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旅游:新南威尔士州三日行(图)上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是记者大洋洲之旅的第一站。2015年4月25日,北京时间02:10,首都机场T3航站楼候机厅里静悄悄,记者一行的澳新之旅从这里启程,我们乘港龙航空KA997航班经香港转机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开始了我们的首个行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之旅。
夜航迎来朝霞(摄影:赵舒新)
2015年4月25日澳大利亚悉尼时间21:15,记者一行经香港转机历经15个多小时的总计行程,顺利抵达澳大利亚悉尼国际机场,正式拉开了澳新之旅的帷幕。此行全程陪同我们的领队叫乔梁,是一个十分文静的小伙子,对待游客的服务态度和蔼可亲。当晚,在乔梁的引领下走出机场,此时一场大雨刚刚过去,虽然已是夜晚时分,但是当地气温为18度左右,稍有一点寒意,令出行的团友们既兴奋又颇感清爽。
悉尼国际机场留影(摄影:冯赣勇)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濒太平洋,北邻昆士兰州,南接维多利亚州,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的殖民地,也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一个州。
悉尼港一角(摄影:冯赣勇)
从地理区域上可分成沿海低地、大分水岭与西部平原。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最大之一的天然良港悉尼港。主要城市有悉尼、纽卡斯尔、卧龙岗等。而我们此行主要到悉尼与卧龙岗两大城市。
利物浦美爵酒店(摄影:冯赣勇)
当晚,团队从悉尼机场乘上一辆中巴车驱车两个多小时,抵达南新威尔士州利物浦,下榻一座四星级的美爵(Mercure)世界连锁酒店。这家酒店在北京西单路口东南侧也有一家,原来叫马可波罗酒店,此行下榻在此,看来真是很有缘分。
酒店周边景色(摄影:冯赣勇)
4月26日清晨,一觉醒来,透过客房的窗户向外望去是一派清新洁净的绿色田野。中巴车出了酒店行驶在路上,街道虽然不宽但车辆稀少。不禁让记者想起了去年曾到过的加拿大温哥华海畔的措瓦森小镇,这里的环境与街景很多都与之相像。
悉尼海景(摄影:冯赣勇)
悉尼时间11:10,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的中巴车从利物浦抵达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南岸的悉尼(Sydney)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位于杰克逊湾的低丘之上,是用当时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子爵的名字命名的。
悉尼路牌街景(摄影:冯赣勇)
悉尼是全澳大利亚人口最稠密的城市,是全澳的经济、金融、交通中心,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2000年,悉尼成功举办了第27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悉尼海畔留影(摄影:王立保)
团友们首先来到位于海畔的皇家植物园,走进植物园不远来到海边,终于看到了位于海港大桥旁边的悉尼歌剧院。只可惜当天淅淅沥沥的飘着小雨。然而从这里雨中远眺悉尼歌剧院的世界著名地标建筑也不乏几许浪漫。
皇家植物园合影(摄影:李建)
担任我们悉尼之行的地接导游叫高文,是个快人快语的北京小伙子,他满口地道的京腔和绘声绘色的讲解,很快得到了团友们的好感与认可,在他的引导下,我们缓步而行,一边赏景,一边听他对景区相关情况的娓娓道来。
皇家植物园(摄影:冯赣勇)
始建于1806年的澳大利亚悉尼皇家植物园,整体地形呈蟹钳状,由南向北将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吞入腹中,著名的悉尼歌剧院位于植物园的西北面。悉尼植物园占地约70公顷,收集了7000余种植物和100万份以上的植物标本,与澳大利亚南部的墨尔本植物园、西海岸的阿德兰德植物园都属世界著名的植物园。
悉尼军港的军舰(摄影:冯赣勇)
