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归来,天大院士陪你聊聊哲学

  小长假结束

  回归学习,科研继续

  你还在科研求索中迷茫?

  或是专业学习找不到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苏万华

  给“科技青年”们上了一节哲学课

  “科技工作中应学点哲学”

  分享他在科研工作中的方法论

  此外他还颁发了“苏万华奖学金”

  从精神到物质全方面地鼓励学生

  奋发向上,提高综合素质

  苏院士的哲学课讲了什么?

  小天带你一起来学

  ↓↓↓

  “我经常发现一些同学在科研中很迷茫,找不到方向,抓不住重点。甚至有的同学在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数据,有了新发现之后,依然归纳不出创新点,无法把数据和成果梳理成为学术成果。在实际科研中去理解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搞科研的学点哲学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是教人聪明的科学,教人工作与学习的方法。”

  问题导向,苏院士开门见山

  讲述了科研工作者学习哲学的必要性

  他告诉青年师生

  哲学是关于“认识”与“发现”的科学

  是研究“规律”与“方法”的科学

  内燃机研究的是工程科学

  工程科学有它的基本规律

  与纯理论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要研究内燃机,做好内燃机的创新工作

  要掌握一定的哲学思维

  “哲学有个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绝对与相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世间万物都具备条件性、相对性和可变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离开确定的条件该事物即不存在。例如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才是水。事物的特性都是相对的,可变的,运动的,转化的。例如:以往我们认为柴油机是高压缩比的;汽油机是低压缩比的,但21世纪之后,汽油机压缩比己经从5到10.5到15甚至更高。汽油机,柴油机一直在变化中,进步中。我们学习‘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一哲学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条件的重要性。”

  苏院士的哲学课

  从水讲到内燃机

  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内燃机的进步是哲学的胜利。”苏万华院士以内燃机研究为例告诉青年科技工作者们,要研究一种现象,理解一个事物,就要了解它的本身与边界,了解它与周围的事物的关系与关联性。“以内燃机为例,以前我们怕气缸爆震毁掉发动机,会控制气缸的压缩比,现在我们用涡轮增压技术迅速增压增温,不仅不会爆震还能提高燃烧效率,可以节油。这是典型的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结果,当然这种转化是通过创造外部条件而实现的。如果学生有一定的哲学思维,懂一点辩证法,那他在学专业,搞科研,搞创新时就不会死板,能够坦然地接受变化,并在变化中,创造条件,推动它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这堂哲学课上

  “80+”的苏万华院士结合内燃机的很多例子

  从发动机发展的历史

  向师生们讲述了哲学原理

  同时渗透了很多研究方法

  苏院士这堂哲学课

  是“苏万华奖学金”颁奖典礼的一个环节

  “苏万华奖学金”由苏万华院士个人

  和热爱、关心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发展的

  教师、校友及企业捐资

  奖励优秀的在校研究生

  旨在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倡导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今年4位博士、8位硕士获得该奖学金

  博士研究生每人奖金2万元

  硕士研究每人奖金5千元

  苏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燃机动力工程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内燃机学会名誉理事长,燃烧、节能、净化分会名誉主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内燃机学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委,国际权威刊物Int.J Engine Research和Int.J. Automotive Technology编委。

  苏万华院士长期从事内燃机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开发,率先独立研发了重型柴油机用高压共轨智能控制燃油系统,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开发成功共轨系统液力平衡快速响应电磁阀,提出和开发了天然气稀燃、压燃、智能控制双燃料发动机。2001-2011年连续担任两个‘973’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新技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提出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理论,将燃烧理论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开创内燃机燃烧控制新技术方向。开发了可变米勒系统,EGR系统,高效增压系统相赮合的先进空气系统,提出并开发了重型柴油机高密度低温燃烧系统及相关工程化技术。使用该技术开发的无后处理器国IV柴油机和国六样机动力性和热效率处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提出低“火用”损失内燃机燃烧理论,在此基础上探索并提出内燃机实现60%热效率的技术途径,为内燃机学术界和工业界指明了方向。相关科研成果获首届GM-CHINA Kettering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中国内燃机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以及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原标题:《长假归来,天大院士陪你聊聊哲学》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