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事迹(下)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经验,表扬先进, 宣传典型,推进工作,根据《中共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 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中农大党发〔2021〕70 号)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对 2021年度关心下一代工作的 8个先进集体、18 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新闻中心现将先进个人的事迹予以刊发。

  

  严泰来,现任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关工委委员。1968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物理系,1978年12月调入中国农业大学,在教育事业躬耕四十余年。

  他始终关注本科生成长,利用代课《灾害监测》一课的机会,在深入讲授本课知识的同时,向三年级本科生介绍国内就业形势,做好走上社会的准备;在讲好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地理信息技术学科基础的内容,夯实技术,更好地应对社会需求;通过布置和讲评作业,讲解如何写好论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他坚持每年为硕士生、博士生新生讲授“科技创新与学术道德”,作为入学教育第一课。他一直认真备课,向研究生们详细讲解什么是科技创新,为什么要科技创新,如何科技创新,要求学生守好学术道德的底线。讲课中,注重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每次讲课,都准备新内容,比如新冠肺炎疫情,讲解我国在党中央领导下,全民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提高作为当代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为祖国兴旺、民族复兴做贡献。

  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他仍然关心学生的学业成长,每年接待数十名学生的咨询,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包括就业问题以及学术问题,批判抵制社会上学术浮躁、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就研究生论文中的问题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端正学生“三观”,讲解科研方法,夯实学科基础。

  为加强学科建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术培养相结合,他克服多重困难,撰写《深度灾害监测》教材,其中内容包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成就写进教材之中,无论在内容、论述方法上都有创新。为写好这部教材,从2019年底开始,记日记,“上网”,购买书籍,多方面收集世界疫情数据资料,一面学习、一面写作。现在这部教材已写完一半以上,并得到了多方面支持,预计50万字,2022年底完成。

  多年来,他秉持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为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他默默付出,不计报酬,以夕阳之躯托举农大青年学子的未来。

  

  汪明,现任动物医学院关工委副主任。

  关心本科生健康成长。他连续多年为入学新生开讲专业概论课程,介绍兽医职业发展与国际兽医教育,如“兽医教育、职业选择与创新创业”;在全国较早开设“兽医法规”;参照国际惯例,为动物医学专业撰写准兽医誓言,已被多所高校采用;为宣贯“全健康”理念,培养合格的兽医师,作为前任全国兽医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席,对院长进行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发布的兽医毕业生能力标准及核心课程培训。

  他发起并开展全国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技能大赛(六届,隔年举行)及雄鹰杯宠物医疗技能大赛(六届、每年一次),并担任总裁判长,动医学院多次荣获特等奖,对于提升本科生的兽医执业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他发起中美联合培养兽医博士DⅤM,受到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支持,日前已毕业回国任教12名,学校动医学院已引进6名DⅤM毕业生就任副教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作为校研究生院和学院研究生教育督导员,认真覆职,对我动物医学院研究生导师进行了培训,提出导师不仅要做学生的学术导师更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并提出导师首先应为人师表、身教重言教。

  为了师生能有一个温馨自由的交流环境,经实地考察,提议学校在科学园西侧建一个心灵花园,在学校关工委指挥下,后勤基建处和园艺学院直接参与下建成,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孟庆翔,现任学校关工委副主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关工委副主任。他是学校关工委工作的排头兵,努力推进“信远·笃行”工作室建设,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关心、教育、培育青年学生,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

  笃行致远,做好青年学生的领路人。作为“信远·笃行”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多次开展讲学活动,他将专业知识与共产党人的故事相结合,语言风趣又不失专业,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述畜牧人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成长,鼓励同学们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建设中,在党史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积极进取,创新钻研,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他积极动员学生们参加夏季学期专业认知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情景生动而又接地气的培训,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

  为了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他在“心灵花园”值班,与学生深入交流,利用自己的经历经验为学生传授知识和道理,有深度又有温度。

