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 | 在青果巷中品味“一城一脉”

  在青果巷中品味“一城一脉”

  听《新华日报》诉说江南名士之巷的前世今生

  青果巷位于常州中心城区,紧邻京杭大运河最古老段的南市河,东起新坊桥,西至天禧桥。街区内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分布有名宅故居、祠庙殿宇、桥坊碑石等景点,呈现“河襟南北,街贯西东”的街巷形制和“古巷通幽,人家枕河”的江南神韵。

  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新华日报》记录着青果巷的名人逸事,陪伴着老街区的升级改造,展现出在当下的繁荣与活跃。

  1997年6月11日《新华日报》

  从名人逸事,忆青果往昔

  青果巷,旧称“千果巷”,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千百年来,这里先后孕育出百余名进士和唐荆川、盛宣怀、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等一大批名士大家,有着“江南名士第一巷”的美誉。

  1899年,瞿秋白生于常州府青果巷八桂堂(今82号), 这里是他的故居和少年时代读书处。1955年6月18日《新华日报》3版《访瞿秋白同志故居和少年时的读书处》这样记载:原有四进厅楼,天井中植有八棵桂树,大厅是楠木建筑,房屋结构精致。大厅东侧的第四进房“天香楼”,就是瞿秋白的诞生之处。小时候,母亲教他识字、诵诗,给他讲故事。楼前天井中有一花台,长着一棵木香藤,枝叶蔓延到花墙上,还是当年瞿家所栽。

  瞿秋白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他是不屈不挠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同时是革命作家、批评家和文学翻译家。当日同版《纪念瞿秋白同志逝世二十周年》 写道:“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志谈到被捕和死的问题时便说:‘我们的不自由是为了群众的自由,我们的死是为了群众的生。’”正因为有着革命的英雄气概,瞿秋白在狱中犹如平时一样手不离书,还刻图章、作诗词,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精神。

  位于青果巷西侧的礼和堂,是语言学家周有光的故居。周有光一生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及新中国四个时期,享年112岁,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世纪老人。他前半生研究经济,后半生研究语言,在两个完全不挨边的领域都卓有建树。

  周有光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1956年2月11日《新华日报》04版《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成立》、15日03版《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两则消息中,周有光皆在委员会名单上,为普通话推广与汉语拼音普及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他的夫人是“合肥四姊妹”之一,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张允和。二人相识于1930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70年,被国际教育基金会评为中国百对恩爱夫妻之一。“虽是耄耋老人,依然那么潇洒,每一位见到他们的人,都禁不住要惊讶、赞叹。” 1997年6月11日《新华日报》06版 《多情到老情更好》这样描述。

  张允和姐妹四人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尤以四妹张充和最为出色。 2006年9月18日《新华日报》D03版《〈昆曲六百年〉打开一幅绚烂画卷》中提到,张充和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尤其是昆曲,不仅能通音律,还能度曲。“50多年来,在美国耶鲁、哈佛等20多所大学教授昆曲和书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孜孜不倦。”

  青果巷与锡剧也有说不尽的故事。锡剧创始人、“鼻祖”王嘉大从艺60余年,为常州滩簧—常锡文戏—锡剧传承发展耗尽了毕生精力,为我国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遗憾的是由于家中失火等灾祸,一些珍贵的剧本手稿、演出剧照、钢丝录音带等均被销毁。2007年,人们终于发现了王嘉大生前唯一的一张剧照,填补了一项空白。据当年8月30日《新华日报》B07版记载,有一年新春,王嘉大到青果巷等地演唱,《庵堂相会》《拔兰花》《打窗楞》等戏,王嘉大接连唱了137个通宵,人们便送给他“满天红”的美号, 从而使滩簧具备了一个新型剧种的雏形。

  2008年4月3日《新华日报》

  从街区修复,看保护理念

  八桂堂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为现代杰出实业家、著名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购得。2001年4月2日,《新华日报》B02版报道了一则简讯,刘国钧在青果巷的故居重新恢复。至此,青果巷修复改建的日程逐渐趋近。2008年3月,京杭运河常州南移新航段正式通航,为进行沿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景观化改造,穿城而过的老运河实施全面禁航。当月18日,《新华日报》A06版《常州新运河全面通航》提及,“常州市区老运河禁航后,将尽力修复沿河景点和文物旧址风貌”,其中就有百物汇聚的青果巷。

