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中学奖励学生当一天校长,网友急眼了:官迷!

  如果有一天学校给学生特权来做校长,校园会变成什么样?

  上海某中学的43位同学最近就体验了一次“一日校长”。

  原因是学校六一期间举办“学科闯关活动”,为了激励学生,校方奖品准备的十分丰厚:一日校长、一日教导主任、一日年级主任、一日班主任。

  

  这“一日校长”可不是说说而已,“校长们”可以参与日常校园执勤,可以观摩学校行政会、公开课,还能与真校长面对面沟通,建言献策。

  

  走出学生身份的固囿,体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既能开阔眼界,还能锻炼观察力表达力,提升责任感,是不是感觉很有意义?

  然而,这则新闻评论区里的画风却异常奇特:

  

  

  

  这些网友眼里似乎只有“校长”权力的体验,而自动屏蔽了相对应的“责任感”。

  同样的异议不久前也出现过一次——四川某初中一个班主任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给班里62个孩子都任职当了班干部。

  消息一出立刻有人开喷:

  

  在他们看来,似乎在班里有个“一官半职”就提前进入了人生“官本位”的体验期,彻底无视了每个角色赋予的责任和担当。

  校长也好,班干部也罢,不过是学校和老师培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我们更应该看到方法背后的良苦用心。

  就像有位网友的评论:

  “过去,我们将学生当孩子对待,认为我们比他们懂得多;如今,互联网让他们更快地感知世界,让每个孩子渴望独立的存在。无论父母、老师,应该看到年青一代的变化,为他们创造‘我可以’的舞台,这样你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不会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我儿子今年上三年级了,开学第一周他就向我们宣布:要竞选当班长。

  我和老公心虚地给他加油打气。儿子胆小,平日里和同学都不会大声说话,何况班长责任重,不仅学习不能落后,还要有责任心和人际协调能力,这对他来说简直是磨难……

  我们想建议他竞选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或者课代表之类的,他却明确告诉我们:现任班长脾气太暴躁了,他要是当了班长会跟同学讲道理,不会动不动凶别人,所以除了班长,其它的都不想。

  

  在儿子参加竞选前,我的内心像演了十八集连续剧:

  儿子成绩好,当了班长影响学习怎么办?

  儿子性格内向,万一选不上会不会打击自信心?

  儿子在家丢三落四,当了班长管理班级事务会不会天天遭同学笑话,让孩子受挫?

  儿子胆子小,当了班长受气了不敢告诉老师怎么办?

  无论能不能竞选成功,为娘的总有上百种担心。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儿子竞选成功了……

  我每天如履薄冰,回家先察言观色,看看有没有外伤、脸是阴还是晴,聊天总要有意无意套个话,看跟同学处得咋样。

  

  没有我担心的“意外”,儿子的变化却非常明显:

  首先是做事有条理了,以前让他干家务,即使说好顺序,仍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当班长后开始计划做事,他说是为了节约时间。

  然后是到了陌生环境开始主动“破冰”,以前我拽他耳朵都没用,如今自己能很快和陌生同龄人玩到一起。

  更让我惊讶的是,以前非常讨厌跑步的他竟主动要求跟爸爸晨练,说是为了运动会上给班级争光。

  当然也有于己不利的地方,比如班级事务耗费了很多时间,每天回家做作业到很晚,可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要勇于承担——这一点从决定竞选的那一刻,儿子就已心知肚明。

  家庭教育是针对一两个孩子的个性教育,学校教育是面对一群孩子的共性教育。无论父母还是老师,在教育这件事上越界,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的灾难。

  就好比竞选班干部,原本是校园里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可有了家长功利心的掺杂,让一切都变了味。

  曾在13年前入围斯卡最佳纪录片的《请为我投票》,讲述的就是一群小学生的“选举”闹剧,情节真实又魔幻,令人大开眼界。

  

  开学第一天,武汉常青第一小学的三年级一班班主任宣布:班长将不再由老师直接指定,而是改为同学们投票。

  最后由三名同学报名参加:罗雷、成成、许晓菲。

  三个孩子参加竞选的目的却不一样:

  罗雷是现任班长,对同学呼来喝去,喜欢用大哥大的铁腕治理班级;

  成成是为了班长一职带来的权力,可以专制、可以出风头;

  许晓菲却是实实在在的为了锻炼自己。

  

  整个竞选过程在家长暗地较劲下,充满了浓浓的硝烟味。

  罗雷的父母掏钱拉拢人心,让孩子请全班同学坐了一趟轻轨,结伴出游,获得众多同学的好感。

  

  成成的母亲也不甘落后,她在儿子参加辩论赛前,明确告诉他:“你就说,我和罗雷绝对不同,我要当班级的管理者。”

  

  成成的母亲知道,班里很多人对罗雷的强势早就有意见,所以直切要害,让成成反复排练:

  “如果选我当班长,我绝对不做统治者,我会是一个跟同学和平相处的管理者”。

  孩子竞选,父母在背后憋大招,用成人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对阵,这种相互攻击、你来我往是不是有点大洋彼岸大选的感觉?

  

  唯有许晓菲的母亲牢牢地守住了家长的边界线,叮嘱女儿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能动歪脑筋。

  

  纪录片最终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结局:许晓菲最早败下阵来,罗雷在其父母的助力下取得连任。

  原本是让孩子锻炼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父母们越界的干预下,上演了一场成人版竞选的闹剧。

  正如那些跟风喷“官本位”的网友一样,这些家长把成人世界的复杂完全代入了校园生活。

  撇开父母的功利心,是否当选班干部就不再是一个纠结矛盾的问题。

  知乎上有个话题“小时候你们身边的班干部现在都在干什么?”

  有个答主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我就是一名班干部,从小学到初中都是。所以我有点婆婆妈妈,看到不正确的事情就想去改正,见不得别人上课说话,喜欢多管闲事,一有大事就我出面摆平。

  学习压力大,别人不想搞的活动都是我一手策划,在别人后面收拾他们的烂摊子,帮老师做事尽管我并不想做。

  总之,很累。

  

  但我还要感谢,当班长让我学会灵活运用excel PPT Word 等软件,也锻炼了我的心智,提高了我处理事物的能力,可以让我的爸妈骄傲地炫耀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那么优秀。”

  这个答案让人会心一笑。许多父母一边希望孩子有担当懂责任,另一边却不给孩子机会,他们又怎么知道什么叫责任心呢?

  学校是孩子走向社会之前的社会,除了学习成绩,责任感同样是成长必备技能。想要培养这一点其实很简单:机会到来时,给予支持和信任,让孩子能自信地说“我可以”,而不是事后遗憾抱怨“我本可以”。

  至于成年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游戏规则,以及有关权力世界的明争暗斗……放心,不需要你强硬灌输,孩子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