  务实创新,做好教育工作的践行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立足教师本职岗位,将满腔热血转化为育人实践。他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好老师要将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这句话深有感触,也是这句话的践行者。“为学”,他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持续推进学校推进全面育人建设,在紧密联系师生、创新活动载体的过程中助力青年人成长成才。“为事”,他扎实推进“信远·笃行”工作室建设。“为人”,在关工委工作会议、教师节座谈会、学习研讨会等会议上,他始终强调要以党建促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对党忠诚,做好党史学习的动员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听党话,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践行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融入到每一节课堂、每一次会议、每一场活动。他讲述红色故事,带领师生学党史知院史,探索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的融合机制,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与扎实推进信远·笃行工作室建设。

  

  孟繁锡,现任国际学院关工委副主任。他认真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认真完成特邀组织员工作职责,协助学院党委对发展党员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对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协助落实发展党员的工作要求,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同党委委员与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谈心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发展党员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对入其进行思想引领、党性教育;协助二级党组织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通过讲授党课进行思想教育与帮助。发挥对青年党务工作者的传帮带作用,指导组织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学院“十四五”咨询委员会专家,他为学院发展出谋划策,为学院周围整体环境改善提出建议。

  他自2015年起担任国际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认真完成各项教学督导任务,积极助力学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升,重视教学相长和学生反馈,注意发掘学生潜质,关爱学生成长。深入课堂随堂听课,督查课堂教与学的情况,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基本环节、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规范进行客观评价;督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学习纪律、学业成绩等;认真做好听课记录与评价,并把意见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和教学部门;根据学校与学院的相关安排,参加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等工作;及时听取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指导和协助学院教学部门做好新进教师试讲听课、培训考核等工作;加强对新开课和新进教师的教学情况的督查,指导、协助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帮助青年教师熟悉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掌握教学技能和教学规律;及时发现教学改革的典型,宣传推广有示范意义的教学经验等。同时作为教材审核小组评审专家,参与教材审定工作。

  

  施大钊,现任植物保护学院关工委副主任。

  70岁的他从1992年开始就来到植物保护学院工作。退休之后,尽管离开了教学岗位,但他仍然希望为学院发挥余热,于是在2011年投入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施大钊,现任植物保护学院关工委副主任。

  谈及学生培养教育,他说,“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有一种家国情怀,如果总是想着自己怎么就业、考试怎么及格,这不是我们学校培养的目标。”在“暖亭行动”活动中,他与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解答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为大家提供了很多的建议和鼓励,也向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期待:树立家国情怀,始终牢记一心为国为民的初心,真正投身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

  言传身教,提升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教师,他对学院的教学工作也十分关心,他曾经多次在活动中向学院的青年教师们传授教学经验,引导他们提升专业思想和教学技巧,了解农业发展需求,脚踏实地钻研专业,努力成长为优秀教师。

  “老师得懂课,得明白你的教学目标”他说道,“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不行的。”有着丰富科研和教学经历的施大钊老师很清楚,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是以往实践的总结。他强调,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科技人才。

  建言献策,关心体育建设。除了对学院年轻师生的鼓励和指导,他还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提出了建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体育课教学情况得到了改善。

  如今已经年过古稀的施大钊老师仍然在教育事业的前线奉献自己。在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了一个个老师和同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用三十年的实际行动为学院的全体老师树立了榜样。

  

  袁明, 现任生物学院关工委委员。他作为我国植物生理学知名专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担任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系主任。在三十余年教书育人过程中,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育人理念与思想,重视在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加强世界观的塑造,努力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他在职期间培养了30余位博士研究生,其中多人在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担任教授,获评国家级人才。

