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访谈|吕菲:想看到我的几千名孩子能过得快乐,而不是失去了弹性的橡皮筋

  全文长 6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

  

  不说话温柔娴静,一开口大气干练。

  ——吕菲给人的第一印象,与她的职业经历有关。

  从西安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到西安外国语学校的掌门人,吕菲和大多数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中小学校长不同。多年的大学生管理经验,给了她一份独特的观察视角,让她可以从高等教育的视野出发,去思考和探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校工作的十余年,吕菲遇到了很多有着清晰人生规划的“精英”学生,也见到了一些因为缺乏持续的学习能力而没能顺利毕业的学生。这两种极端的出现,让她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经历产生了很多的思考。用她的话说,看到了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再去倒推基础教育的方法,很多都“有迹可循”。

  2019年,吕菲来到西安外国语学校担任党总支书记,去年起就任西安外国语学校、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时间不长,却已经完完全全地融入并继续塑造着学校的文化。在这里,吕菲和学校老师一起,将“琢玉”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的工作中,立德树人,琢玉成器。她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化教学的“外语+多元化”培养模式。

  在采访中,吕菲多次提到“相信”二字,她说自己是个始终相信浪漫,相信理想,相信只有百分之百相信自己所传递的理念,才足够有力。

  作为一个初中男孩的妈妈,她也曾动情地说,自己解决不了所有家长的教育焦虑,但是希望选择西安外国语学校的几千名孩子能过得快乐,希望能帮助他们的家庭减少一些焦虑。

  那些没能拿到学位的大学生,

  就像失去了弹性的橡皮筋

  吕菲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当了7年团委书记,后来调任学校的二级学院担任党委书记,接触了很多学生中的“精英”人群。这些学生多是学生会、社联、志愿者的干部,“他们都是很积极的学生,有着稳定的价值观,导向清晰,甚至在大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了非常明确的目标,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不断地修正自己,这种修正可能是学习上、实践上的或者是领导力上的,都是对个人的发展有帮助的。”吕菲说。

  吕菲总结出这些学生身上的一个共同特质:目标导向非常明确。这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他们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让吕菲感到欣慰,但她内心更牵挂的却是另一端的学生。

  “我想重点谈谈那些没有办法完成学业的学生。”吕菲话锋一转。

  好多学生在以高考高分进入高等学校以后,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不能如期毕业,无法拿到学位。要知道能以高分考入高等学校,那背后是一个学生十几年的努力和一个家庭的倾尽全力。拿不到学位的原因有很多,性格、身体都有影响,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吕菲发现这些学生“经历了基础教育的十几年,已经像一根失去了弹性的橡皮筋,学习弹性被崩断了”。

  吕菲把这些“失去了学习弹性”的学生总结为四类:

  第一类是经过长期的高压式、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到了大学阶段出现了学习能力的匮乏。“就像一个人没有爱的能力,没有生活的激情,当一个学生没有了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很难在大学阶段支撑他走下去的。”

  第二类是家长包办一切,帮着孩子做选择,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从小学开始,上什么样的学校都是家长选择;选什么样的兴趣班,也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仅仅为了让履历更出彩。最后,孩子到了大学,过了最初几天的新鲜劲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于是开始逃课。恶性循环之下,缺乏目标和动力的问题就折射出来了。

  第三类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家长的监督、陪伴,对于父母的突然抽离感到不适应。“一边厌烦你,一边又离不开你”,这种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在进入大学之后戛然而止,那些从小习惯了在父母的牵手下学习的孩子,就会出现学习障碍。

  还有一类也很常见,就是把高考当成了终点线,把大学当成了疗养院。吕菲在这些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迷茫,“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考大学,考上了大学,就开始了懈怠和放纵。”

  这四类学生,让吕菲真正意识到,“原来我们的教育会模糊孩子的特点、让人失去学习动力和弹性,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基础教育不能“把孩子的枝丫都砍掉”

  12年的高校学生管理经历,吕菲的学生遍布全球,但她感觉还是缺了点什么。

  因为在大学里看到了不同的“成品”,吕菲觉得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还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早。于是,她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转战西安外国语学校,在这里,她从高等教育的视野出发,去思考、探寻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孩子的个性特点。严格的模式化、标准化,想把孩子的枝丫都砍掉。”吕菲说,这些所谓的标准化的规范,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那么,当他们长大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就会出现报复性的反弹。到那个时候再去纠正,为时已晚。

