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新闻传播学,学科建构,研究形态

  四川省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开展较早地区之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开始了新闻教育和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四川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蓬勃开展, 现有学科点都是在文学 门类下、新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

  

  一、四川新闻传播学学科和学科方向建构形态

  对四川已有和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科学学位点和专业学 位点的学科、学科方向和研究方向(领域) 设置情况进行梳 理, 可知整体呈现如下形态。首先, 各学科点严格遵循新闻 传播学学科设置基本要求, 以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 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作为主导学科方向; 其次, 学科点依据自身优势和资源, 设置了特色学科或研究方向, 如符号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网络与新媒体和科技传播等。 同时, 课程设置是学科建构的重要支撑, 是实现学科“科学” 与“规范”的具体途径。四川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人才培 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体现如下形态: 既有以“新闻学”和“传 播学”为中心的课程层叠, 也有相关、相近学科之间和学科 方向之间的交叉渗透; 既有基础理论、知识框架和专业范式 的坚守, 也有交叉借鉴、融合应用和创新实践的开拓; 有的 学科点设置了“素质课程”和“交叉课程”,有的要求修跨学 科和跨校课程。课程设置既体现了新闻传播学学科内涵和 维护了学科体系, 也融入发展潮流和顺应了环境现实。在交 叉融合趋势下, 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暨人才培养目标都体现 了“复合性”导向, 涉及了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思想文化、专业 范式、媒介技术和传播艺术等诸多方面, 也涉及对不同领域 传播现象的观照, 和不同领域理论与方法的有益借鉴。

  

  二、传播要素的研究选择以“内容”分析为主,多元 学科环境促进多样选择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和新闻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对 2013— 2017 年四川新闻传播学类 1046 篇硕士学位 论文的统计分析, 发现进行“内容分析”的有 316 份, 占比高 达 30% ;有 246 份占 24% 的侧重“控制分析”; 明确进行“效 果分析”的样本只有 62 份, 占比 6%, 比例最小。在“内容分 析”中, 一是对主流报刊做内容分析、对比分析和框架研究; 二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影视文本的叙事策略与符号规则做 “对比研究”; 三是聚集名人、国家形象及儿童和弱势群体的 “新闻报道”研究; 四是对城市形象、文化景观、消费社会以 及各类“亚文化”进行符号学解读; 五是对环境、健康和突发 性灾难类公共议题做新闻框架的运用研究。

  

  “内容分析”的 选择情况也反映出多元学科环境促进传播要素研究的多样 选择, 专门院校如成都体育学院就有 42.55% 的占比, 综合院 校如港台综艺电子科技大学仅有 1.4% 的论文属于内容分析。在“控 制分析”方面, 首先, 多数研究者从“传者”角度出发, 讨论 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技巧、策略与宣传方法; 其次, 探究新 媒体环境中的舆论产生和演变机制、舆情监测和危机化解途 径; 再次, 讨论媒介融合中的内容生产。“控制分析”在各学 科点的占比相对均衡, 均超过 15%。在“媒介分析”方面,整 个占比较轻, 并主要集中在“媒体转型”“技术融合”“社交 媒体”和“移动端”等微观媒介技术影响层面的分析;“媒介 分析”的研究选择与学科环境没有联系, 校际差异不明显。 在“受众分析”方面, 整体呈上升趋势, 由 2013 年的 11.21% 上升到 2017 年的 15.57% ;校际差异明显, 具有分析技术与 方法、心理学学科环境的高校表现较明显。在“效果分析” 方面, 总体上涉足较少, 但趋势可喜, 由 2013 年的 2.93% 到 2017 年 6.6% 的硕士论文涉猎其中, 主要是将微博、微信、 UGC、tam 等平台中的新闻信息和营销内容作为自变量, 把受 传者的信息反馈当作因变量进行微观层次的实证研究。“效 果分析”方面的校际差异比较明显, 有数理学科环境的高校 表现抢眼, 而个别学科点连续几年没有从事效果分析。

  

