。在故居留言簿上,北大学生和小平的交流则似乎更从容平静。1988年8月6日,北大一行4人的留言是:“今天的气候一般,您看明年的天色?”另一则四川师院学生的留言是:“当代大学生的心声:小平,您永远好!”

  小平逝世后,参观故居的人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哀思。1997年2月22日的一则留言是这样的:“小平同志让我们填饱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们世世代代永远怀念您。”一位来中国的外籍教师写道:“China has come to the end of an era(中国已经结束了一个时代)”。

  作为一位资深的出版界人士,金平比较了纪念毛泽东诞辰的出版物和纪念邓小平诞辰的出版物。他认为,对于毛泽东,大众往往有一种“探秘”的心理,出版物也随之徘徊在不断的神化和人化之间。相比之下,邓小平似乎没有特别引人关注的“秘闻”,和他的政治主张一样,对他的纪念也可以用4个字概括,那就是———“实事求是”。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徐百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