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课堂|网络画板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与创新

  网络画板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与创新

  文 | 刘重庆

  >>>

  一、利用知识图谱促进网络画板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

  跟早期的幻灯片和动画一样,网络画板也是为教学服务的。中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有效使用呢?基于九年一贯制的课题实验,笔者研究一至九年级数学课程体系,整理网络画板与教学的融合点,科学呈现3个学段与网络画板融合的知识体系。笔者按照知识图谱,制成课件(资源包)供教师使用,助力学生数学学习。在研究、整理知识图谱的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两条经验。

  (一)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更适合应用网络画板

  各学段教材均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4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其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融合最为广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进行大量的作图、图形变换训练,以及面积、体积的计算。相对于其他工具,教师利用网络画板强大的动态演示功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动手操作验证,提高建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思维水平。

  例如,笔者将三角形板块的网络画板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学段,“认识三角形”;第二学段,“初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第三学段,对“三角形的边、高、中线、角平分线、内角和、外角性质”等深入研究(见表1)。笔者利用知识图谱将同一知识点的资源整理成资源包,并实现共享。这样有利于教师提高站位,找到知识起点和拓展点,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

  表1?三角形在不同学段的融合点知识图谱

  

  (二)网络画板资源可以螺旋式上升

  数学内容是螺旋式编排的,这一做法同样适用于知识点的融合教学。学生学习三角形知识,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为此,笔者在利用网络画板教学的过程中,研究整理范例,不断整合、优化,打造课例资源包供全校使用。低学段的教师可以看看该系列知识在下一学段的要求是什么,高学段的教师可以看看上一学段学生掌握了什么。这样,教师在使用网络画板教学时可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为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供有力的帮助;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优化整合、改进,共享资源。这样,全校数学教师都可以借助网络画板,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

  >>>

  二、借助问题生成单和网络画板丰富教学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信号”,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以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笔者针对学校“P+S自能发展课堂”的教学需求,精心设置了问题生成单,优化课程设计,研制“互联网+网络画板”有效与数学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策略、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研究与实践表明,“P+S自能发展课堂”每个环节都可以与网络画板相融合(如图1),“P”是“Preview学习准备课”,“S”是“Show展示汇报课”。具体融合策略如下。

  

  图1?“P+S”自能发展课堂图解

  (一)自学起疑,先学然后知不足,先学然后知疑

  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画板素材,按基础、综合、拓展形成“问题生成单”,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指导学生梳理疑难问题。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学生想测量旗杆AD之长。在某一时刻,该学生站在B点,使得自己影子与杆影端点重合,通过测量身高和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得到杆长。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轻松解决了这个生活问题。教师追问(如图2):如果没有太阳,不能成影,该怎么测量呢?如果旗杆影子不是完全在地面上,而有一部分落在了墙上呢?如果旗杆影子落在斜坡上呢?如果旗杆影子落在楼梯上呢?

  

  图2?相似三角形衍生问题的对比探究

  切换不同生活情境,就能衍生出类似的问题。学生利用网络画板素材,根据问题生成单完成自学任务,并记录疑难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利用网络画板素材多角度理解问题,使其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他们在不同的情境(素材)中,发散思维,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合作,即互议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问题生成单,自学预习并质疑提问,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若问题在小组内无法解决,则学生开展组间互访,研讨解决。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借助网络画板的动画、情境等,画龙点睛,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

  (三)展示交流,即自解与互解

  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解互解为基础,以释疑解难和提升为目的,教师针对问题组织展示交流活动,即精选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在“缤纷课堂”上展示。教师将预设的解决方法,提前置于网络画板系统,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抽选学生用网络画板进行动态演示,引发其他学生思考,开拓思路。如要用到预设之外的解法,教师利用网络画板快速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问题。

  (四)矫正巩固,即评价与自构

  用于矫正巩固的手段包括提问、观察、点评、自检测试等。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所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梳理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并用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重新播放课堂上使用的网络画板(视听)素材,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同时将素材的链接保存,推送给学生,供学生在课后根据需要自行复习。

  (五)深化拓展,即互拓

  在深化拓展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网络画板资源,设计变式训练,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并运用知识。学生也可用网络画板解答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比如动点轨迹问题、定点定值问题等。实践证明,学生对用网络画板解决这类问题非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借助网络画板进行直观展示,解构复杂问题,看透本质,深化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增强了信心。

  >>>

  三、用好网络画板素材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8%的教师认为相比较传统教学课件,网络画板功能更强大、优势更明显,不仅能将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过程展示出来,而且强化学习动机,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及自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教师开展“P+S自能发展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学习回归本真:一是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引发学生身心发展(自主学习);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自主提升(探究学习);三是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合作学习)。