  保护好老街区,老地名的存在才有了“实体”。2009年4月9日《新华日报》刊载了《老地名:现代化中黯然远去的背影》一文,记者采访到南京地名专家薛光,他认为,城市中的路街巷、桥梁、寺庙、书院、商行、集市、作坊等老地名,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历史信息的一种载体,也是了解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和特殊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凭证作用。但并非所有老地名都值得保留。“一味强调厚古薄今也是不理性的。”薛光表示,一些小街小巷,一旦改造成为现代风格的大路大街后,若依然称之为“鸡鹅路”“驴子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接受得了。

  而“青果巷”在现代也能兼续风雅实用。2010年2月9日,《新华日报》B07版刊登《优化提升“三大生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时任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表示,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建设好青果巷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存。这是《新华日报》刊文中,官方首次直接强调青果巷保护的重要意义。

  修复老街区,首先要考虑“怎么做”。

  “常州在保护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时,注重留形留神。”“祠堂、戏楼、牌坊、钱庄药局桥梁、古井古树名木等星罗棋布,有案可查的古迹就有几十处之多。”……不久,《新华日报》推出《“背街小巷”改造出新系列调查》专题,5月6日A07版《“复活”街巷,考量城市发展智慧》提到,“千万不要动赚钱的脑筋!”时任常州市市长王伟成说,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能以经济效益去衡量,既不能大拆大建,也不能小拆小建,更不能拆了重建,破坏街巷体系和建筑风貌。要按照“保留原有风貌,文化为魂、以民为本、形成合力、共同保护”的原则,传承历史文化传统。

  常州于2008-2010年编制并审批通过了街区修缮保护规划。在2009年8月13日《新华日报》A05版,《常州鼓励“老字号”回归历史街区》一文提到,为了重现“深宅名园、青果飘香、古宅新居、原味江南”的特色街区,常州鼓励传统茶肆、酱铺、手工作坊等“老号”回归。2010年10月14日,《新华日报》A08版这样描绘青果巷修复时的城区:“文化宫商圈中,常州购物中心围绕于前后北岸、青果巷等特色历史街区的怀抱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互融合,风韵十足。”中央商务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古风今韵、老城新颜的风貌。

  2008年4月3日《新华日报》

  从老街活力,看当下潮流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于2012年正式启动修缮保护工程,2022年9月30日全面对外开放。整体修复的青果巷街区,呈现出“街贯东西、河襟南北、支巷近景、小弄通幽”的空间格局,古典与潮流兼具,漫步其中,仿佛就步入了一幅穿越千年的历史长卷,处处都在描摹着常州老城厢的风雅诗意。

  今年,青果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记者发现,我省入选街区有一个共同点,即大多依托历史文化建筑、街区、故居等空间符号,开发、创新、活化而形成。

  繁华只是街区的表面,真正打动人的是它骨子里的文化气质。 2月23日《新华日报》5版《老街区如何书写新传奇》中写道:“街区不仅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一般性精神需要,还满足了人们触摸历史、品味文化的更高层次精神需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何雨认为,在文化街区,人们可以沉浸式体验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文明的相互交融,更加直观地重温城市的过去,赓续文明的记忆。

  现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内,周有光故居被开辟为“周有光图书馆”,图书馆延续“古运河书场”的传统,这里不仅有地道的老戏迷每周捧场,也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了解江南小调;历经百年沧桑的阳湖城隍庙古戏楼重新“开唱”,引入常态化非遗戏曲演艺;还有小剧场的脱口秀、话剧、音乐会等潮流演艺,都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街区本身具有文化与记忆的独特性,是普通商圈无法替代的。”何雨建议,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相结合,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合理规划街区布局,科学设置街区功能,在保持街区文化底色的基础上,创新商业业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只要精心组织、积极策划,文化街区活力与人气的率先复苏,是完全可能的。”

  街区最大的价值,正是在于对历史文脉的追寻。“历史文化街区是承载城市历史文脉、文化的地方,所以街区内的商业业态一定要具有品质感,不仅要有传统的、充满烟火气的,也要有中高档的、创意创新的品牌空间。”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认为,多层次、多样性的丰富业态是持续拉动消费的关键。

  近年来,青果巷大力推进以江南名士为内涵的“周有光文化季”“赵元任艺术节”,以国风文创为潮流的“青果熙市”等重点品牌活动。去年,青果巷开展城市潮流先锋艺术展、新国风音乐会、古巷咖啡生活节等潮流艺术展览及活动,引领城市生活美学新风尚,让传统街区焕发生机。今年7月,“青果物华集”刚开市就吸引了大量市民打卡。唐“潮”晚风吹拂,摇曳的灯影、鼎沸的闹市、精彩的演艺,让游客徜徉“仲夏盛唐梦”……伴随更多场景的打开,全面开放后的青果巷将愈加年轻,愈加潮流。

  2009年4月9日《新华日报》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