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带点思辨精神,听台湾教授解读《论语》

  

  书名:《子曰》

  王德成总召集、柯庆明总策划、曾昭旭编著

  出版:东方出版社

  人文之为“主义”恰恰在于它的不能完成性和不断尝试性。

  文化传统的源头在此,不论思想浪潮转了几个弯儿,人类物质精神文明发展到了何种高度,作为中国人,骨子里总是带有这个文化基因的。为人处世,自我修为,总有些东西根深蒂固。

  这本书的起源也刚好印证了这点:哈佛教授王德威召集,台大教授柯庆明总策划。“人与经典”人文通识课系列再次带我们寻根溯源,谈论学习经典,思考中发掘经典的价值,感受经典的魅力。整本书翻下来,最明显的感觉是慎重,有别样的家国情怀流动其中。

  曾昭旭:我向来认为,身为中国人,如果只读一本书,那么最该读的就是《论语》。因为孔子和《论语》,毫无疑问,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源头所在。但是在现代,孔子和《论语》却是被严重误解的。

  

  就我个人而言,能够静坐下来读不同版本的《论语》,读孔子著述,是为了解惑。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知识像倾盆大雨装进了脑海,而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不断从中汲取能量和营养,不断解惑,也不断困惑。这困惑,有来自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有对曾经所接受信息的思索和审视。

  年少时摇头晃脑读子曰,和如今字斟句酌探求书中义,差别大矣。这本书既有对传统的文化精髓的尊重,也有对当下误读的阐述和纠正,更有从中咀嚼出大智慧的执着。书很严谨,所选《论语》原文据朱子《四书集注》本,引用方面连标点都作了严格区分。

  全书有十个部分:孔子其人、如何入《论语》之门、论学、论道与君子小人、论忠信与改过、论孝与友、论仁、论礼,论知与义、补遗与余论。内容部分,解读经典选段时,从“意译”和“讨论”两个角度展开,一些选段还附了相关史料或者典籍,互相参考。

  “讨论”部分是本书的亮点,关于一些内容解读的争议,进行了列举并纠正。真正做到了“把原文的语言脉络、语境氛围、义理内涵都传达出来才算完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年幼无知停在很多认识是流于表面,肤浅理解,不免偏颇,如今回头,能够沉下心来跟随学者们严肃思考一下,也能体会到成长的意义。多看几个版本,遇见思想碰撞的地方,反而记忆最深。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味顺着他待人恭敬的习性而不知适可而止,就会越陷于心劳力绌。如果一味顺着他谨慎的习性而不知节制,就会越变得畏缩胆怯。如果一味顺着他勇往直前的习性而不懂得刹车,就有陷于违法乱纪的危险。如果一味顺着他率直的习性而不知修饰,就容易流于急切偏激。

  

  独立思考精神和思辨求真的精神,最可贵。我们走了很远的路,也自诩懂得很多道理,到头来才发现曾经的很多认识可能只是浮光掠影罢了。箴言,古人早已说尽,只是年少轻狂未放心上,并未理解透彻而习惯性妄加评判。

  读书是件严肃事,从读人文典籍起,带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上路。如果家里有小朋友的,刚好将这个版本和其他解决版本参照阅读,深度瞬间到位。

  #阅读自有力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