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地图:浦东早期闹市——塘桥

  浦东早期闹市——塘桥

  塘桥地处上海浦东的黄浦江畔,历史悠久,离上海县城仅一江之隔。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唐、宋年间,塘桥地区已建有村落。塘桥的张家浜直通黄浦江,横贯塘桥地区,可通向洋泾、严桥、金桥、张江等集镇,塘桥的水路交通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清同治年间,塘桥一带由于商业、手工作坊的兴起,已形成集镇。塘桥集镇的形成,与上海县城的发展密不可分。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县城已是“江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自小东门、十六铺至南码头一带已相当繁荣。黄浦江上“舳舻蔽江,帆樯林立”;黄浦滩边“人马喧闹,百货山积”。浦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浦东塘桥的发展,形成了集镇。

  塘桥轮渡站旧影

  早在清代初年,塘桥已是由浦东通向浦西的一个渡口,名为上海“北仓渡”。

  后因浦东有一董姓,在此来回摆渡,遂又改称“董家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自小南门至董家渡渡口辟路,命名为董家渡路。塘桥与董家渡的渡口,自清初一直沿续至民国初年,实业家刘鸿生在浦东的董家渡渡口创办义泰兴煤栈,建成张家浜码头,成为上海煤炭的一个集散地,进一步促进了塘桥镇的经济发展,冶坊、酒坊、染坊、牧场、小型船厂等一个个建立,使塘桥成为邻近乡镇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塘桥一条街逐渐成为浦东较大的一个集镇。

  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塘桥一条街大部分毁于日寇炮火。不久义泰兴煤栈被日军侵占,大批作坊歇业,商业市场日趋萧条。抗战胜利后,义泰兴煤栈复业,商业市场有所恢复。

  解放初期,这里是城乡结合部,沿江地带既有居民,也有农民。1950年1、2月间,上海市区连续遭到美制蒋机的轰炸,大批房屋、厂房被毁,市民死伤数以百计。

  自20世纪60年代起,塘桥地区建起了一个个工人新村,尤其是80年代以来,大批新村和一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塘桥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

  上海市测绘院

  地图文化品牌

  新品发布|叙说地图|上海故事

  摘录自《浦东老地名与地方历史文化》

  编辑丨李晨虹 毕亦辰

  审核丨叶?草

  原标题:《【叙说地图】浦东早期闹市——塘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