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
不忘初心 不负韶华
今天
这10位党员“讲个故事给党听”
讲述自己与党的初心故事
用他们的青春故事向党致敬
让我们一起在
最深情的告白、最朴实的话语中
感受他们的满腔热忱
河南农业大学 郭天财
“中国四个馒头,有1个是河南产”。怎么干才能多打粮食,是摆在河南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作为有37年党龄、44年教龄的农业高校教师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深深明白这个课题的重要性。
经常吃不饱肚子的郭天财在儿时就有“啥时候能天天都吃白面馍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毕业留校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每年都参加或主持制定全国和河南省小麦生产技术方案。他经常到农村去,到生产一线去,以麦田为课堂,以麦苗为教材,带领团队成员和研究生,细心观察高产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潜心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农民都亲切地叫他“郭小麦”。
过去河南农村流传的顺口溜是“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已改为“庄稼活,学问多,专家咋说咱咋做”。郭天财说:“现在种小麦真是个技术活。我们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多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全省小麦总产由51亿斤增加到720多亿斤。”
对于郭天财来说,儿时吃白面馍的梦想早已实现,河南也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作为小麦栽培方向学术带头人,他所主持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2011计划”全国首批14个中心之一,被誉为河南高等教育的里程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效房
“我活一天,工作一天,活一天,服务一天,我要永远站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为眼科事业服务的第一线,绝不终止,绝不后退。”这是2020年张效房教授在他的百岁寿辰上所讲。
101岁的张效房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每周一、三、五,他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上班,每周二坐诊,每周四查房——这是他日常的安排。70多年的眼科研究及临床实践中,他完成了几十项革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法,其中薄骨定位、方格定位摘出法等最为业界所称道。
张效房倾其一生帮助无数眼疾患者重见光明,1991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70多年来,他还培养了大量的眼科临床人才,先后培养眼科硕士、博士70余人,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的权威。
他对待病人的用心更甚,甚至常常忘了自己已经百岁高龄。他在医院坐诊,诊室总是人满为患。有的患者从外地慕名而来,有的患者等了很久才等到他看诊。张效房心疼病人,遇到一些没挂上号的患者,他就给病人加号。水顾不上喝,厕所也没时间上,只怕“没给病人解决好,对不起病人”。
“恰是百年风华,奋斗正当其时。希望党更加有威力,有作用,有影响,带领中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国梦。”张效房在采访的最后致敬百岁的党。
郑州师范学院 陈岩
2014年4月,故事要从这里说起。坐在郑州师范学院聋人单招考场上的陈岩不会知道,他未来将与这个学校紧密相关,要被亲友、社会所照顾的聋人命运也会在这里蜕变。现在,他是一名中共党员,现任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聋人辅导员,是郑州师范学院残疾人艺术团指导教师。
陈岩是吉林省吉林市人,2014年只身一人来到郑州这个陌生的城市求学。郑州师范学院残疾人艺术团让他看到点亮舞蹈梦想的希望。“刚开始接触舞蹈,训练基本功的时候真的很痛苦,几乎想要放弃,但一想到能站在台上,就咬牙坚持过来了。”陈岩说。
这样陈岩才有了大学期间获得的多项荣誉:2015年央视“出彩中国人”节目“年度出彩之星”;2016年郑州师范学院第三届学风标兵评选荣获“学风标兵”;2017年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一等奖等。
2020年疫情期间,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精神令陈岩感动。他不禁想,在疫情期间,我能做些什么?河南省青年歌唱演员创作的《在我身边的总是你》给了他灵感。他决定用手语的形式将这首歌表达出来。陈岩组织残疾人艺术团制作手语歌的视频,只用三天时间,他们就克服了聋人沟通不便、听不到音乐节奏、音画不同步等诸多问题,最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视频一经发布,便受到多方好评,并有中国聋人网、河南教育、郑州市教育局、微看郑州等多个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形成较大的正面影响。
陈岩说,就算发出的光再微弱也要全力以赴。
固始县第一小学 刘啸虎
“我的大儿媳和小女儿都在这里从事教育工作,我的心愿也获得了极大的慰藉和满足……我要在有生之年为年轻人鼓劲打气。”固始县第一小学退休教师刘啸虎认认真真地写道。
固始县第一小学始建于1913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刘啸虎1950年走进这个学校读书,1969年6月,他回到母校固始第一小学任教,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直到2002年退休。
从1950年至今,70多年来,刘啸虎亲眼目睹了固始第一小学从草房到教学楼的巨大变化,也做好了教育接力赛。他的女儿和儿媳妇也都以他为榜样,在固始第一小学兢兢业业,教书育人。
他的女儿刘群回忆起记忆里的父亲,神采飞扬,语气轻快,“父亲多才多艺,能写会画,二胡也拉得很好,与学生关系亲密”。刘群提到小时候偶然在相册里看到的那张照片语气特别兴奋:“那是父亲和学生们打篮球之后的合影,父亲穿着白衬衫,学生或站或蹲在他周围,有的手中还拿着篮球,头上脸上还有汗珠在闪烁,他们那种蓬勃的生气,师生间亲密的情谊,仿佛发着光,一下子击中了我小小的心房,在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我也要当一名老师!”
