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沃野绘“丰”景

  远眺湖南农业大学。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湖南农学院”。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诞生的“修业学堂”。 (本版图片摄影:郭慧 杨纪翔)正肩负着新时代强农兴农使命,走向更加广阔未来的“湖南农业大学”。■ 庹 炼 王薇薇 李晗枫一次次日升月落,一轮轮斗转星移,矗立于湖南农业大学的三座校门,分别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写照,成为湘农人心中的精神地标和文化象征,仿佛一道“时空传送门”,连接着百廿年生生不息的琅琅书声,延绵着耕读践履的缔造之坚,始终高擎起“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2023年10月8日,湖南农业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湖南农业大学秉承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探索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湖南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时光更替,筑梦前行。今天的湖南农业大学,深耕农业沃土,笃行振兴之路,与瞬息万变的世界同呼吸,同日新月异的科技共进步,朝着国内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业人才,这是时代之问,亦是责任重担。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高校作为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迈入新时代,湖南农业大学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扎根湖湘大地,构建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引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为主体、校企协同培养为特色、辅修培养为补充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重要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今年9月,该校智慧农业专业迎来了第三批新生。怀揣建设农业强省的梦想,甫一踏入校园的学子们激情澎湃。早在教育部2022年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之前,湖南农业大学便以敢为人先的视野和气魄,于2021年在我省高校率先开设智慧农业专业,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新专业、新模式。学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安排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还安排了机械化、智能化等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同时,在原有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里,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补充和更新,让更多专业转型升级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现代化的新农科专业。“通过2年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农业方面的知识,还掌握了涉农类信息技术,学会了农机技能,这为我今后投身数字农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级智慧农业专业学生叶佳佳的一番话,折射出湖南农大的育人之本。质量立校,学科建设是龙头。2014年起,学校在农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等4个专业实施“3+X”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学等4个专业实施“2+1+X”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2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23年,学校4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办学历史上新突破。同时,学校立足优势特色学科,新获批环境科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农业人才。卓越发展,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湖南农大,有一个“隆平创新实验班”。它以学校名誉校长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命名,以继承弘扬袁隆平院士锐意创新、勇于追梦的精神为使命。采用“高考成绩+职业倾向测试+面试综合考察”的方式遴选学生;实行“3+X”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本-硕连读机制;实行全程导师制,采用小班化教学,积极探索讨论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改革……新一代“隆平人”如同一粒粒“好种子”撒向三湘大地,成长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在培养高质量“新农人”的道路上,湖南农大反复求索,寻求最优解。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手段,探索全方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农”为特色,实施“浓乡型”订制培养模式;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拓宽学科交叉培养口径;以培养乡村振兴紧缺人才为目标,实施特岗培养模式;坚持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补充,探索复合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一批又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型卓越农业科技人才从这里走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扬青春之帆、踏时代之浪。生生不息,需要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9月上旬,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由校长邹学校院士牵头、共有32名教师组成的湖南农业大学蔬菜学教师团队名列其中。这也是继官春云院士领衔的作物学教师团队、刘仲华院士领衔的茶学教师团队荣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后,湖南农大入列的第三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全国模范教师”陈立云,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常徕……湖南农业大学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典型人物。而荣誉背后,是学校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的长期努力。围绕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目标,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政治过硬作为首要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把服务“三农”作为首要要求,坚持以才识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一体化推进,坚持以事业吸引人、以待遇稳住人、以感情凝聚人、以服务感化人,培养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10年,学校专任教师规模由1203人增加至1694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国家级人才83人次,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3人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勇攀科研高峰“鱼米之乡”的金字招牌,需要湘农精神的守护。湖南在农业领域拥有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列全国前茅。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占据半壁之席,拥有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深耕“三农”领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惠及千万家。2023年2月24日,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掌声雷动中,我省对科技人员的最高奖励——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颁发给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殊荣背后,是这位“辣椒院士”在科研一线30多年的不懈耕耘。从1986年开始,邹学校带领团队在辣椒优异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起一座拥有4000余份育种材料的全国最大辣椒种质资源库,培育出165个辣椒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3亿亩,占中国辣椒种植面积的70%、全球辣椒种植面积的30%。官春云院士深耕油菜育种60多年,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育种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团队选育的油菜新品种成为长江流域主栽品种,支撑了湖南油菜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印遇龙院士用40余年时间探索猪的营养“密码”,推动我国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不断升级发展,团队研发的生猪生态养殖关键技术解决了肉品质量和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刘仲华院士团队带领团队刻苦攻关,在茶叶提质增效与深加工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催生了千亿级产业,也使中国在茶叶提取物研究领域从跟随者跃升为引领者,推动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湖南农业大学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以“院士天团”和领军人才为引领,带动广大科研工作者围绕国家战略和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协同创新,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成果服务民生需求,持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目前,湖南种植优质葡萄50余万亩,有“南方吐鲁番”美誉。