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打破校史!教育部“三大奖”出炉

  以下文章来源于“高绩”。高绩,专注高等教育绩效——

  7月12日,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大会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主持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志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爱华出席会议。

  会上,吴岩宣读了《教育部关于2021、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21、2022年授奖项目共58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47项、二等奖320项,19人获得青年科学奖。

  

  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

  (图源:央视新闻)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是仅次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重要科技奖项,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主要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据高绩(ID:gjdata)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至少54所高校官宣获奖。其中,清华大学至少有8个项目获奖,4个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个项目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个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北京林业大学和复旦大学也各有8个项目获奖:北京林业大学1个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个项目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复旦大学1个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具体统计情况如下:

  

  多所高校,打破校史

  值得一提的是,华中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等高校实现了在该奖项中的重大突破,可喜可贺!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5项,其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刘小磊教授荣获青年科学奖,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奖项,教育部该奖项年均授奖数不超过10项。

  

  刘小磊教授

  (图源:华中农业大学)

  刘小磊创建国际首个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的猪整合组学知识库,打通了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到关键基因筛选的“最后一公里”;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组育种算法和软件,实现了百万级群体基因组选种选配大数据的高效计算,全面适配国产“鲲鹏”生态,在中粮、扬翔等生猪育种龙头企业落地应用,科研版被美国、丹麦等60余个国家使用,提升了我国基因组育种大数据计算领域的创新水平。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3项成果获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化学化工学院房喻院士主持的“爆炸物/毒品薄膜荧光传感器关键技术及便携式探测装备”项目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突破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也是加强学科建设、坚持“四个面向”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

  

  房喻院士

  (图源:陕西师范大学)

  “爆炸物/毒品薄膜荧光传感器关键技术及便携式探测装备”成果由陕西师范大学和深圳砺剑防卫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主要完成人为房喻院士、何刚教授、辛云宏教授、刘太宏副教授、彭浩南教授和许亮工程师。房喻院士团队面向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围绕薄膜荧光传感核心技术开展“敏感薄膜传感器探测装备”的全链条研究,通过二十多年努力,实现了爆炸物/毒品探测技术和装备研制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荧光传感技术体系。该成果曾入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22化学十大新兴技术。

  北方工业大学

  由张立峰校长团队牵头完成的“高品质钢精准钙处理关键技术与在线控制软件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北方工业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该奖项一等奖。

  

  张立峰校长团队

  (图源:北方工业大学)

  张立峰校长领衔的项目团队发明了厚壁无缝钙线制备新方法,提出了利用硅铁合金中微量伴生钙元素改性钢中夹杂物的新思路,开发了钙处理收得率大数据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及其控制软件,解决了钙处理过程喷溅严重和钙收得率低的难题。同时揭示了钢液中氧化物夹杂中液相分数与连铸过程水口结瘤概率的定量关系,建立了钙处理改性钢中夹杂物成分预测的热力学模型。团队开发的钢液精准钙处理在线控制软件,在国内多家钢铁企业在线使用,实现了高品质钢炉外精炼过程精准钙处理的在线控制。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徐流杰教授牵头完成的“结构功能一体化钨合金关键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学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的空白。

  

  徐流杰教授在指导学生

  (图源: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为该项目第一完成单位,项目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长期致力于难熔金属产业链高端材料的基础理论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本项目针对钨合金力学性能和功能性能不匹配的问题,突破了材料设计、成型和加工关键技术瓶颈,发明了结构功能一体化系列钨合金,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提升了我国高端钨合金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理工大学

  在中国工程院庄松林院士的指导下,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朱亦鸣教授牵头完成的“太赫兹等离子体增强技术及其在有机痕量检测中的应用”成果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该奖项一等奖,也是上海理工大学于2021年在相关科研领域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之后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庄松林院士及部分成员合影

  (图源:上海理工大学)

  太赫兹波在电磁波家族中的地位很特殊,具有无损检测、有机物指纹谱、高精度检测等特点,利用太赫兹进行痕量有机物检测涉及到国家的生物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军事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朱亦鸣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层层攻破国际技术难题。他们利用太赫兹表面等离子体电磁场增强技术,揭示了单位体积电磁场能量是提升检测灵敏度的首要原因;此后,团队又聚焦三大瓶颈问题,研发出便携式太赫兹检测芯片、太赫兹聚焦器件、太赫兹宽频吸收器等核心器件,并全部实现国产化,组装而成的整机在检测灵敏度、信噪比、性价比等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共有4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朱建波教授牵头的“裂隙岩体三维裂纹动态扩展规律与破断机制”获自然科学一等奖,该获奖成果为深圳大学牵头的首个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同时也是深圳市获得的首个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包小华教授牵头的“地层-地下结构动力耦联灾变机理及控制关键技术”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任伟新教授牵头的“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中不确定性方法研究”获自然科学二等奖。苏栋教授的“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理论及绿色支护技术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裂隙岩体三维裂纹动态扩展规律与破断机制”实现了岩石内部三维裂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的实时可视化表征,揭示了三维与二维裂纹动态扩展的本质区别,建立了考虑应变率效应的裂隙岩体动态强度准则,为深部能源资源开采等重大工程动力灾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地层-地下结构动力耦联灾变机理及控制关键技术” 揭示了侵蚀和振动耦联作用导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劣化机理,获得了考虑土体液化或大变形的地层-结构动力耦联经时灾变规律,形成了地层-结构一体化的灾变控制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深圳、广州、上海等重大工程,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践行了“韧性城市”建设和“双碳”的国家战略。

  新闻来源:综合自各高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