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德法兼修”助推高校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中共二十大报告专门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必须加强法治人才的培养;高校法学院系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当以深化课程思政综合改革为契机,以此来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但目前,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材教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配套制度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有针对性精准施策,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后备力量。高校法学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法律思想教育,这就要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梳理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以便于充分开展和落实思政教育,在育人教学中使课程思政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实现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才能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在信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法学本科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加精准,塑造正确的法治观是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法学教育旨在让学生充分理解法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与原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确保在社会纠纷中保持理性的态度,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明辨大是大非,维护自身的法律人格与社会法治的权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简单照搬西方的法治理论来指引法学教育,法学人才培养就会失去方向与灵魂。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目标,才能达到培养适合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法治人才。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要注重对法治人才进行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高校法学院应紧扣时代主题,抓住关键节点,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法学教育不仅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掌握丰富的法学知识与法律技能,而且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法律素养,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培育具有法治精神和高尚品德的法学人才、德法兼修的人才。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一方面要从本土出发,借鉴和吸收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结合我国国情,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照搬国外法学理论,要科学把握我国法治建设的独特性,进而形成以中国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自信和自觉,对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正确回答;另一方面要有国际眼光,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适应法治全球化,就必须培养通晓国际法律知识,掌握国际规则的人才,这样才能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我国国际关系的法治化。法学教育不仅要注重法学理论的学习,而且要从实践入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法学教育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因此要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引入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法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在法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学习提升法学理论,树立法治精神。只有将反映中国特色法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引入课堂、写进教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升法学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扎实法学根底的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德法兼修、守正创新”的卓越法治人才是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党和国家对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新要求。那就是法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价值目标导向,高等院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法学科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不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培养德法兼修、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作者:翟宝红,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法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研究”,(编号:2021SJGLX117)阶段性成果。来源:光明网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