刘群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要是搁在现在,家长肯定让孩子上高中考大学,说不定还非985,211等名校才上呢。可是当时,父亲与老师都觉得当老师好,给我报了师范学校”。三十年风云变幻,现今仍然扎根中小学教育的当时中师生,是垫在金字塔的铺路石,却是中国教育的基石。刘群说,“做基础教育,做基石,我不后悔。”
他的儿媳妇张植秀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嫂子和我姐都是学校里的老师,这个家里,公公是一名教师,小姑子也是一名教师,如今我侄儿是一名教师,女儿大学毕业了今年也要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我希望教师这个星星火炬在我们家代代相传。”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陈铁
陈铁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退休教师。1959年,陈铁进入郑州铁院,62年间,他亲历了中国铁路事业的伟大发展进程。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知识在不断演进,技术也在不断升级,这让陈铁深切感知到,教育和学习都是一个终身的概念,是一个不断的吸纳、融合、升级的过程。陈铁说,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把读书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
陈志红是陈铁先生的女儿,从小在郑州铁院长大,她深刻了解父辈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陈志红也选择到郑州铁院当教师。看到铁路事业后继有人,陈铁更是将他几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教案笔记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女儿。
如今陈志红已任教20多年。中国铁路在不断发展,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完善,但陈铁父女“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陈志红表示,今后将勇挑重担、砥砺前行,秉承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为培育时代呼唤的大国工匠接续奋斗。
郑州轻工业大学 符加林、姚少华
70后共产党员符加林是郑州轻工业大学的老师,他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教师塑造灵魂。在他的学生时代,老师的教学场景是粉笔、黑板和三尺讲台,至于实验室,只有运用化学试剂时才会用到。初当老师的符加林也是粉笔教案走天下。随着时代的演变,他不仅学会使用ppt,更开始各类实验室教学。在符加林的课堂上,学生通过一轮轮游戏,一个个沙盘,一场场虚拟仿真实验课,模拟公司的各个运营环节,体验市场经济大潮中公司的荣辱兴衰,更有各类创新创业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符加林说,时代在变,教育手段在变,但教育的初心不变,只为培养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才,报效祖国,造福社会。
共产党员姚少华老师是一名80后,她用微信、QQ、抖音、哔哩哔哩给学生讲党史、讲十四五规划、讲团课引领青年思想。面对不同的学生,姚少华精准施策,助力1800余名学生成长,指引青年学生前行。她运用积极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从多角度、多形式入手,创新教育方法,打造河南省优秀思政工作品牌《“Find Me”探索进阶式铸心工程》,精准消融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无助与迷茫,用创新让青年学子插上信仰的翅膀,成为大学生前行的“开路人”。
“以身作则,静待花开”是85后共产党员刘芳宇老师的教育理念。刘芳宇认为传统教育的板书、PPT仍然是现阶段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她扎实传统教学技能,时刻关注学术前沿,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让理论与实践并行,通过创新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在河南省本科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郑芊
郑芊,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体育教师。他的专业是足球,曾经驰骋在运动场,带球,奔跑,射门,是他最快乐的事。如今,因为体育,帮助到贫困家庭,把健康和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是他更快乐的事情。
2016年11月,他和同为学院体育教师的好友师铭徽接到了扶贫任务,来到了尉氏县南曹乡北曹村。
村里贫困户中多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及留守儿童。很多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也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郑芊和师铭徽发挥专业优势,在陪伴孩子们 读书的同时,带着他们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跑步、跳绳,带他们体验运动的快乐。
在郑芊和师铭徽的努力下,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学院领导来了,为刚刚复学的孩子们捐赠了书包、文具、体育器械;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来了,专程到这里为孩子们上音乐课;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科带头人陶继新老师来了,积极开展“讲好普通话”专场教育扶贫活动;
孤寡老人看病不方便,医学院院长刘彬来了,志愿者们来了,现场义诊,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郑芊清楚地记得,2020年5月15日那天举办“花匠与花朵的故事”教育扶贫活动的情景:教室里,传来轻快的钢琴声孩子们清脆的歌声“白白的肚皮,大大的尾巴,弯弯的嘴角,对我笑哈哈……”;操场上,加油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在那一刻,孩子们的快乐感染了我,我真心感受到了自己扶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郑芊说。