这一美誉正是历经柳子明、魏文娜、石雪晖、杨国顺等湖南农大四代科研人员近半个世纪的接力,从本土葡萄到筛选引进国内外优良葡萄品种,攻克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等难题,改良使之服水土、生效益,建立起湖南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模式,才有今天“南方吐鲁番”的乡村盛况美景。柑橘团队研发的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保障了我省柑橘产业大省地位;中药材团队打造了“湘九味”中药品牌;动物医学团队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兽药开发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农业资源与环境团队在面源污染防控和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生态循环农业团队研发的稻虾生态种养技术支撑了湖南省小龙虾养殖大省地位;农产品加工团队研发的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关键技术助力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机械装备团队研发的新型农机装备在南方丘陵地区广泛应用;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团队打造了一批颇具影响的乡村振兴展示项目……多年来,从年逾古稀的老院士,到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农大科研工作者扎根农村基层,行走田间地头,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在油菜、蔬菜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造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的突破,离不开平台的依托。在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湖南农业大学大力推进“大学者、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协同创新,引领支撑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截至目前,学校共建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含共建)、省部级科研平台86个。10年来,牵头建设了畜禽、油菜、蔬菜、茶树、中药材等5个种业创新中心;新增科研项目6218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0多亿元;近3年相继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学科重点、国合重点等重点类项目的突破。科创平台的建立,科研项目的增长,科研经费的保障,催生了丰硕的成果。10年来,学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195项,其中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项、省杰出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8项。2023年4月1日,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大片区项目全面封顶,并将于年底全面启动运行,这是学校抢占科技创新平台制高点,推动学校全方位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湖南农业大学将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平台主攻育种基础理论与种业安全战略、前沿育种技术等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种质培育,着力打造蔬菜、油菜、茶树、中药材等重大战略种源创新区、育种共性技术研究创新区以及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集聚区。一艘现代化的“农业航母”,即将起航!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百廿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俯身大地,务“大国三农”之本,崇“服务三农”之实,植根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大地,自觉担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使命,凝聚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多元力量,为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湘农方案和湘农力量。2022年,学校联合湘赣鄂渝黔5个省份18所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武陵山罗霄山片区和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科教联盟,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区域特色乡村振兴样板。聚焦全省14个乡村振兴创建县和13个乡村振兴帮扶县,长期、稳定实施“一个产业集群、一个责任学科、一位首席专家、一支稳定团队”的工程,推动湖南乡村建设发展。2023年4月27日,新晃侗族自治县和湖南农业大学校县双方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1+7”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开启乡村振兴“校地合作,产学共赢”的新篇章——一个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县域示范呼之欲出。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学研产融合、服务地方经济新渠道,先后为地方派出100余支全产业链专家团队,在永州、浏阳、衡阳、湘西、望城、临武建立了6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围绕油菜、蔬菜等重点产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4个、院士团队工作室2个、特色产业基地和专家服务站92个。10年来,学校还选派3000余名省、市、县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县长、“三区”人才,数以万计人次投身田间地头,培训基层农村管理干部、企业经营负责人、新型农民4万余人次。同时,连续10年选派驻村工作队进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定点支持,帮扶的花垣县新科村、望高村和那光村全部实现贫困户脱贫、整村出列。从农田果园到大棚基地,在湖湘大地俯身躬耕的农大人有了最朴素的共识:农业科研只有真正地立足大地、对接产业才能造福农民、拥抱市场。2021年,湖南省首批“科技小院”——“湖南凤凰猕猴桃科技小院”在菖蒲塘村揭牌,湖南农大王仁才等知名专家教授团队亲自挂帅,一大批专家、研究生长期驻扎,给全村及其他村的果农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指导猕猴桃产业发展。2022年,全村产业种植面积达8000亩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加快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让更多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对于我省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至关重要。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知识产权中心,通过建立专业运营团队,与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围绕优势行业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重点项目或优势研发团队,加强高质量、高价值技术成果的布局、挖掘、培育,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创新链和创新集群。洞庭湖区造纸产业全面退出,湖区特有的用于造纸的南荻出路何在?该校易自力教授带着团队瞄准此课题,自主研发“南荻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及多产品联产技术”,将南荻制备成经济价值极高的低聚木糖、纳米纤维素、木质素磺酸钠、精品园艺肥等生物基材料。一旦实现产业化,将形成一个新的“千亿产业”。2022年4月,在学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中心的牵线搭桥下,易自力团队将成果以技术秘密的方式转化到长沙绿叶生物科技公司,目前中试生产已取得成功,为推动产业化打通了重要的一环。如今,沅江市、汉寿县、岳阳县等地的政府部门、企业也“闻风而动”,纷纷前来洽谈项目落地事宜。学校聚焦湖南千亿产业和龙头企业,长期为古丈毛尖、东江鱼、汉寿甲鱼等名优农产品持续提供技术支撑。如今,与1000余家涉农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49个特色产业基地,16个专家服务站,派出50余支全产业链专家团队、30多名科技副县长、649名科技特派员,846名三区科技人才开展科技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我省40%以上的重要涉农企业使用了湖南农业大学的技术成果,40%左右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由该校选育,每年推广面积约5000万亩。放眼未来,“三农”向好。乘着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春风,一个个知农爱农的湘农学子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把“青春汗水”洒向“希望田野”,在田间地头上解民生、治学问,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茁壮成长。征途漫漫,大道不止。正如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所言:“我们要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战略使命,主动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顺应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现实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出更多对‘三农’有认知、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型农业人才,这是我们的新共识、新目标、新使命。”全体农大人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交出一份无愧于师生、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答卷。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