  他退休后,仍然关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与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2012年学院邀请其加入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与学院学科导师。通过学科导师,一方面搭建起师生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积极化解研究生心理问题10余起,他能够从学术角度给予中肯意见建议,使当事双方均能够认真汲取经验,为学院处理提供更加客观的意见与观点;另一方面他作为资深导师,积极参与青年导师成长工程,与学院青年导师通过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形式,帮助他们分析现在研究生特点,传递育人理念与情怀,赓续学院优良教;在学生成长中他聚焦立德树人的主职主业,积极交流,帮助他们厘清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途径。今年围绕学院强基计划的实施,在“强基前导课”上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研究状态,以积极心态面对科研工作。2021年度累计交流学生超过50人次。

  

  高振江,现任工学院关工委副主任。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发挥自身余热,关心学院、学校发展,以自身经验建言献策,为促进学校青年师生的健康成长奉献价值,为培养现代化农业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与学院教育教学督导视导,助力提升育人工作质量。他参与工学院和水利与土木学院的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视导工作,寻找共性问题,发现典型问题,从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到仪容仪表、举止言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相应教师展开探讨,提出建议。挖掘优秀做法并在同门课程老师中进行推广,以“私人指导”+“反馈学院”两种渠道助力提升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挖掘优秀青年学子。他积极投身工学院本科生相关学科竞赛,贯穿活动的每个环节,从大赛的选题、评审、跟踪反馈,到学生团队的挖掘、项目策划,无不寻找适合学生的创新渠道和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意识,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让他们在创新的同时不断巩固所学,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参加学校学科审核,打造学科文化。他积极参加学校研究生学点资料审核工作,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机械”和“机械工程”4个学科进行审核,严格落实相关审核要求,并提出建议。对于工学相关学科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传承发扬农业工程学学科文化,并将其沉淀为青年师生的重要精神来源之一。

  投身西部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怀着对国家农林行业的满腔热情,他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参加塔里木大学“银龄”支教工作,为该校青年师生做了数场学术报告,并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方向和职业发展提出建议。在此期间,他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与相关学院展开合作,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南疆地区产业发展优势,提出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南疆特色产业农机装备创新平台”发展思路。该项目获得新疆兵团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作为干燥团队指导教师,分析行业发展所需,拟定了红枣裂纹相关研究的自然基金项目,并于2021年获批。

  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发挥自身余热,关心学院、学校发展,以自身经验建言献策,为促进学校青年师生的健康成长奉献价值,为培养现代化农业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曹一平,现任资源与环境学院关工委委员。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专注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多次作为主讲嘉宾,为青年教师作报告,介绍教育教学方法、五六十年代土化系状态及变迁、学科发展历史与内涵、学科文化、老一辈教书育人的经验等,让年轻人了解老一辈教书育人的经验以及学科发展的奋斗史。她时常深入课堂与办公室,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关心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多次寄语年轻人追求科学真理永不变,要继承优良传统,发扬团队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要发扬我国农业化学学科创始人李连捷、彭克明教授扎根生产一线,长期进行土壤、地质的实地考察与研究的科学为国精神,为我国土壤和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

  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聚焦铸魂育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与立德树人教育。自2015年起,通过给本科生作报告、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上党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学科发展史与学科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学科专业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们继承和发扬科学报国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胸怀大局的协作精神,扎根大地的务实精神,舍己为民的奉献精神;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心系青年, 引领青年。服务教育需求,支持和帮助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多次开展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帮助青年学子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深入科技小院生产一线,从情怀培养和生产实践方面指导研究生如何扎实服务农业生产需求。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传承学科文化,积极支持学科史梳理和推进工作。重视传承学科优秀文化,发扬好资环老一辈科学家治学报国的精神,结合学科发展和个人成长史,引领新一代学子知农爱农,建设优秀学科文化。并组织建立肥料样品库、肥料研发历史资料,贡献并助推学科相关工作发展。介绍毛达如等老一代科学家注重国际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优势,依托中德40年农业合作的典范,为国家的农业转型和绿色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供稿:关工委

  供图:关工委

  编辑:马文哲

  责编:孟祥慈

  相关新闻:

  中国农业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事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