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光荣与梦想在这里绽放

  在技能舞台上绽放光芒

  “没有想到过能拿冠军。”走下领奖台,来自河南农村的电工项目选手李文航既惊喜,又有些不敢相信。凭借技能,这名曾经中考失利的“网游少年”,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中考失利、沉迷网络,他被父母送到开封技师学院学习技能。焊接电线、设计电路,在动手动脑中他找回了久违的学习乐趣与自信,并在各类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拿到本届大赛电工项目金牌,李文航脸上满是自豪:“现在的我已经远远超出了父母的期待。”

  “能走上技能这条路我感觉特别幸运。”来自上海的花艺项目金牌选手蒋晨琪沉浸在夺冠的喜悦中。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一头富有青春气息的短发,面对记者提问,蒋晨琪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她在赛场上的得意之作。从一个对花花草草不感兴趣的稚气学生,到拿到花艺项目金牌,她在技能舞台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赛场上,既有千里走单骑的神勇,也有团队精神的闪闪发光。

  制造团队挑战赛,是本届大赛109个赛项中唯一的一个三人团队挑战项目,涉及多个工种,也是公认高难度的项目之一。天津队选手陈俏锐、黄岳兵、潘燧今年2月份刚刚组队,半年多的时间,便赢得本届大赛冠军,离不开背后各司其职、合作无间的团队力量。

  图片制造团队挑战赛冠军选手潘燧(左)、陈俏锐(中)、黄岳兵(右)赛后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魏杰 摄

  “当我遇到困难,他们总会鼓励我,对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对我很有帮助。我们平时都在一起训练、聊天,增加亲密度,大家为了共同目标去努力。”黄岳兵说。

  一技之长,绽放光芒。技能健儿们用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也展示了技能的力量。

  以奋斗之姿砥砺成长

  “他的衣服就没有干过,始终就是大汗淋漓!”当记者问起备赛的过程,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冠军马朝凯立刻指了指自己的搭档张义龙。比赛中,单单一个整车外观检查模块,就包含370多项,二人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全部逐个确认,背后功夫令人赞叹。

  图片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冠军张义龙(左三)、马朝凯(左四)。本报记者 谢小杭 摄

  宝剑锋从磨砺出。一位位大赛冠军的诞生背后,无不饱含辛勤的汗水。

  一把铲刀、一方砖块,每日重复简单而枯燥的切割、砌墙等动作,就是砌筑项目金牌选手黄睿强的备赛日常。长达15个小时的比赛,不仅拼速度,还要拼体力和精度。为了让自己适应高强度的比赛,控制手臂的力度,黄睿强从搬砖开始练起,有时候一天下来能搬200多块、相当于800多斤的砖。

  赛场上,拼体力、搏技能,更考验意志。

  上午还运行流畅的程序,突然出现了问题。电气装置项目比赛中,赵智俊遇到突发状况。他沉着冷静地排查,敏锐地发现是由于赛场下午的室温有所升高,导致智能温控系统发生程序不匹配的问题。“这在训练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赵智俊说。

  于纤毫处见功夫,源于日复一日的付出。电气装置是一个无法速成的项目,体力与脑力并重。“每天6点起床,第一件事是练体能。”切割、端平等基本功也需长期训练,直到练出了肌肉记忆。此外,还要练习电路设计、编程、安装和调试。4年备赛、稳扎稳打,赵智俊终将金牌收入囊中。

  钻研技艺、奋力拼搏,技能健儿们以奋斗之姿践行工匠精神,奏响了嘹亮的奋斗之歌。

  以匠心传承走向未来

  闭幕式上,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世赛冠军等作为颁奖嘉宾,为本届大赛获奖选手颁奖。技能之光在闪耀,工匠精神在传承。

  拿到本届大赛的金牌,就意味着进入了国家集训队,来自广东的移动应用开发项目金牌选手马贞鹏激动万分:“这次比赛证明了我的能力,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逻辑思维上的不足。接下来我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重点训练,争取参加世赛,为国争光!”

  “我肯定会坚持学习好我的专业,继续坚定地走技能之路。”16岁的任格格,就读于河南技师学院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此次赛事中年龄最小的选手之一。抱着学习的心态参赛,她一举拿下世赛选拔项目中的时装技术项目铜牌,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清晰。

  “除了专业知识的提升,大赛对精细度的要求相当高,需要格外专注,这对我有很大启发。”获得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后,来自上海的选手常晨将重新回到一线技术岗位,“我会把大赛的要求带回去,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好每天的工作。”

  “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补齐了短板,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电力系统运营与维护项目冠军武旭光、于连坤是国网天津电力公司的职工,二人更加坚定了信心,要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落实到生产一线,落实到工作实际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