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设施超40万平方米!徐汇如何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在徐汇区,现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超40万平方米,涵盖图文博美等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徐汇区政协双月协商会上了解到的消息。徐汇,是中西文化交汇地、海派文化发源地、国际文化标杆地。近年来,通过完善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实现了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此次双月协商会以“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区软实力提升”为主题,委员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在认真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作了发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文化惠民19个文旅融合公共服务点位,22家汇悦读灯塔书房,40个社区生活盒子……为市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徐汇区充分挖掘区域内的公共空间资源,打造了一批高质量有温度的新型空间。”徐汇区政协委员郑崇选看到,“水岸汇”“艺术商圈”“口袋公园”“灯塔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传统的“政府送什么,百姓看什么” 转变为“百姓点单,政府买单”的供给模式。每年根据市民需求调研结果及场地设备要求,结合节庆活动,推出不同人群 “定制菜单”,编印系列宣传册,努力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精准匹配程度与服务效能,让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他也建议,将各类新兴的公共文化空间纳入徐汇文旅融合的基层服务网络。“补充和丰富公共文化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比如做优“家门口的好去处”、点亮“灯塔书房”、丰富“地铁文化长廊”,在城市微空间植入阅读、展览、演艺等元素,让市民游客转角“遇见美”“体验美”“创造美”。徐汇区政协委员益晨旭也认为,不妨在社区定期定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现在已经有一些,但是比较星星点点,是否成气侯有待探索”。他建议利用寒暑假、节假日,送服务进社区,在社区里面招募公共文化服务联络员或志愿者,通过调研居民需求,展开社区内和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局限在本社区里面,还能够有社区互动、联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触手可及。更多空间也可以整合盘活。徐汇区政协委员姚楠建议,整合功能确保设施功能满足使用者体验感。根据居民需求升级社区文化中心配置,例如设置老年助餐室、长者照护之家等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设置晚自习教室、敞开式书吧满足青少年的学习需求,设置大型活动、交流各类课程满足中青年的社交需求,设置户外儿童游乐设施、室内游戏屋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让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能够真正成为集会交流、社区议事、亲子成长、老年关怀的重要场所,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归属感。破圈迭代这些空间如何赋能?让其更有特色韵味?徐汇区政协委员黄罗维的建议,是大力发展丰富夜文化,夜经济不是经营时间的简单延长,要充分发挥这段时间的效能,文化的赋能作用就不可或缺。徐汇区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把文化与夜经济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会形成亮丽的徐汇的夜名片。“通过开设夜场等方式,让更多的夜文化设施亮起来。包括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塑造一批有温度的夜文化场景,打造主题性的夜文化项目。“比如海派文化沙龙,让土山湾博物馆与工艺美院的联动活动,夜间读书俱乐部等与消费者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相结合,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参与其中,起到互动,形成海派文化的氛围。徐汇区政协委员胡燕建议,充分整合区域内专业院校的资源,提升全域审美。“徐汇区有上音、上师大、中国画院、京剧院等等。这么多的专业级顶级学府跟场馆,我们是不是可以充分利用跟整合他们的资源,请这些专业的老师,还有名家多给我们的决策者、白领、服务员、居民去上上课可以请进来,可以在区内的公共文化场馆里面,还有到大院大所里面去设置固定的课程。”她例举了最近很火的市民艺术夜校,“听说名额一放出来就秒杀掉了,这些受欢迎的课程,可以加大授课投入,在晚上或者是双休日去开课,方便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士参加”。她还建议将这些课程送出去,到园区,还有商区,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上门授课。用正确的文化理念跟审美理念吸引人,留住人。技术赋能技术也将“点亮”公共文化服务。徐汇区政协委员陈玉林认为,可以利用虚拟增强技术,拓展徐汇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范围。目前徐汇在虚拟增强技术方面已有相关应用。譬如开发了“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微信小程序,在徐汇区多幢建筑上也实现了AR增强现实阅读以及VR360度实景阅读。他建议,进一步通过虚拟场景、虚拟导览、虚拟展示、数字消费定方式,集中创新创意,挖掘市场的潜力,示范性地打造一批数字体验文创,可以在线式、沉浸式互动消费,突破时空限制,破传统旅游经济的瓶颈,真正为徐汇创造出新的文旅经济增长点。徐汇区政协委员宋思根认为,应该用大数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颗粒度和效率。“打通可能存在的‘数据孤岛’,细化描述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和消费者的‘标签’。加大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提升居民和游客需求与文化产品的匹配度,指导文化产品的开发和修正,研制软实力研究报告。遴选消费者参与体验推广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作者:王宛艺编辑:张晓鸣责任编辑:顾一琼*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