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学业成就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部分家长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理念,将学习成绩看做是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

  当孩子们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否定孩子的付出,贬低孩子们的能力,导致初中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下降。

  

  并且,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把学生束缚在他们所制定的规则中,使得学生丧失自主决定性,自主需要满足程度下降。

  可见,家长们不能只关注孩子们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关系需要的满足。

  从年级差异比较结果来看,初二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水平高于初三学生,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能力需要满足维度水平均高于初三学生。

  这可能是因为初二学生已经适应了初中的生活,暂时还不用面对中考的压力,因此其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水平较高。

  

  而相对于初一和初二学生,初三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压力较大,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和约束也更多。

  他们在繁忙的学业生活中容易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导致其能力需要满足水平下降,进而表现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水平较低。

  从性别差异比较结果来看,男生与女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没有差异,但在各维度上的表现不一样,男生的自主需要满足高于女生,而女生的关系需要满足高于男生。

  其可能的原因有:在传统观念中,女生比较柔弱、乖巧,依赖性较强,需要家庭和学校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而男生则更为强健、渴望独立,家长和老师会更愿意给予男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相比男生,初中女生更擅长维护与他人的关系。

  比起独处更愿意与自己的同伴在一起,情感上更为细腻,能够在沟通交流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因此关系需要满足水平更高。

  初中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较高,大部分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在如今的时代,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层面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学校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多种形式的心理科普活动,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家长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爱孩子身心健康等。这些举措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资本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他们寻求“自我实现”的动机,通过学习的方式发掘自身潜能,充实自己,提高并且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个体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

  仍有近1/3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处于较低水平,其中近1/2初中生的韧性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是因为步入中学时期的初中生学业压力增大。

  

  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信心受挫,甚至是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产生困惑和迷茫,从而缺乏更为积极的心理动力支撑个体的发展。

  同时,中学生处于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具有动荡性、不平衡性等特征。

  在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无法理性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很难表现出较强的心理韧性。

  对于初中生心理资本人口学差异比较的结果显示,从年级差异比较结果来看,初一和初二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和希望、乐观维度水平均高于初三学生。

  

  这可能是由于初三的学生需要面临即将到来的中考,担负着来自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希望,压力较大导致焦虑、抑郁、自责、紧张不安、厌倦等消极情绪不断增加。

  同时,学习任务的骤增也意味着休闲娱乐时间的减少,生活趋向单一化,排解负面情绪的渠道随之减少,积极乐观程度也相应会下降。

  再有,初三的学生相较初一、初二而言,需要考虑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可能会陷入迷茫的窘境,导致心理资本水平的下降和希望的缺失。

  初一和初二的学生没有中考的压力,所肩负的学习任务也相对轻松,不用去考虑对他们而言还较为遥远的升学事宜,因此心理资本的水平相对较高。

  

  从性别差异背景结果来看,男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韧性维度水平均高于女生。

  其可能的原因有:初中生大多已经进入青春期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都发生着迅猛的变化。

  但初中女生的情感比男生更为细腻,心思更为敏感,因而在学习生活中一旦受挫就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造成自信心缺失的状况。

  初中女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能由于思虑过多,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调节好自己的身心状态。

  

  而男生比女生则更能够直面挑战并且拥有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心,失败时也能够更快地从挫折中恢复过来。

  与女生相比,初中男生在身体和力量上都更具有优势,尤其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压力时,他们更可能发挥出更强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能够更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高。

  还有可能是由于中国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角色取向。中国传统文化通常要求男性更强壮、更独立、更自信,要有更强的家庭责任感,而对于女性的细腻、敏感和情绪化更能接纳和包容。

  因此,男孩在成长和教育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投资,这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应对行为。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能力需要满足维度均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学业成就,也就是说能感受到能力需要获得满足的初中生,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会更好。

  这一发现与自我决定理论是一致的,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实现最佳功能的必要条件,包括高学业成绩。

  同时,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学业表现和幸福的自我调节。

  尤其是当个体的能力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具备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能从自己的学业任务中感受到成就感,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内在动机和内在兴趣,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成就。

  

  心理资本和自我效能感维度均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学业成就,这个结果与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

  心理资本能够有效促进个体竞争力的提高,对个体的表现产生积极影响。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和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以学业心理的形式累积个人资源,各种资源能够帮助青少年有效地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有助于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其中,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最为突出,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水平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较强的监控能力。

  他们对自己始终保持信任的态度,即使在面对学习上出现的困难或者是挑战时,也相信自己能战胜挫折。

  

  并且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去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更高的学业成就。

  并且,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推动学生的认知参与,它的提升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认知策略的运用,从而实现学业成就的提高。

  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学业成就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自我决定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在学校背景下当培养整体发展的条件得到优化,即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时,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成果也会得到优化。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当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这四种资源基于它们的共同点和独特贡献结合到一个核心结构即心理资本中时,心理资本会对人们的态度、行为和幸福感以及表现产生共同的影响。

  当社会资源向个人资源转变,即个体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能够通过对自主、能力和关系的积极自我认知来构建心理资本。

  从而在遇到困难时利用资源建设性地应对,重新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学术任务,表现出更高的学业成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