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的五育并举
原标题:“双减”视域下的五育并举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全面缩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以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改革新政的重磅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调整现行教育生态格局的决心,更展现出党中央致力于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合理的重要信心。“双减”的指导思想旨在履行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建立健全“五位一体”的教育体制,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办学模式,引导学生跳出“题海战术”的思维圈,更多地参与到素质教育中,进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的优良品质奠定良好基础。其根本要诀在于以“三个课堂”为着力点,以“作业革命”为切入点,以“家校合力”为支撑点,构建出“课堂、课后、校外”一体化的教育系统,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为“双减”工作的实施增薪蓄力。
一、聚焦“三个课堂”,深化课堂革命
学校要立足于“生命为根、成长为根”的新的教学思想,以精细的教学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为重点,围绕三大课堂开展“课堂革命”,促进“双减”的落实。即需要巩固“第一课堂”、充实“第二课堂”、扩大“第三课堂”。
一是强化提质增效,夯实“有效力”的第一课堂。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生活化的导入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的关键,导入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学生学习学科的态度是否端正、学生对学科课堂的喜爱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标要求学科课堂教学要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科课堂中进行生活化的导入,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学科的动力,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使得“第一课堂”能够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而为实现减负的目标提供必要保障。
二是构建活力课程体系,丰富“有活力”的第二课堂。学校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维核心素养出发,根据当前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和教师要落实好“双减”政策的要求,并且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积极改善中小学学科教学形式,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中小学学科教学质量。同时还需要切实落实以“生活为源、生长为本”为课程理念,使得学生能够在“第二课堂”中发展核心素养,进而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提供保障。
三是注重五育融合,拓展“有合力”的第三课堂。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小学资源教育的多元性,就需要将“请进来”与“走出去”两大原则落实到教育活动中,例如:可以将各行各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请”到课堂授课中,同时还可以邀请当地的老红军、老八路和烈士后代为学生讲授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促使他们能够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中感知革命岁月,为激发崇敬革命先烈、珍惜现代和平生活的情感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外部的教育资源融入到活动教育中,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期间可以将教育活动内容与乡土文化有机地穿插起来,可以将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知识充分结合,使他们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践内容充分联系起来,从而为扩大中小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内容呈现的整体涵养。
二、优化作业管理,赋能师生成长
根据“双减”教育政策的颁布以及学校对学生作业管理制度的实施,学校要对校本进行研修,不断加强校本资源建设,同时学校要严格落实一门学科一个辅导书、一本教材一本辅导书和学生自愿征订的规定,严禁学校强制中小学生购买省定目录之外的教材辅导资料。作业设计要严格基于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的重难点,同时也可以提倡设计分层作业,加强学生作业管理的要求。例如,中小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科题目的练习和解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学科基础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学习能力较弱和一般的学生可以先对学科教材中的基础题和必做题进行巩固训练,让他们的基础知识更扎实。其次,再慢慢对所做的学科作业增加难度,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习能力较强和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就可以进行一些较高难度的综合题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科能力。学校和教师都要在作业管理上有一定的创新,让学生可以快速适应作业形式和内容。通过对家庭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效完成学科作业,同时也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质的增强、美育的陶冶都有积极影响。
三、改革考试形式,优化评价方式
“双减”政策是深化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个重大机遇,它可以通过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使学生的评价从单纯的学科评估(特别是在学科中,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技巧的重复训练)向学科能力的评估,从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到关注学生各学科的优化和发展,以此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进而为落实轻负高效的教育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学校坚持“质量不降,考试减量”的原则,改革考试制度,优化评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双减”政策的实施与评估的改革是相互促进的。“双减”政策落地,教学评价改革的目标定位。“双减”的“破”,是由校外机构推行的“分数至上、考试至上”的单边教学,而“立”则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实施机制。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技术保证。只有不再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要指标,我们才能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多样化的发展,确保学校实施“双减”的长效机制。
四、凝聚“家校合力”,助推“双减”落地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校共育实效,了解家校指导需求、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参与、家校联动优化学生时间管理,促进家庭教育在“双减”背景下的迭代升级。家庭辅导教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家长就当前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内容与模式进行探讨、交流。根据家长的需要,每月安排一次家长会,每学期中期安排一次家长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和提升家长的指导能力。学校还可以利用周末开展研学活动,以探索生命的美丽、家庭农场劳动、学校先锋队等主题活动,开展亲子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同时拓宽学生视野,进而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供必要前提。
“双减”是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各学校要坚持“山高不怕,韧者行远”的办学理念,坚持三个课堂,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努力发挥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把“双减”工作落实到实处,把“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让“双减”政策真正变成让人民放心的项目。
作者简介:
乔爱丽,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东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JB14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