顺着海畔的观光小道进入植物园后,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座不大的军港,岸边停泊着一艘军舰,海中不远的地方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小高介绍说这座海里的建筑原来是一座监狱,如今已改为一座旅游饭店。继续前行不远来到了这里的一个著名的景点麦考利夫人的石座椅。而围绕着这座用天然石头原地雕成的座椅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远眺海上城堡饭店(摄影:冯赣勇)
17世纪时,英国人拉克伦·麦考利被任命为澳洲第四任总督,一路奔波带着妻子来到澳大利亚生活。相传麦考利总督每5年回英国汇报一次当地的情况。由于路途遥远,当时交通又不发达,往返一次需要28个月。在夫人的陪伴下,总督的事业风生水起,成就辉煌,被后人誉为“现代悉尼的缔造者”。
麦考利夫人的石座椅(摄影:冯赣勇)
麦考利先生每天忙于公务,麦考利夫人就每天到这里来画悉尼海港的景色。孤独的麦考利夫人思念故乡,盼望丈夫归来,静静等待船队的回航。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把友善带给了周围的民众,为了表示纪念,工匠们雕刻了这把巨大的石椅。
悉尼海港湾留影(摄影:王立保)
麦考利夫人的石座椅同悉尼歌剧院只相隔一道狭窄的海湾,也是大凡来澳大利亚游客的必来之地。因为这里的观景台是观看悉尼歌剧院与悉尼海港大桥的最佳地点。在此,人们在欣赏悉尼海港大桥与歌剧院的同时,会令人不禁感叹这两件现代建筑,在地理位置与结构设计上的浑然天成。
悉尼海港大桥(摄影:冯赣勇)
悉尼的海港大桥(Harbour Bridge)被称为“老式的大衣架”,是南半球第一大拱形铁桥。1924年动工,1932年3月建成,工程浩大,耗资2,000万澳元,用去钢材5.28万吨、铆钉600万个、水泥9.5万立方米、花岗石1.7万立方米、油漆27.2万升,是当时经济大萧条时的一项重大工程。
悉尼歌剧院一角(摄影:冯赣勇)
大桥在悉尼歌剧院建成前是悉尼的标志性建筑。横跨杰克逊湾,将悉尼港南北两岸联成一体。桥长1,149米,单孔跨度503米,桥面高出海平面58.5米,顶部高出海平面134米。桥面宽49米,有8个车道,原设计每小时通过6,000辆汽车,中间铺有双轨铁路,两侧有3米宽的人行道。
海畔夜景留影(摄影:王立保)
大桥两头各有59米高的桥塔,设有大桥博物馆。该桥附近另有一条海底隧道横贯港底,建于1992年,长2.3公里。在悉尼期间,我们曾多次途径这里,从不同的角度远眺或近观。而且在离开悉尼的头天晚上,每人还在桥下都留下了一张悉尼夜景的图片。可说是尽展了大桥的风采。
阴雨中的海德公园(摄影:冯赣勇)
围绕着这里的悉尼周边景点较为集中,离开皇家植物园驱车不远就是著名的海德公园(HYDE PARK)和圣玛利亚大教堂。海德公园位于悉尼市中心的东侧,初建于1810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公园的喷泉雕像(摄影:冯赣勇)
走进公园内,这里景色怡人,视野中是一大片洁净的绿茵茵草坪十分养眼,百年以上的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公园树荫下修剪得又短又齐的草坪,是人们利用午餐时间喜爱的约会地点,漫步越过柔和的丘陵,经过涌动的,把车辆噪音远远抛在身后,身处这里真是一种惬意的美妙享受。
悉尼街心花园(摄影:冯赣勇)
漫步来到公园的中心是一个为了纪念一战中法澳联盟而建,设计独特的亚奇伯德喷泉(ARCHIBALD FOUNTAIN)。喷泉由一组青铜雕塑组成,中间高处的是一位手拿古琴的少年,他的后面有扇型的喷水,水池里还有几组铜雕。
悉尼风光(摄影:冯赣勇)
海德公园这块地方原先是准备建一个兵营,可是建成后却没有军队入住过,反倒成了关押各地运来的囚犯的地方。2012年这里已经成为展示澳大利亚早期流放犯生活及一些珍贵实物的博物馆。1810年海德公园就已经成为伦敦式样的典范。但是那时的海德公园要比2012年大好几倍。因为这片绿地同时用作军队的操练场,后来还作过赛马场和板球场。
圣玛利亚大教堂(摄影:冯赣勇)
从海德公园出来对面就是仅一条马路相隔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巍峨的圣玛丽亚大教堂建于十九世纪,教堂很大,外面看起来黑糊糊的窗,入内一看窗上都是精致的玻璃画,颜色鲜艳,给人很温暖很圣洁的感觉。教堂的顶部结构也做的很特别,显得古意盎然,弥漫着一团团谜一般不可思议的气息。庄严的圣玛丽亚大教堂,教堂内宁静的气氛,丝毫不受室外尘嚣的影响令人印象颇深。(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