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曾昭燏为考古事业终身不嫁,55岁抑郁而终!

初中历史课本在讲夏商时期的那一章节里,有一张大大的“后母戊鼎”青铜器的图片,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能够留存到现在,与一位女考古学家的努力息息相关,她的名字是曾昭燏,中国的首位女考古学家。
都说中国共有两个完人,一个是王守仁,另一个是曾国藩,而曾昭燏就是出于曾国藩的家族之中。曾昭燏出生于1909年,此时曾国藩已经过世数十年了,而她出生的社会环境并不比曾国藩时期的差多少,即使如此,生于名门望族的她依然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而且生活的也比较安稳。
心系祖国的考古学家
1939年,世界处于动荡之中,中国更是已经进行两年的全面抗战,此时的曾昭燏在英国,已经收到了英国大学考古学院的聘请,曾昭燏本应该过得一段安然平稳的生活。
但在一份报纸上,她看到了中国目前的惨状,国家情怀蓬然而生,由此她毅然决定放弃学院的聘请,放弃安稳的生活,毅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
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昭燏对中国的古文物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就比如文章开始提到的“后母戊鼎”就是曾昭燏在抗日战争中保护下来的。
曾昭燏拥有国外先进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她在中国的广大国土上拯救了数不清的古代文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如此多的中国古代文物,是因为有曾昭燏这样的人的守护。
曾昭燏在中国除了保存和拯救古代文物,在挖掘考古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归国后的曾昭燏致力于在“川”、“滇”两地的考古挖掘工作,用极短的时间,就挖掘出了马龙遗址、龙泉遗址等,帮助中国获得大量的古代文物,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贡献了大量的资料。
她还是把中国古文物留着中国大陆的实践者。在1948年的时候,国民政府的败势愈加明显,于是许多国民人员迁至台湾,同时被他们带走的,还有中国古代文物,曾昭燏力斥这种行为。
甚至上书给中央,并留下了那一句震耳欲聋的话:“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
中国近代上古文物的两次浩劫:外国入侵的破坏和将文物运往台湾,曾昭燏都参与了进来,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并用尽自己的全力保护中国的古文物,不失是一位心系祖国的考古学家,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一生嫁给了事业
到了曾昭燏该结婚生子的时期时,亦然是妇女解放运动高潮的时期,曾昭燏也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认为结婚时将女子束缚在家中,成为家的奴隶的想法被大量的女性接受,这些女性里也包括曾昭燏。
但其实虽然大家不结婚的目的一致,但为了什么不结婚却不尽相同。曾昭燏不想结婚的原因是高尚的那一种,那个原因是她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能够不被婚姻影响。
曾昭燏将其一生都嫁给了她的事业。历史学、考古学、金石学等等学科都是她学习的行列,学习这些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是为了祖国的事业。
为了自己而生活是不长久的,多年之后连自己都会忘记,而为了社会和他人奉献是永远的,别人将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考古学和祖国将永远记住曾昭燏。
无法忍受的孤独
然而对于没有自己的家庭的曾昭燏,是孤独的,虽然曾昭燏每天都热情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但每天她也要回到那个冷冰冰的家。
曾昭燏缺少亲情,以致于她经常跑到自己的弟弟家,对于她的侄子,她就像她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这样看来,曾昭燏的生活依然不至于到冷漠的地步,但是灾难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来了。
后来,她那心爱的小侄子自杀了,曾昭燏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患上了抑郁症。
1964年的一天,曾昭燏走向了灵谷寺的顶层,灵谷寺也是曾昭燏在纷乱之中保护下来的中国古代文物,“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梁武帝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这座灵谷寺,正是南朝梁武帝为了纪念高僧宝志禅师而创建的。
我们无法得知在寺顶的曾昭燏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想着什么样的事情,但在她纵深一跃的那一刻,她一定是轻松的,一切的结都解开了。
当曾昭燏被发现的时候,曾昭燏已经身处于血泊之中了,在她的遗留物之中,有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不是司机干的,这是因为在之前她搭过一辆出租车。
她去世后,无数的历史、考古学界的学者为之哀悼,中国的历史学大师陈寅格写下“高才短命人谁惜,白壁青蝇事可嗟。”来赞誉她的一生。
耀眼的荣誉
一说起中国考古学的泰山北斗,“北夏南曾”这四个字就浮现了出来,其中“南曾”指的正是曾昭燏。在曾国藩那庞大的家族里,曾昭燏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个,她是英国大学考古学的博士,是南京博物馆的院长,是中国的博物馆学的奠基人,是众多历史遗址的挖掘者,是“苍河文化”的发现者。这样耀眼的标签无时不体现着她的辉煌。
2009,是曾昭燏诞生100周年,这一年,举行了一场大众人民不清楚,人文科学界却着力关注的纪念活动,这次纪念活动的主角正是曾昭燏。
曾昭燏是南京博物馆最早的一批院长之一,南京博物馆成为了这次活动的主板场,同时,曾昭燏还是中国博物馆学的奠基者,因此,不仅仅是主会场的南京博物馆,北京博物馆、台北博物馆等等都参与了这次纪念活动,出席这次活动的名望学者也是数不胜数。
在这次活动里,曾昭燏的一些私人遗物、手记、照片等等陆续公开,那一位在多年前不顾危险只身回到祖国,担负起中国的考古事业那位大学者,如今跨越百年,又一次回到我们身边,当时的历史等学界的学者和学生们看着这位前辈留在人世的回忆,无不感受到了这位前辈的温馨和感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