  (一)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网络画板生动直观,为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课前教师共享资源,让学生借助动态图形感知、发现,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如教师执教“平行四边形性质(二)”时,运用网络画板设计课件,供学生课前学习。学生打开课件链接,自主学习。

  1.复习:学生答完教师精心准备的复习题,回忆并再现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

  2.猜想:网络画板出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后,依次出现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如图3)。

  图3?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猜想

  学生在直观图的启发下猜想:OA=OC,OB=OD,即对角线互相平分。拉动动点A,变化图形,也能直观呈现对角线平分吗(如图4)?

  

  图4?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猜想

  学生要画出形状、位置、大小都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借助网络画板更快捷。

  3.验证:丰富的表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变中不变的是对角线平分,该怎样证明呢?

  在课件的支持下,学生自主思考的成果和问题被带进了课堂,形成课堂研讨交流的场域。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先学后展示,更有利于引发群体的探究性学习。当学生的猜想在课堂上得到验证,探究得到性质,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他们预习时的独立思考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满足。学生在例题学习和后面的拓展训练中,会保持自我探究的信心,继续自主参与,自能建构。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用网络画板出示问题:若点O是平行四边形内任意一点,△AOB、△BOC、△COD、△AOD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拉动动点O,无论点O在不在对角线上,也无论在左上还是右下,都可以动态生成丰富多样的图形,使其积累丰富的表象和数学活动经验(如图5)。

  

  图5?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变式练习

  学生在变化中找到不变,即S△AOB+S△COD=S△AOD+S△BOC,论证方法同上。

  在网络画板的支持下,学生带着各自的认知进入课堂,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然形成势能差。教师将势能差作为教学资源,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使合作学习更高效。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质疑释疑等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在富有个性的、自主参与的学习中,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

  四、优化数学实验创新网络画板教学

  网络画板具有免安装、跨终端、跨平台的优点,教师用其教学能让全体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数学实验中来,降低数学实验的成本和门槛,满足数学实验的需求。此外,在校内共享实验教程,收集实验数据,可优化实验案例,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学实验环境(见表2)。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圆”的教学为例,简要说明如何利用网络画板进行操作并实现资源共享。

  表2?数学实验中网络画板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

  

  对于数学实验,教师利用网络画板可开展数学运算、呈现图形、证明猜想、探索发展数学理论等知识要点的教学。下面以两个经典的数学实验为例,窥斑见豹,介绍网络画板的应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并设置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一)借助网络画板数形结合启发学生思考,突破重难点

  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画板,快速高效地绘制函数图象,并用其进行动态化呈现,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与发现,让学生领悟知识的本质,顺利对各种不同的函数进行有效计算。

  例如,在函数y=ax2+bx+c(a≠0)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网络画板呈现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参数的变化对函数图象产生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如y=ax2、y=ax2+k、y=a(x-h)2、y=a(x-h)2+k等各类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顺利突破重难点。

  (二)借助网络画板动态演示助力学生操作,使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网络画板有优势,但单一使用,有时会替代学生的思维,造成负面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通过手去触摸、去感觉,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潜能开发。

  学生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摆的过程中猜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这只是一个例子,不同小组摆出不同的长方体,也得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继续尝试,当小正方体的块数不是12,还能得到这个结论吗?

  教师:请看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出示网络画板课件,如图6所示)

  

  图6?长方体体积计算(1)

  学生甲:我知道一排摆5个、摆2行,摆了2层,共用了5×2×2=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20立方厘米。

  学生乙:还没摆完,还可以摆一层,摆完后体积应该是5×2×3=30(立方厘米)。

  教师利用网络画板演示,及时巩固学生拼图经验,呈现逐步抽象的过程(如图7)。

  

  图7?长方体体积计算(2)

  教师:大家改变数据,发现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

  学生在网络画板课件上改变参数,直观得到:3×2×3=18(立方厘米)。

  学生重新输入:5、4、3,感受一行一行、一层一层地拼摆过程(如图8),算出体积是5×4×3=60(立方厘米)。

  

  图8?长方体体积计算(3)

  教师通过网络画板演示,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推导结论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自主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知识图谱、问题生成单、数学实验为抓手,能有效促进网络画板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

  注:本文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课题“中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专项研究子课题“互联网+网络画板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编号:KT11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数学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

  END

  文章来源 |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年第2期

  微信编辑 | 李中华 付雨晴(实习)

  责任编辑 | 祝元志

  微信监制 | 赵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