  目前,吕菲担任西安外国语学校、西安第二外国语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其中,西安外国语学校最初成立于1963年7月。当时,为培养高级外国语人才,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在全国成立7所外国语学校,西安外国语学校应运而生。1995年,西安外国语学校恢复重建。2013年6月,西安第二外国语学校创办,学校开启了集团化发展办学之路。

  今天的西安外国语学校,将“琢玉”作为其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外语突出、文理并重、创新实践、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华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12年一贯制学校,实现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外语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与教学”四接轨。其中,一到三年级主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的学习意识和认知。“在两所学校,我们都会强调四年级以前不要给他们布置太多的作业,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让孩子们喜欢上学,爱到学校里来。”吕菲说,这段时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让孩子明白从幼儿园到小学生的认知上的转变。

  说到喜欢学校的氛围,西安第二外国语学校的一条抖音很能说明问题。体育课前,一个男孩从教室走到操场的途中,随机来了一段有模有样的街舞,一位家长评论,“我娃也在这个学校,从来没有一天不想去上学的”。

  吕菲平时特别喜欢看学生们的视频,看到开心的时候,亲昵地称他们“小豆豆”“戏精”,自己也琢磨着录几段抖音给孩子们看,完全没有“一校之长”的架子。

  四级课程支撑起“外语+多元化”培养模式

  吕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一个优秀且要强的女人。但是,作为两所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她不会用自己的要强去硬刚、硬拼同城的名校。她清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像那些“精英”大学生清楚自己的未来方向一样,“我们一定要坚持‘外语+多元化’,把外语的特色教育做大做强,用多元化丰富学生的未来选择”。

  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外语教育无疑是学校的拳头产品。

  吕菲说,刘乙萱的“走红”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样的专业‘训练’从一年级就已经开始了,她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才能有这么标准的发音。”

  和普通学校不同,西安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学被细分到听、说、读、写的层面,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模式开发也获得过很多奖项。其中,“RICR四环节英语教学模式”获得了“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多语种课程建设对中学生国际理解力的培养研究”荣获“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健全外语学科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开设了英语、德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课程,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从小学开始,学校抓住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通过小语种兴趣班学习,培养学生对外语的兴趣。进入初中,通过“一主一辅”和“双外语主修”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及特长,选修第二外语。通过三年的正规学习,学生可以奠定良好的外语语言基础。到了高中,学校多语种教学为每一个孩子点亮个性化发展之路。

  在外语教学的特色之外,西安外国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并打造了由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和竞赛组成的四级课程体系。“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展开的,所有的特色课程都是在国家课程的框架下延伸和拓展的。”吕菲说,学校在建立建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建立了活力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其中,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要覆盖到每一名在校生。校本课程相当于教育部部编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延伸,意味着不能只教书本内容,还要有实践。

  “增加实践,不是增加课时,而是合理配置书本知识和实践的比例。比如,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活动中就是汉字节;数学课的延伸课程就是思维课;科学课可以去昆虫馆、博物馆;历史文化的课程、音乐的课程,我们请专家到学校里来讲课;外语的校本课程,从小学低年级一直到初高中,涵盖了听说、外语艺术节、演讲比赛、模拟联合国等不同类型的实践。”吕菲说,希望课程体系通过两种课堂去践行它,完成它,让每个学生都受益。

  处在四级课程体系第三级的是社团,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泥塑、绘画、动漫、轮滑、击剑、足球、橄榄球等作为兴趣,进行多元化的发展,而学校也会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外出参加竞赛的机会,也就是四级课程体系的第四级。

  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延续性”

  因为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教育专业,加上在高校做过十几年管理工作,吕菲更看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她在大学做过一个研究,“决定一个孩子飞多远的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结果是非智力因素。“那些我们认为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大学期间很活跃的、领袖级的、统筹能力强的,而未必是学习最好的。”吕菲说,所以她会想尽办法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提高非智力因素水平的机会。“这种非智力因素的积累、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延续性的。”

  基于教育延续性的思考,吕菲把西外每年的“新生试听课”给“改了”。一天的时间,让一名幼儿园小朋友在这里“长成”一名高中生。

  “爸爸妈妈带着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试听,我们会给他安排小学语数外的体验课程,再去初中观摩科技课,听高中的讲座,去看社团活动,参加音体美的体验课,让孩子和家长可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12年后,我终将成为什么样’。”吕菲也建议那些想要把语言学习作为特色的孩子,提早进行生涯规划,一旦选择了外国语学校,就一路走下去,在这里接受12年一贯制教育,因为语言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延续性的。