  三、热衷于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更多关注影视、营 销与“形象”传播领域

  在“传播类型”的研究选择中,“大众传播”独占鳌头, 所占比例高达 93.98% ;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 传播”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重视和选择不够, 特别是对“人内 传播”的研究鲜有涉及。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也主要集中 在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影, 而广播和图书则相对较少讨论;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 新媒体成为大众传播研究的时代 话题, 占比由 2013 年的 32.68% 上升至 2017 年的 44.81%, 后来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传播领域方面涵盖面较广, 包 括影视、营销、形象、体育、媒介、风险、文化、政治、国际、民 族、环境、健康、城市、公益、旅游、历史、科技、教育、艺术等。 其中, 影视传播、营销传播和“形象”传播的论文数量较多, 分别占比 15.01%、7.46% 和 6.31%, 体育传播占比 6.12%, 媒 介经营与管理占比 6.02%, 其他传播领域的研究选择都在 5% 以下, 那些跨学科大类的传播现象则关注较少。结合学科属 性、体系设计、依托单位和课程开设情况的考察发现, 首先, 新闻传播学归属“文学”门类, 影视文学基因浓郁, 有的高校 还开设专门的影视文化研究方向, 有的学科点依托单位就是 文学院和艺术学院; 其次, 新闻传播学中的主干学科“广告 学与传媒经济学”及其下设的研究方向, 如广告学、传媒经 济学、数字营销传播等都与市场营销学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 领域包括传媒活动的市场现状、产品营销个案分析和品牌宏 观营销模型建构探索等。

  

  四、新闻传播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理论与知识运用 体现了多元学科取向

  通过对 1046 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情况的统 计, 结果显示, 高频方法有文献研究730次、个案研究610次、 文本分析 287 次、问卷调查 268 次、内容分析 260 次; 一般 高频方法有对比分析 186 次和深度访谈 210 次; 低频方法 包括 61 篇应用假设推演法、25 篇使用因子分析法、15 篇使 用 SWOT 分析、7 篇使用归纳法、4 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3 篇使用语料库、3 篇使用复杂系统分析法, 以及零星的出声 思维小组访谈、信息易读性测量、效果矩阵算法、模糊互补判 断和扎根理论等方法。可以看出, 四川新闻传播研究总体上 以定性研究为主, 定量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 但四川新 闻传播研究也开启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 并逐年保持 着上升趋势。

  

  另外, 依据关键知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研 究对象等维度, 对四川新闻传播研究的学科取向进行大致梳 理:(1) 社会学的框架根基。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在历史、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同宗同源, 新闻信息是社会信息的组成部 分, 新闻传播研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影响的研究, 包 括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大众传播与社会化、大众传播与人 际关系的探讨等。(2) 经济学的交叉协同。传播既是一种 信息活动, 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信息传播是社会价值链中的 重要环节; 媒介及其传媒产品也具有强烈的组织生产与市 场经营的特征。经济学取向的研究主要关注媒介组织及媒 介产品的产业价值链、城市建设与传播中的经济价值、传统 媒体的市场化转型、影视文娱产业的市场竞争、媒介融合中 的媒体运营和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等问题。(3) 符号学的 独特贡献。符号学经典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开拓了新闻传播 研究的新视野。包括符号信息与社会互动探究、文本与影像 的符号学分析、身份符号建构、文化工业与消费符号、符号叙 事以及具体的信息符号的解读效果研究等。

  

  四川大学将符 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融合, 让人耳目一新, 独树一帜。 (4) 心理学的融合促进。随着对传播活动中传受个体研究 的不断深入, 认知传播研究的兴起, 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 的运用被重视, 心理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成果也开始呈 现。特别是在受众研究中, 围绕受众主体性、自我认同、媒体 接触与使用的心理状态的探究, 受众社交网络使用强度、自 我表露程度、网络社交焦虑水平与人格特质测量等, 都使用 到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工具。但理论视角还需进一步丰富, 理 论运用需要系统和深入, 还需要实验研究作为有力支撑。

  总之, 四川新闻传播学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进程中, 遵循学科基本要求, 依据自身优势和地域特点, 以新闻学、传 播学和社会学为框架根基, 影视文学、经济学、符号学、心理 学交叉协同和融合促进, 积极拓展新闻传播学的内涵与外 延, 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