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人才培养“量体裁衣” 乡村振兴“脱胎换骨”

  “稻香鱼肥话丰年,苗乡处处歌声飘。”金秋时节,台江县乡村的田野处处都是稻香鱼肥美的景象。近年来,台江县始终把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健全完善培育机制,通过“聚才”“育才”“用才”,着力打造一批技能拔尖、帮带有力、致富有方的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引入“源头活水”。以人才振兴为抓手,台江县成立农业专家工作站、“博士服务站”,为农村输送人才、输入技术。组织科技特派员下沉到田间地头开展服务工作,服务台江县 “三大工程”行动,而“稻+鱼”便是其中之一。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稻+鱼”种植养殖基地(台江县委宣传部 供图)“去年,科技特派员指导开展香两优619种植50亩,大米卖到了10元钱一斤,提高了产值,今年我扩大规模种植到了100余亩。” 贵州省年年有余渔业公司负责人陈礼说道。今年以来,台江县重点开展优质稻高效栽培配套生产技术并大面积示范,探索“科研院所+基地(专业合作组织或农户)”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在台江县开展优质绿色、高效技术培训,培养优质+N产业综合型人才、农民科技二传,以增强农业科技意识,提高稻田生产水平,提升台江县优质稻+N生产技能。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稻田鱼喜获丰收(龙军  摄)“今年我村500亩新稻亩产达到750公斤以上,实现了大丰收。”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兴文感慨道。经过初步统计,长滩村约有2.5万公斤稻谷出售,按照平台公司的收购价1公斤3.6元算,预计有1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据了解,今年以来,台江县采用新优品种推广,引进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浙优8号、华浙优210、宜香优2115等一批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的金奖优质稻。“今年老屯乡总共种植优质水稻3200余亩,全乡有400万余公斤水稻颗粒归仓。”台江县老屯乡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罗国玺说道。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稻+鱼”示范基地。杨正海 摄“科学管理方式和人才服务是老屯乡的粮食丰产的主要原因。”台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梁鲁洋介绍,“今年在中国农科院水稻所的技术指导下,我们主打中浙优8号、华浙优210、宜香优2115三个品种,依靠科技助力和农科院专家的把脉问诊,水稻亩产由往年的400公斤达到了650公斤,水稻产量明显提升,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31万亩,总产量达到4.8万吨,比往年平均亩产增长5%。”不仅如此,2023年,台江县稻田综合种养实施面积达5.7万亩,相比较10年前,水产品产量从百吨增长到千吨,年产值从10年前不足百万元增长到千万元。台江县萃文街道南省村白茶基地“很感谢张新忠老师为老屯乡选择了育芽能力强、发芽早、抗寒性好的白叶1号和龙井43茶叶品种。”台江县长滩村党支部书记石俊介绍说,今年茶叶生产实现年总产值300余万元,采茶务工总收入180余万元,真正实现荒山变成了金山。台江县长摊村千亩茶产业叶实现量产得益于科学种植方式。去年,“茶叶博士”张新忠的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技人员讲授茶园管理与茶叶高效栽培管护技术,在田间地头里和“田专家、土秀才们”搭建新型职业农民“人才蓄水池”,为茶产业实现量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台江县阳芳村排内食用菌基地,第一书记杨帆正在给工人指导采摘技术。与此同时,张新忠还带动其他领域的资深农业专家在田间、课堂里围绕优质稻、精品水果、茶叶种植、渔业养殖等方面开展科研指导,通过集中授课、基地考察、现场实训指导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开辟“人才绿色通道”,为乡村产业振兴蓄势赋能。产业振兴,人才先行。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台江县闭环管理乡土人才队伍,培养命名“三名工程”人才70人、乡土拔尖人才100人,引导4538名农村实用人才到乡村一线开展服务,其中,选派1150名农业专家、260名科技特派员精准匹配到各领域产业项目,提供技术服务1.3万次,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台江县巫梭村食用菌产业据悉,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开展以来,台江县深化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谋划布局养殖示范区、种植示范区、生产加工区、“村BA”直播带货销售区、配套产业区等五个功能区,选育优质稻、稻花鲤鱼、果蔬脆、中药材、食用菌、白茶等农产品,通过“黔味好物”销售平台和电商直播带货模式将台江农特产品销往省外,实现“台江农货出山”,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截至今年3月,台江县通过东部财政援助资金落地落实项目34个,农特产品销售额达6633万元,帮扶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3226人,带动增收每户3000余元。台江县革一镇枇杷基地直播带货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台江县围绕项目引进、产业优化、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与东部政企沟通合作,锚定“争资争项争位增产增收”目标,深入实施万元田、美丽庭院、百万村集体经济“三大工程”,推动全县乡村产业脱胎换骨,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截至9月,台江县茶产业累计种植面积1.449万亩,同比增长23.9%;精品水果产业累计种植面积10.4578万亩,累计完成产量6.63吨,同比增幅 5.04 %,累计销售量1.11万吨,销售额0.33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累计达4.11万亩,产量累计达0.8188万吨,产值累计达0.7986亿元,累计带动农户2350户,带动农民就业4339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编辑 龙海若二审 徐然三审 刘丹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