  林嘉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从小学开始在西安外国语学校就读,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出于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考虑,林嘉濠在步入高中后,选择了西班牙语作为高考外语科目,但同时继续保持小学和初中阶段英语的优势,最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自主招生复试考试中以英语、西班牙语双外语为优势取得了全国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结合高考取得的优异综合成绩,最终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录取,并在今年取得了赴希腊公派留学的名额。

  情况类似的还有李佳鹤。她也是从小学开始就在西安外国语学校就读,目标是北外,在学校多元文化的培养下形成了非常积极乐观大方自信的性格,不仅外语突出,艺术特长方面也非常突出,荣获省市区各级各类大奖。在初中毕业的时候,陕西省内非常有名的高中想要录取她,但她认为学校的外语特色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非常适合自己,所以选择了留在外语学校读高中,并选择了西班牙语作为双外语。目前,她的成绩非常优秀,学校老师也相信她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民间到官方的多层次国际交流

  选择外国语学校的家长,很多都计划初高中就将孩子送出国。但是在西外,不少原本打算把孩子送出国读书的家长,最终选择了留在西外学习。“我们学校有国际生,日常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也特别多,这也是很多家长看好我们的原因。”吕菲说。

  西安外国语学校通过丰富的国际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国际理解课程主要包括多语种教学、多语种实践课程和国际交流课程,“活动即课程”就在这里得到充分地体现。学生通过课堂语言学习、校内实践课程(如外语艺术节)、国际研学、友好学校互访等形式的课程积极参与和体验“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理念。

  除此之外,学校与国内外政府组织、机构、大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众多的交流项目也有力地支持着学校的特色教育。

  比如,学校与西班牙教育文化体育部合作共建了西班牙语双语部,还在教育部以及法国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创建了法文课程班。除此之外,学校还与德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德国文化中心、德国歌德学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政府组织,每年都会为学校派遣优秀的外教、提供优质的教材,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长短期交流、学习项目。比如,学校每年开展的公费11个月留学日本的“心连心”项目、德国三个月交换生项目都是我们的合作机构支持的。

  

  同时,西安外国语学校还有21所友好姐妹学校,遍布12个国家。学校间会定期举办教师、学生间的线上、线下的交流、互访活动。去年,由于疫情原因无法互访,学校就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友好学校联合策划开展了线上科技节活动,收到了线上科技作品近300件。

  当然,和大学的合作也是西安外国语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一环。学校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国外近20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升入国外名校提供了绿色通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近年来,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怀下,依托学校外国语大学的资源,学校建立起丰富的公派留学项目。近几年,每年都有学生通过公派项目选拔,赴匈牙利、俄罗斯的大学学习。

  可以说,西安外国语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多层次的。既有校际间脚踏实地的合作,也能够在各类官方组织的关怀下,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展示自己的平台。

  百分之百相信你所传递的信念,

  才不会减损

  作为一名西安交大的博士,一位有着十余年高校管理工作经验的干部,一个管理两所学校的校长,吕菲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十分丰富,但是在与儿子的相处中,作为一位母亲,她也曾经被“教育”过,然后发现“我必须改正,啰嗦的说教不起作用,我能做的只有用我的真情和我的爱去打动他,告诉他,我永远在这儿,张开怀抱。”

  吕菲知道,像她一样曾对亲子关系感到过无助的家长有很多,也有更多的家长在为孩子的教育焦虑。“我没办法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但我希望,我能帮助选择我们学校的这几千名的孩子,我希望他们能快乐,希望他们的家长减少焦虑。”

  吕菲坦言,自己是一个有些感性的人,“始终相信浪漫,相信爱”。日常,她跟老师们说:“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不一样,要爱每一个孩子,因为你眼中的四十五分之一,是一个家庭的唯一。”

  她说,自己来到西安外国语学校两年多的时间,深深感受到这里的老师对学生以及对本职工作的爱。“我拿席燕老师举个例子。她2007年入职,在学校工作了14年了,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再到中层,个人专业发展也非常好,现在是陕西省英语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获得了很多荣誉。她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留在学校,用她的话说,就是学校培养了她,给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给了她归属感和幸福感,她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在吕菲看来,一所学校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是信念。

  “只有你在百分之百相信你所传递的信念时,它才不会被减损,才足够有力。”吕菲说。

  人物简介

  吕菲现任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西安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交大在读博士。曾任中国志愿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陕西省青联第八届到第十届青联委员,西安市第七届青联副主席。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近年来,致力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静雅教育”为平台,逐步建立中小学大德育体系,主持完成的调研报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中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获得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主持申报了陕西省规划课题《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