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校网络精神家园的三个维度
原标题:建设高校网络精神家园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启动以来,高校网络质量提升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但也存在网络教育作品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等问题。为此,教育部连续举办了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以推动网络育人高质量发展。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是“三全育人”的组成部分,高校应该从主题、课程、渠道三个维度,发挥好网络的载体作用,加快优秀作品的锻造,更好地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繁荣校园网络文化,建好网络精神家园,助力“三全育人”落地见效。
把控主题,确保网络教育优秀作品的思想力。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许多学生具备拍微电影、做短视频等网络作品的技术技能。网络宣传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辅导员应加强管理与指导,将学生网络作品的创作能力与学校网络教育作品的需求进行有效匹配,让学生在完成网络教育作品的过程中,磨炼思想品质,提升道德素养。当下,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供给相对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及时在选题上做好指导与把关,导致创作精力旺盛的学生生产了一批非主流的网络作品。因此,如何把握主题,引导学生围绕思想政治类主题创作网络教育作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党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题,以学期为单位,面向校内发布网络教育作品创作选题,并同步明确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辅导员应将网络教育作品征集纳入自身工作范畴,以指导老师身份,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引导学生做好选题宣讲、作品创作。同时,将学生参与情况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等联系起来,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依托课堂,提高网络教育优秀作品的生产力。实现网络育人与课程育人的相互交融、同频共振,有利于因势利导,提高“三全育人”成效。应将网络教育作品创作纳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范畴,以课程思政推动网络教育作品的生产创作。例如,一些文化类课程中,微电影、短视频本身就是课程教学任务,是学生课堂作业的主要类型,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统摄,较好地实现学生作业打磨与网络育人作品创作的同步,从而达到丰富网络育人作品的目标。非文化类专业中,课程体系内的涉及产业行业发展的公共基础课、职业道德课等,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等思想政治类内容。可将相关内容转化为图像化、影像化的网络内容,再予以重新整合,也就可以成为具有浓厚专业化色彩的富有正能量的网络教育优秀作品。
巩固渠道,扩大网络教育优秀作品的影响力。部分高校在网络育人建设中,设立了融媒体中心,开通了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并实现了内容的定期更新。但是,拥有各类网络硬件设施,并不表示能够有效促进网络教育优秀作品的传播,还需要有体制、机制等“软环境”确保各类渠道畅通无阻。可加大网络教育优秀作品的奖励力度。比如浙江大学颁布的网络优秀文化成果认定办法,规定具有广泛网络传播效果的网文、动漫等作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折算为同类等级的论文。以奖励激励创作,可激发师生网络教育作品创作的积极性,有效提升网络教育作品创作渠道产能、质量。学校内,应选择好传播契机,利用校运会、开学典礼、军训总结等活动,采用微直播方式,扩大覆盖面、影响力;举办网络文化节,集中展示优秀视频、音频、动画等网络教育作品,采用投票方式,开辟弹幕评论,增强网络教育作品的传播效果。对外,应加强与主流新媒体平台之间的联系,主动向各网络平台传送微电影、短视频等作品,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作品影响力。
(陈旭,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高校网络育人一体化协同机构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