师铭徽老师曾入选国家队游泳后备人才,专业水平特别高,“我很想给孩子们上游泳课,这个事情已经列入了我们学院本学期的计划。一定要让这些孩子们看看现代化的体育馆、游泳池,帮他们开开眼界”。
郑芊说,扶贫生活对他和铭徽的改变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在上体育课时开始思索如何将全民健身的理念推广到贫困村,如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村民的观念,让他们不仅实现物质上的脱贫,更要实现精神上的脱贫。”
新乡学院 郭莉美
郭莉美,是新乡市封丘县李家庄村村民,由于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2016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新乡学院驻村工作队的帮扶,让我们一家过上了好日子”,郭莉美说。
2017年,新乡学院选派优秀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经过吕明哲、孙汝斌两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不懈努力,2020年,李家庄村摘下了“贫困帽”。在这期间,郭莉美申请到了扶贫专项免息贷款,买来机械设备,与丈夫做起了庄稼收割和粮食收购的生意。通过政策帮扶和辛勤劳动,很快实现了脱贫致富。
“我想上大学”,在乡社保所当社保协管员的郭莉美,逐渐发现知识不足,很多工作自己做不了,便萌生了上大学的想法。得知她想参加继续教育,驻村工作队积极与新乡学院联系,指导和帮助她参加成人高考。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郭莉美被新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录取。同年,一直追求进步的郭莉美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最近,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她又高票当选村党支部委员。
如今的她,工作充实,生活幸福。“上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郭莉美感慨地说。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钟明亮
“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钟明亮驻村帮扶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48岁的钟明亮是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驻新郑教育园区小乔社区的书记。2020年3月驻村以来,他长期关注困难户的子女教育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者,帮助一个学生,成就她的梦想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小乔社区今年13岁的马丽娜,爱好广泛,成绩优异,由于是单亲家庭,母亲多病,经济困难,屡次辍学。在钟明亮及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引导下,马丽娜得以在今年重返校园。“应该在精神层面上给她一些帮助,我们充当父亲的一个角色,给她帮助关怀,让她心里边有一些安慰。从精神和思想这个层面来激发她的学习动力,她只有把学习搞好了,她以后的人生才会比现在更好。”采访中钟书记向我们表达了他的心声。
自2020年钟明亮来到小乔社区后,他一直积极为社区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学习培训,先后培训园长100余人次,骨干教师培训400余人次。他说:“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只有提升村民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根本脱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为了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村民整体素养,钟书记带领工作队先后募集2000册图书,修建村民书屋,建设阅览室。开展干部治理能力提升培训多次,为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拓宽了思路。开展《民法典》培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依托郑州幼专资源优势,号召学校各支部与小乔社区党支部结成支部联建和结对帮扶,共同开展党日活动等,从而推进小乔支部党员素质的综合提高,带动小乔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只有教育搞好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钟明亮感慨道。
洛阳理工学院 李成
“如果问我为什么要选择入党,我想是家庭的熏陶。”面对记者的提问,洛阳理工学院李成老师坚定地回答。
李成是一个有着15年党龄的老党员,“跨入大学校门时,父亲就给我提出了要求——争取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3年,非典。学校为每个学生发放了学生卡,专科生是蓝色的绳子,本科生是黄色的绳子,而党员,是红色的绳子。李成讲到:“我看到辅导员带领学生党员去照顾那些因感冒、发热隔离的学生。那一刻,我深深意识到:那根红绳子不是‘光环’和‘特权’,而是责任和奉献……”2004年6月,李成如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成的爷爷是一名老党员,念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好”。李成的父亲也是一名党员,退休了还在为洛阳市文明城市督导工作和学校的督导工作忙碌着。李成的母亲是位小学教师,因为嗓子累坏了离开了讲台,非但没有抱怨还经常笑着回忆当年和学生们的趣事。
“良好的家风家教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李成说,“如今我也成家立业了,我会将良好家风传承下去,将对党的忠诚传承下去”。
统筹 | 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黄发强
责编 | 赵浩男、贾元格
圆梦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