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挥德育主体性中推进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强国的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起着先导性作用。在发挥德育主体性中推进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底层价值逻辑判断。德育主体性是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思想等。对于德育的主体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德育客体的主体性和德育活动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用科学方式进行德育;第二,接受教育的人,能够对教育目的、教育要求有自我认知,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作出自己的选择、调整自己的行动,并且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由此可以丰富和发展自身社会伦理;第三,德育活动的主体性体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整合,而活动的目的性正是德育行为主体性的基本体现。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理论支撑而形成的大学校园文化。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发展主要有两个过程。一方面,师生把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转化为个体主动探索认识自我、自然和社会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过程。另一方面,高校师生自身又身体力行地创造、传承、践行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高校师生在文化熏陶和发展过程中,既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也是超越现有文化体系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在发挥德育主体性中推进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德育主体性的本质特征与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关系,为在发挥德育主体性中推进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推演出了深层的价值逻辑和现实策略。一、德育主体性的本质特征与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关系德育主体性的发挥具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人格为导向、推进尊重平等关系和培养内塑精神四个本质特征。在理论基础、育人导向、师生关系和道德境界四个层面,与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耦合关系。(一)理论基础的同一德育主体性的发挥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主体性的发挥,其教授内容和材料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判断。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校园文化形态,同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内容形成大学校园物质和精神文化样态。两者作用方式、渠道等不同,但其理论基础同一。(二)育人导向的统一德育主体性的发挥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人格为导向,即注重培养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以独特的文化熏陶、感染等形式,开展时代新人培育工作。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人民,具备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等,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德育主体性发挥下的育人导向鲜明契合了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合力。(三)师生关系的推进德育主体性的发挥推动高校尊重、平等的校园师生关系进一步形成,即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思想状态、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行使主体权。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整体性地推动群体道德水平提高,注重师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公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高校校园师生关系的进步,推动学生自觉、自愿地领悟理论内涵、陶冶情操,从而在知识、意志、情感和行为上全面发展,构建新时代更为合理的高校师生道德素质结构,从而能动地形成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四)道德境界的形成要发挥德育的主体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创设个体的道德境界,即是个人向内进行自我精神塑造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形成即包含校园群体的精神境界形成,其中道德境界为高尚的精神境界起到了支撑作用。只有采用具备内塑精神的德育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塑造,在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和顿悟等形式中,廓清自我尊严和价值。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学校管理服务、学术科研、就业实践等各方面为德育主体性发挥提供丰富土壤,才能形成具有独特精神文化标识的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二、在发挥德育主体性中推进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逻辑发挥德育主体性推进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四重价值逻辑。自主性和自主选择是价值基础,积极性和积极参与是价值动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价值保障,自律性和自我批判是价值保证。(一)自主性和自主选择是价值基础自主性是指个体在思想和行为上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立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以自主性为基础的自主选择,是指个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中能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等。这种在德育主体性发挥下培育的自主性和自主选择能力,在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基础性建设。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确立高校师生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新时代高校师生在思想文化上要旗帜鲜明地听党话、跟党走,形成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的鲜明底色,自主地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代新人。(二)积极性和积极参与是价值动力积极性是主体性发挥的衍生物,来源于德育主体性发挥中对个体的充分尊重,使个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具有积极的思考和行动态度。个体的积极参与使师生在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去。德育主体性发挥中激发的积极性和积极参与,为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同时,提高个体道德、精神、思想、文化境界发展的内在自塑效率。(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价值保障创造性是个体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的独特的、有价值的能力或者特性。个体的创新能力是师生在德育主体性发挥过程中提出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理论的心理特征。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师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为保障,需要师生主动创新和创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重要命题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不断为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作贡献,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作贡献。(四)自律性和自我批判是价值保证自律性是个体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和纪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的特性。个体的自我批判能力使个体能够主动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德育主体性发挥中培育的自律性和自我批判能力能够为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健康的思想和行为环境。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师生具备自律性和自我批判能力,能够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反思,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和自我反省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推动高校形成不断自我革命、自我进化、自我完善的文化建设机制和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三、在发挥德育主体性中推进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策略(一)推动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充分延伸第一课堂是德育主体性发挥的主阵地,要在德育主体性发挥中推动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将第一课堂教学成果充分延伸到第二课堂进行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检验。要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充分统筹,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协同工作,改进第一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师生关系等,注重与学生需求相匹配,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等。在德育主体性的推动下,需要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参与讨论和互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在第二课堂提供可将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范畴进行主体性实践的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水平。(二)推动德育成果与社会需求深度契合在发挥德育主体性中推进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就要积极推动师生充分发挥德育主体性,主动、自觉理解和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解把握当前师生和社会百姓关心关注的思想理论、社会实践等各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理解把握当前我国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战略需求,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战略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准的需求。随着我国各行各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精神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准的需求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要充分发挥德育主体性优势,紧跟社会需求变化,推动高校师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精神文化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建设更加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三)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载体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是德育主体性发挥的良好载体。数字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包含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等新兴交互技术,为德育主体性视域下的个体自主性发挥、师生关系重构、创新能力构建等提供了新方式和新平台。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载体的深度融合可以使得德育主体性的挖掘更加充分,同时在新时代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数字化技术有更多可融合场景和平台。数字技术与传统载体的深入融合使理论传播更加生动、形象,如通过制作教育微电影、编写教育游戏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高理论文化的吸引力和趣味性,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增强师生交流和互动,从而充分挖掘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作者:邓希雯,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来源:光明网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