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专业名称多俩字考编被拒,只是“抠字眼”吗?

  近日,一位北师大研究生小贺(化名)报料称,自己在报考江苏省沭阳县一事业单位时,由于专业名称中多了“领域”二字,而被认定为所学专业不符合报考条件,未通过资格审核。小贺毕业证书上的专业为“法律(非法学)领域法律硕士”。(9月13日红星新闻)

  对此,沭阳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她专业名称在我们的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里面找不到,多了‘领域法律硕士’这几个字。专业名称不一致的话是没办法报考的。”严格比对,小贺的专业多了“领域”两字,不符合“法律类”的要求。

  专业名称多了“领域”两个字,研究生考编被拒之门外,这从招录工作的严谨性和公平性来看,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教条和僵化问题——专业名称不符合参考目录要求,可能意味着考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需求不匹配;审核人员无权通融特殊情况,照章办事,是对选拔公平负责的表现。公务员招录必须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因此,研究生因专业名称的微妙差异,止步于资质审核环节,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然而,如此“抠字眼”式的筛选机制真的合理吗?对于小贺来说,她错过了这次考试,还有下一次机会,但对其他专业名称中多字的考生来说,是否也曾被各种重要考试拒之门外?他们是否只能默默忍受,无奈选择一字不差的岗位?

  学派林立,本就专业繁多,再加上专业名称设置不统一,新设专业层出,专业名称变动等因素,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学校作为开设专业和决定专业名称的主体,应该承担起相应责任。“领域”二字究竟因何而来?是否多余?这是专硕和学硕的区别,还是课程、学制不同的结果?对于质疑,校方既要给出一个准确可靠的说法,更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我们都知道,考试报名条件越严格,被劝退的人往往越多,有时甚至出现“一个萝卜一个坑”,以及无人报名导致岗位被取消的尴尬局面。然而,近乎苛刻的专业条件,真能全面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吗?个别指定专业学历、指定户口年龄、指定证书经历的报考条件,真的不是为谁专门搭建的“独木桥”吗?“专业名称多字导致应聘遭拒”并非个例,“靠关系走后门”也绝非偶然,每每引发舆论争议,社会讨论的焦点都会落在报考条件上。或许,真的到了做出改变的时刻。

  对于资质审核这一“袋口”,要有的放矢、宽窄结合。“宽”指的是,需要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敲定招聘规划的时候,更加灵活和开放,更加公正、公平和透明地选拔人才;“窄”则意味着,比“审查”更严的是“监管”,彻底排查、重拳整治一切违法违纪行为,才是维护考试公平和公信力最有效的手段。

  总而言之,因专业名称不符,求职受阻,打破个人发展规划的同时,折损的还有学校形象和社会就业率,无论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适岗竞才,才能真正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也提醒,如何在招录过程中既确保规范管理又不影响人才选拔,在专业设置上既严谨统一又新颖多元,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起来了。(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