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止是一个悲伤的节气,古人们这样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是唐朝诗人

  杜牧《清明》里的名句

  

  资料图

  对于文化底蕴深厚

  讲究“慎终追远”的中国人来说

  清明寄托了太多的情感

  

  资料图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

  源自对祖先的信仰与春祭礼俗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踏青郊游与扫墓祭祖

  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资料图

  正因如此

  在1000多年前的诗人杜牧笔下

  在描写了落魄断魂的行人后

  紧接着便是: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既借酒“追远”

  又欲以踏青冲淡这哀愁

  

  资料图

  说到对情感的表达

  古诗词言简意赅

  却意蕴无穷

  除了杜牧的《清明》外

  还有以下这些

  (1)最悲伤

  目断魂销……梦破五更心欲折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宋·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助读:彼时,苏轼在镇江出差,半年没回家了,恰逢清明节,无法为祖先扫墓,进一步勾起了思念亲人的情绪。既然不能相见,就到梦里与他们相会吧!可是,角声又将他惊醒,梦中相聚竟也成奢望,一颗游子的心瞬间破碎。是的,这就是那写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悲到极致,同时也能“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狂浪不羁,感情丰富的苏东坡。

  (2)最哲理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助读:在桃红李白的清明节,诗人黄庭坚看着眼前蓬蒿遍地的土丘发出感慨,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千年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3)最欢乐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助读:在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颢看来,清明节,只要遇上好天气,就要游玩,就要开心,只要不是玩得忘记回家就好。

  (4)最愁苦

  三千丈清愁鬓发 五十年春梦繁华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助读:元代杂剧家乔吉700多年前的这个清明节,显然过得很是愁苦。他回想着自己50年来的人生,像梦一般过去了,徒剩这三千白发一般的烦恼,挥之不去。50岁时,乔吉正客居他乡,恰逢清明节,思乡的情绪更加浓烈。于是,春天的景色愈美,游子的心中越伤。

  (5)最豁达

  钟鼎山林各天性 浊醪粗饭任吾年

  《清明二首·其一》

  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助读:如果用一个现在的词总结杜甫的一生,估计很多人会用“悲催”!是的,杜甫一生其实就干了一件事——漂泊。但尝遍了人生的苦,他不改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一年,他漂泊到长沙,正逢清明节,有感之下,写下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已足够了的人生态度。

  (6)最美丽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助读:孟浩然的这个清明节虽然独坐空堂以茶代酒,回忆往昔,但东城郊外微风拂起的翠柳、飞舞的落花、齐长的芳草、飞来飞去的黄莺、成双成对嬉戏的蝴蝶……融融春光显然足以慰藉他的灵魂。还等什么呢?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感受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吧!

  

  资料图

  在这个追思的节气

  同样也是展望的时节

  君不见

  经过冬藏春孕

  野外已是

  春风含笑柳如烟

  迎来最美四月天

  让我们走进大自然

  “追思”“逐美”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综合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