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清明节

  

  以下古诗词及评析选自毕宝魁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系列——《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古人在这些描写清明节的诗词里寄托了相思怀人之情,让我们一起跟随毕宝魁教授走进这些诗词。

  唐诗

  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评析摘选】这是一首游子思归的诗。前两句是一幅寒食风雨图,春草茂盛,春雨绵绵,令人心情如雨丝一样紊乱没有头绪。风吹进麦田,麦苗随风起伏,人的心情也好像在随着麦苗起伏不定。“柳映堤”的景象同样风情旖旎,令人遐思。如此良辰美景,别人都可以阖家团圆,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归去,依旧在外面漂泊?杜鹃鸟就不要在这个时候在自己的耳边啼叫了。可以设想,可能此时真有杜鹃鸟在鸣叫,更加重了诗人的烦恼和郁闷。

  宋词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评析摘选】本词为清明怀人之作。上片将伤春念远之情融合起来,浑然无间;下片抒发痴绝之情,表现对意中人的无限思恋与盼望。情韵兼胜,风格婉曲。这是别后第一个清明,故思念之情刻骨铭心,且还幻想情人能再来,故思极念极。期望值越高,失望的打击也越大,精神也越痛苦。故本词以情真境新语雅而为人激赏。

  三台·清明应制

  万俟咏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蜡传宫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评析摘选】本词属应制词,当是徽宗时万俟咏任大晟府乐官时所作。全词用赋的笔法极力铺叙京城清明时的节序风光,如同一幅生动逼真的社会生活风景画。

  上片写宫苑中的春景,由内及外,层层渲染。带春露的海棠、梨花,下垂的嫩柳条都表现出盎然的春意,满城繁华街道都是欢歌乐舞,属于大的场景描写;中片写郊外之游,在莺歌燕舞的衬托下,公园里以及郊野芳草地上到处是春游的男男女女,玩和吃成为主要内容,青年男女的幽会调情也是当时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是个市民的狂欢节;下片写贵族宅院中的喜庆景象,全民休假,官府停止办公,一切巡逻的逻卒都不再到处游走,大门开放,任凭人们自由往来,真是个令人欢乐的时日。全词具有粉饰太平的倾向,但在客观上反映了北宋末期汴京清明时的繁盛热闹景象。

  元曲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评析摘选】本篇小令抒写游子在外遇到清明佳节时的思乡情怀。清明时节,寒食刚过,人们可以生火做饭。所以,当游子百无聊赖之时,忽然看见周围的人家都开始生火做晚饭,阖家团圆,就要团团围坐共进晚餐,那是多么温馨和谐的生活图景。而这种生活图景是游子最盼望且在一定时间里又无法实现的。越是无法实现越期盼实现,因此思乡的感情就更加强烈和浓重。游子最怕看到别人的团圆和幸福,那是最能刺激他敏感神经的地方。

  [正宫]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尽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评析摘选】寒食和清明临近,只差一两天,又是一年季节转换的结点,是最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本曲由淡淡的感伤变为一片喜春之情,没有感伤之味道而只有欣喜之愉悦。夜里的细雨过后,大堤上的沙土细软了,野花的清香会自然飘散,屋顶的瓦也都冲洗得干干净净,秋千架上的彩绳也会沾湿一些,这些细微的想法可以看出作者的多情和细心。春雨带来的清新令作者感到欣喜,他用最精彩的语言把这种欣喜表达出来,从而给读者带来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