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士为“小院士”颁奖,南京这所小学的开学典礼充满科技范儿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如何解决 " 充电难 " 的问题?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徐嘉翊经过调研,提出了 " 行走的充电源 " 这一解决方式,并获得 " 第十一届江苏省少年科学院院士 "。9 月 4 日,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举行开学典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走进小学,为 " 小院士 " 徐嘉翊颁奖。
△开学典礼现场
小学生创新设计 " 行走的充电桩 "
建多少充电桩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庞大的地面改造工程需要多少钱,怎么回本?未来新能源车更多了,是不是还要再次地面改造,再建更多的桩?面对这些问题,徐嘉翊调研了自家附近的几个停车场。
他经过调研发现,为每个路边停车位加装充电桩很困难,一是建设成本高、维护要求高;二是施工会干扰大家日常通行;三是使用效率低。另外,为露天停车场的车位加装充电桩,虽然施工不怎么扰民,但仍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
地下停车场与露天停车场的情况基本一致。但是,地下停车场有 " 天花板 ",可以围绕 " 天花板 " 想想办法。对此,他联想到了超市,那里也有神奇的 " 轨道 "。一袋袋美味的食品通过轨道,从货架被直接传递到 " 外卖小哥 " 手中,既快速高效,又保证了超市内的人流有序。
因此,徐嘉翊设想,在地下停车场的顶部架设网格化的轨道,充电桩(盒)从某个 " 待命区 " 出发,通过轨道移动到任意一个车位上方,放下充电线,由消费者接上磁吸式 / 伸缩式充电头。充电完成后,充电桩(盒)自动断开磁吸式 / 伸缩式充电头,收回充电线,回到 " 待命区 "。" 这样既不占用轨道的‘总负重’,又可以实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不仅如此,充电桩(盒)可以建多个,各自的运动路线由计算机设计和控制,轨道设计部分 " 冗余 " 线路,确保充电桩在运动时,彼此 " 不挡路 ",就像大型物流中心里的机器人或机器车一样。徐嘉翊补充说,当新能源车数量不断增加时,只需相应增加充电桩(盒)即可,无需再对轨道进行改造。
△为小院士颁奖
大院士为 " 小院士 " 颁奖
在长江路小学,像徐嘉翊这样关注身边问题,并对其进行探究的学生有许多。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来到了长江路小学开学典礼现场,听了 " 小院士 " 对于科技创新的分享,他感受到了小学生澎湃的创新动力,并为获奖的小学生颁奖。
△刘加平
" 小学生利用暑假完成完成科学方面的创造,他们关注充电桩、消毒等身边的科技问题,选题非常有新意,也充分展示了小朋友的创新能力。" 刘加平表示,这些科技小发明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科学虽然很神秘,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小朋友有了好奇心,转化为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出来,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科技创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刘加平说,提高孩子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抓住好奇心,更要将好奇心转为兴趣,提升动手实践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窦广彬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窦广彬也来到现场,分享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以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他鼓励小朋友们,无论将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还是艺术家,或者是其他工种,科技都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希望大家能够勇敢探索科学知识,敢于发明和创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科技的影子,航空母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都是人类科技的结晶。
△曹海永
" 大家要多阅读、多访谈、多接触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从他(她)们身上汲取更多智慧的养分和精神的力量。"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曹海永表示,长小的孩子要充满爱科学、玩科学的兴趣,要充满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心;从小要有这样的精神追求,做堪当民族大任的 "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 的时代新人;要 " 像科学家那样学习 ",为自己、也为祖国和民族赢得更好的未来。
通讯员 赵昌竹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楠 / 文 刘畅 / 摄 王曦 / 制作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陈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