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抓住国际人才培养的三个高地与五个载体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在以“中国国际人才发展的新时代机遇与展望”为主题的开幕对话上发表以下观点:

  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来看国际人才发展的机遇。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是什么?对于全球来说,就是我们要抓住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通过科教兴国战略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这样一个命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即从战略性角度培养国际人才,这为国际人才培养赋予了一个新的意义,即必须用国际发展、全球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这样的战略眼光来培养战略人才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人才工作会上强调,中国要把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什么是战略人才力量?我认为国际人才就是我们的战略人才力量。这个战略人才力量它聚焦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是聚焦在创新。今天我们把创新放在中国所有行业和建设中的核心位置,在全球也是这样,我们开展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实际上是一个创新问题。未来谁抓住了创新,谁才能占领高地。所以,我们中国提出来要建立世界人才创新高地。围绕创新高地来看,国际人才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而且还是今后发挥领军作用的资源,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不光是院士、大学校长,还是科学家、工程师,领军人物都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站在新的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战略支撑的角度来看未来国际人才发展它有一个什么样新的起点。

  从政策研究这个角度来说,国家政策必须全力支持国际人才的发展。我们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们未来的人才政策要聚焦,第一个就是提出建设人才高地问题。国际化首先是在北京、上海、粤港澳这三个高地,围绕创新、人才与集聚问题,率先发挥作用。但三个高地的具体方面又可能不同,比如北京大院大所集聚,具有基础研究优势;上海国际化程度很高,外籍国际人才交流比较频繁;粤港澳有香港和广东、澳门这样三地的融合。这三个高地将率先在国际化人才中成为很好的示范区,因此需要政策的全力支持。

  第二,要考虑到国家的发展平衡问题,让我们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若干城市国际化。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创新的生态,每一个地区都可能有若干城市来率先支撑其国际化,以西部的成渝为例,现在成渝采用的是协调发展战略,还有“一带一路”的优势。

  第三,要抓住国际人才培养的五个载体。

  第一个是实验室。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三大类人才,即科学家、工程师与青年。这三类人的培养具有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特点,这四个面向又把我们聚焦在这些载体上。比如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孵化器,我们应该和国内外各类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实验室,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这将为推进全球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不光是在为中国现代化加大投入,也是在为世界的科研和创新加大投入。

  第二个载体是我们的大学,需要思考如何把我们的大学变成一流的大学,以及怎样做好新型大学建设,以培养人才,特别是基础研究人才与青年人才。

  第三个载体是我们的领军企业。例如华为这样的一批领军企业能够在国际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这个国际人才既包含中国的留学生,也包括外国人才。

  第四个载体就是我们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目前已有一批这样的研发机构,比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就是完全国际化的,且培养了很多人才。

  第五个载体需要我们利用大的科学装置,再加上大科学家与大任务,来培养出一批人才。

  未来人才发展路径在政策扶持力度上是有目标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第三次学习会上强调的开放共享的环境。有些人强调对抗性的竞争,但总书记在这里强调的是开放共享。所以,这给了我们一个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我们必须要告知全世界,中国拥有一个开放共享的,互利互赢的,且充分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

  (本文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