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年级效应”是超前教育惹的祸?教育专家:它不是主要原因

西方有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一个篮子装得满满的,而是要把灯光点亮,让它发光。但很多父母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更相信:别人家孩子学习的知识,我家孩子一样不落下。

但近些年来,“三年级效应”一词以“反面教材”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它指的是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接受了相关课程的学习,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可能表现得不太明显,但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成绩出现了“滑坡”。

很多家长认为,这是“超前教育”惹的祸,但教育专家告诉大家,虽然“三年级效应”和超前教育有一些关系,但却不是主要因素,它所引起的三种现象,才是真正的原因。

一、过早接触学科知识,使得孩子大脑功能被“裁剪”

父母对低年级阶段的教育可能存在误区,觉得孩子应该提早了解基本知识,以后更容易跟得上队伍。

但这种“先飞”策略,反而让孩子“掉落”下来,专家表示,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培养性格、爱好兴趣、良好习惯是关键。

如果过早地让孩子“单一化开蒙”,会造成孩子大脑使用片面,从而使得那些不常使用的活动区域被“裁剪”,长时间下去,孩子的大脑发展只能是单向的。

二、三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发生了改变

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大概在8-10岁之间,这一阶段孩子的心智,开始从游戏向学习转变,而这一阶段的记忆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1.记忆容量增加

儿童的记忆容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记忆的广度也会逐步趋于成人化。因此容量的增加,让很多三年级孩子无从下手。

2.从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记忆

童年时期孩子的记忆大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但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意识记忆占据了主要部分,而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很多父母并没有在意,所以导致孩子的记忆方式停留在以前,最后导致成绩下降。

3.抽象记忆的数量超过了形象记忆

童年时期的孩子记忆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更善于记忆具体的事物,但上了三年级之后,很多学科都属于抽象理论,比如数学、科学、英语等知识点,都属于抽象记忆。但很多孩子并没有更新原有的思维方式。

三、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发生改变

1.孩子需要具备概括能力

小学一二年级的思维能力很简单,到了三年级之后,概括能力需要包含形象与抽象相结合。并能将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当中。

2.孩子需要具备推理能力

一、二年级的数学很直观,孩子们见到题目就能有所理解,但三年级的数学会发生改变,学生们需要进行演算推理、归纳总结才能把一道题目真正做对,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看完三年级孩子学习下降的真实原因之后,相信家长们会有所体会,想让孩子在三年级保持一个稳定的成绩,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

只有每一环都能环环相扣,孩子们的成绩才能稳步前行,家长需要对孩子小学阶段的每一步做好规划、打好基础。毕竟孩子基础教育阶段只有12年,单单小学阶段就占了6年时间。

然而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可能不知道孩子小学阶段应该学什么,应该如何学,只是将孩子交给老师,任其自由发展,其实,孩子的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尤为关键。

在这里为父母推荐一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里面为父母细化了小学阶段的每一步应该如何平稳度过。

这本书是于敏老师用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她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的角度、老师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小学阶段,帮助更多的父母抓关键,讲重点。

整本书一共包含了10个章节,从孩子一年级到六年级,再加上每个假期的规划,都详细记录其中,让父母对孩子的小学阶段,有更精细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