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首清明节诗词,第一首人人倒背如流,最后一首少有人知
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历代诗人对清明也情有独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今天为大家带来7首清明节诗词,第一首人人倒背如流,最后一首少有人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历代清明诗中,流传最广、成就最高的,当属杜牧的这首《清明》了,几乎上过学的都能倒背如流下来。
一年一年的清明,路上羁旅的行人们都像失魂落魄了一样。借问当地人哪里有酒可以消愁,牧童远远地指着杏花村。
清明时的失魂和伤感尽出。
《清明》
北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无论你是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或者贤者愚人,千百年后,都只留下几丛蓬草,一处荒丘,隐没在烟雾封锁的山林小径。
岁月的更迭,一切都有了变迁,只是任凭斗转星移,那掩藏在历史深处的风,依旧流转在每一个明净的季节,吹拂着那些古往今来过客的衣衫。
《清明》
北宋·王禹偁(chēng)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告诉了我们清明节的又一种过法和情调。
他说:
我是在无花无酒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清苦寂寞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
昨天从邻居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点燃窗前的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清明时节,春意融融,非常适合读书。如果我们不喜欢那种拥挤的旅游,那就选择几本好书,坐在春光明媚的窗前阅读吧。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也许,清明是属于梨花的世界。
桃花太艳,譬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会晃晕人的眼;
杏花又太忧伤,“杏花春雨江南”,满是乡愁的味道。
还是梨花好些,“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梨花,安静,圆融。
游人散尽,笙歌消歇,堤上杨柳依依,大好的春色让飞来飞去的黄莺给独占了。
诗人不直说自己对晚景的欣赏,而借万千杨柳归流莺,表达自己的神往之情,颇有意味。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这是一首寒食节怀念亲人的抒情诗。
雨中的寒食节显得更加清冷,我独自一人坐在那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偏偏又想到杜陵家中的几个弟弟,想必寒食来临,杜陵那一带早已是一片野草青青了。
全篇景中见情、运笔空灵,妙有含蓄,既透露了诗人思归,也表达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青冢累累,或香火不绝,或杂草丛生,矗立着的石碑、木牌,皆历经雨打风吹,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故而沧桑深沉,令人肃然起敬,又不免心生感慨。
敬畏逝者,慨叹生命,这似乎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逝者已去,可并不代表他的一切也随之而去,总有一些记忆会在逐渐走远的时光中化为生者难解的情结,长久地深埋在心底。
从此,心生枯草,断壁残垣,余生漫漫,追思不绝。
《清明日对酒》
南宋·高菊磵(jiàn)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诗可以说相当冷门了,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它和杜牧的《清明》诗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都是以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地传达了古代百姓清明时节祭奠已故亲人的民俗风貌。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祭祖的习俗:
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献上一束香花,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其实,中国古诗词中写清明的很多,数不胜数。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写出来的诗词情感、韵味也会有所差异,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