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是一篇关于长江公考最真实的介绍

  备份详情

  一起见习的小伙伴考上了事业编,从他进入面试就感觉他好多地方变了,面试也进了以后就更能感觉他很多地方都在和你拉开距离,包括做事什么的,因为之前总是我和他一起,然后我对于外界人的变化比较敏感,我能感觉到她总是以一种正式的身份在慢慢和我拉开距离,而且不是我一个人觉得她变了,也有别的人和我说,我想知道的是我怎么办,该怎么对她

  查某某本人罪大恶极没什么好说的,如果没有父母发现她会一直瞒,但是她父母只要有点常识,就会知道一旦报案查某不说百分百,也是百分九十九概率判死刑吧

  不红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红只需要一个:观众喜欢。

  有人认为岳云鹏之所以红,是德云社力捧的原因。可是自从那几个挑大梁的角走了以后,德云社捧过很多人,真正能红起来的好像就岳云鹏一个人。

  也有人把原因归结为便宜的原因,在德云社现在众演员中,还有几个比他更便宜的,甚至在力捧的演员中也比岳云鹏更便宜的,可一样没他红,所以也不完全是这个原因。

  我个人认为岳云鹏之所以能红,原因还是蛮多的,除了力捧与便宜之外,那就是他很能讨人喜欢。

  首先外观就很讨喜,装傻充愣的胖子还是挺可爱的。

  再就是他的嗓子其实还不错,无论说还是唱,听起来都比较舒服,至少比何云伟要强一点。

  然后就是基本功也算凑合,在德云社算好的,一段活说下来,喜感十足。话说他的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某个版本的白蛇传。

  最后是有个好搭档,顺便说一句,高峰确实应该换个搭档。

  当然,要说他的缺点,也是有的是。但对于我这个免费听相声的人来说,上面那些优点就已经足够了,不强求,不强求。

  本人考了两次,一次江苏名校选调,没进面。第二年冲江苏省考,行测84.2,申论82分,以岗位第一高分,横扫所有进面对手,顺利上岸。

  当时,名校选调准备了挺长时间,总分150的卷子,考了正好100分,没有进面。

  随后回自己在的城市找了一家国企上班。

  都说进国企的人,公务员是终极目标。

  在当年11月份开始,到12月份考试当天,用了40多天的时间复习,准备江苏省考。

  复习的有点晚,主要之前都在玩。

  江苏省考其实整个公考过程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大的选择(选岗)会决定你考上的难度,小的选择(复习方法)会影响到你的复习效率、甚至上岸。

  所以,多思考,很关键,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说的就是这样。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公考其实很简单呢?

  让整个公考看起来困难的因素就两个:

  1.公务员考试,官方不公布标准答案,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 2.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一多,简单的事情也不简单了。首先针对第一点,没有标准答案这个困扰。

  其实,我想说,这对有幸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来讲,是个机会,是一个筛选掉一批对手的机会。

  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这个困扰,从你复习的那一刻到最后一天,一直都会困扰着你。

  尤其当你看到某笔、某图、某公对于同一道题目的解答与思路截然不同时,无论行测还是申论。

  当你看到不同机构公布的满分大作文,连论点和分论点都完全不一样时,你崩溃了。。。。。。

  你心里想:答案都不一样,还咋复习?还复习个锤子!不考了!

  不不不不不!快把卷子捡起来,还是上岸要紧。

  俗话说,艰难方显价值,简单又何故到你?

  越难,越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行测,这个好解决。其实行测答案各个机构基本都一样,极个别题型会有争议,解题思路根据自己的来,怎么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下面我总结了各个讲课名师的特点,你根据喜好选择,然后综合形成自己的。

  有人说,要自己形成解题思路,这也太难了吧!我直接按照那些老师的思路复习不行吗?

  这就跟你看了考上清华的学霸的笔记一样,你看了也一定能考上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别人好的经验要借鉴,而不是一味抄袭,适合的才是好的。申论,这个其实也好解决。不要去找标准答案,因为这个根本不公开。直接跟着某个大牌机构的答案看就行,如果不知道怎么选择,直接看粉笔的答案就可以。但是要把他当成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因为粉笔的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

  申论答案,看的永远是个思路与逻辑,而不是纠结:这题最标准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比如我随便举个例子:

  材料:某市ZF为了解决当地的发展问题,筹集并且加大投入了5000W的专项资金,完善了当地设施建设。其中,这笔钱具体用来进行公园、道路、房屋、文化广场等建造与修缮,满足了群众的生活、文化需求,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大大提高了百姓生活的便利。问:某市ZF在某市的发展中,具体有哪些值得借鉴的举措?

