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作假评高级职称被处理,其中4人竟是校长,教师:习以为常

  江苏省人社厅通报了9起高级职称评审弄虚作假案例,没想到现在仍存在不少人通过不正当行为取得职称的现象,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教师却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

  自1986年开始,我国实行了中小学职称制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代表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

  根据职称级别不同,工资也会有相应的差距,但是评选要求很严格,晋级名额也非常少,许多教师即使很优秀也未必会评得上。

  但是,有竞争就会有内幕,教师职称评定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自私自利的人太多,导致很多问题发生,有资格的教师呕心沥血什么都没有,没资格的校长弄虚作假评定职称,真相叫人无奈!

  四名校长弄虚作假评定高级职称,教师却习以为常

  江苏这四名校长,通过学术作假的手段,评选高级教师职称,处理结果就是这些校长三年之内不得申报高级职称。

  这不是个别现象,有许多学校的教师们对这种行为习以为常,甚至觉得自己和上面的领导搞不好关系,职称评定这种事根本轮不到自己。

  如果校长真的很忙,没有时间任课教学的话,出于什么心理都不应该作假,不仅会将其行为记入诚信档案库3年,这3年期间也不可以申报高级职称,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国家不仅在抓问题,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也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评优评审的标准,学术作假就是一种违背的表现。

  有人说:职称严重危害教育和教师,不取消职称评定,教师就无法安心,也有人说:职称评定应该按照教龄晋升,或者是取消,直接按照发放工资,这样也不会让许多老教师寒心。

  职称评定可不可以取消,是产生很多舆论的大问题,如果没有教师举报,没有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查,这四名校长就会凭着高级教师的职称拿到更高的工资,享受更好的待遇。

  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是有很大害处的,不仅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还助长了歪风邪气的形成。

  评定教师职称有利有弊

  人都是需要鼓励才能越做越好,不管是小学生,还是老年人,只不过年纪大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所以不会喜于言表。

  评定了教师职称,待遇好,薪资高,这也是吸引高学历人才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一个办法,如果没有职称,学历高的人很可能不会选择这份工作。

  但是有这项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关系,还这使得教师工作没有了凝聚力,为了提高自己的待遇才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这对中小学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评定教师职称有利有弊,不论是安于现状还是互相攀比,只有好好整顿,职称乱象才有利于教育发展,教师们才能安心地教书育人。

  对青年教师的建议

  1. 不要因为职称而互相攀比

  不管是有资历的老教师,还是同期的优秀教师,有优点就多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不要盯着别人的短板,长时间下来,工作质量也会有所下降。

  如果工作干不好,学生也管不好,很容易失去这份工作,就脚踏实地力争上游,永远要超过昨天的自己,不和他人攀比,大气才能成事。

  2. 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提高教学工作业绩

  如果遇到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最后这份工作也会让人很累,做教师这份工作,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学生家长更是不计其数。

  这时候,学生的偏执、家长的袒护、领导的误解、这些都可能成为增加压力的东西,所以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提高教学工作成绩。

  3. 遵守师德,坚守教育的初心

  青年教师不要因为一时的寂寞而乱了方寸,浪费时间不利于长远的工作,心胸坦荡,两袖清风,坚守教育的初心。

  有些事,一定不要忘记自己为了教书育人所说过的话,所决定的事情,不要与当初的想法背道而驰,遵守师德,完成教育的使命。

  笔者寄语:其实对于国家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才不断地改革,引进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教师职称是鼓励教师变得更加优秀,能更好地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随波逐流也跟着作假,如果时东窗事发,结果也得不偿失。

  今日话题:你觉得教师应该取消评定职称吗?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