  参考答案: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你心里在想:筹集资金?我觉得写 ”加大资金投入“ 显然更好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觉得写”完善当地设施建设“更好呀!

  于是,你去看其他机构的参考答案:

  他写的又是:投入专项资金,完善生活与文化设施建设,满足群众需求。

  于是,你崩溃了。

  到底听谁的,还是听你自己的?

  于是,一道题,你纠结了一个小时。到处寻找答案,发现大家答案都不一样。

  其实,这些答案都达到点上了,都给分。

  你不应该去抠正确的答案,而是应该去思考,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答案的?

  例如:某市ZF为了解决当地的发展问题(目的,跟举措无关),筹集并且加大投入了5000W的专项资金(举措),完善了当地设施建设(举措)。其中,这笔钱具体用来进行公园、道路、房屋、文化广场等建造与修缮(举例子,当地设施建设的具体举措),满足了群众的生活、文化需求(意义,实在不放心,字数够的话,写到答案里,也无所谓,不要纠结),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大大提高了百姓生活的便利(显然是意义,不是政府的举措)。

  等到学到了一定地步,你的答案就是这样的:

  一、满足(群众)生活文化需求。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二、xxx。xxx,xxx,xxx;三、xxx。xxx,xxx,xxx。可是,太多的人,整天在抠里面的细节,这个词写不写?这句话怎么表达?

  总是在找一个最优雅的答案!!!

  这种常见的做题洁癖,让人复习起申论来感觉非常的累!所以,这种不好的习惯要改掉!

  再次注意!申论,注重逻辑,而非具体的点!

  一旦你想通了,那么申论的复习就非常easy了。

  其次,第二点:

  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一多,简单的事情也不简单了。

  这怎么办呢?

  我依稀记得,我在的考场,30个人,行测考试,有7个人没来考试,等到下午的申论考试,有11个人没来参加考试。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你的对手,绝大多数都是“乌合之众”,包括许多坐在考场里的人。因为真正能给你造成威胁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个复习的不错的人。

  这其实很正常,当面对一个200:1的岗位时,你会下意识的想:

  我**,怎么这么多人报啊,我何德何能能打败这199个人啊?

  你是这么想,你的对手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到考试那天,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考生,直接就不去考了。不去考的人数根据报录比呈正相关,报录比越高,弃考的人越多。

  还有一大半的考生,是国足精神,重在参与,买了门票,去参观一下。

  所以,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不要慌,该慌的是你的对手。当然了,有些非常热门的岗位,那确实就比较难了,大家都是拼刺刀,狭路相逢勇者胜嘛,打铁还需自身硬。光想着对手全部放弃,就不太行了。

  经过两年的公考经历,我看了不计其数的公考老师的视频,从行测到申论,真的是数不过来。

  因为我一直觉得,找到一个好的老师,传授的方法会让你的解题又快又准,唯一的代价就是,挑选合适自己的浪费了不少时间。

  但是,俗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花了数个美好的夜晚总结出来了,各个模块讲的最好的老师,便宜了你们,赶紧收藏吧!纵观全网,没有比这个更详细的了。

  话说在前面,为了避免模棱两可,我列举的老师,我对他们的评价会非常直白且直接,如有不适,敬请谅解!

  粉笔聂佳

  优点:讲的非常基础,用来入门的,所以浅显易懂。现在比较少讲精讲课,但是她的精讲课还是比较经典的。其中,列表法讲的比较不错。 缺点:都说他的课适合用来入门打基础,但我觉得入门=浪费时间,讲的内容过于基础,且漏知识点,漏的还挺多,硬伤。某图蔡金龙/龙飞

  优点:蔡金龙算华图比较厉害的老师了,他讲课,我都想隔着屏幕给他鼓掌。比较有条理性,把本质和形式分别讲清楚。最厉害的部门就是判断推理中的图推,图推让很多人都比较头疼,但用了他的方法再也不害怕做图推题了。他也是我最喜欢的判断老师了,强烈推荐。 缺点:只有图推让我觉得很惊艳,其他的部分讲的也还行,但可能图推讲的太好了,让我觉得其他部分很一般吧。钩不了沉

  优点:江湖传言“实战派大神”,逻辑思维比较缜密,还会用逻辑思维解决言语问题。我当时听的他的基础课,不容易消化,更适合有基础的人听,提高分数上限。钩不了沉如果想听,前几节课还行,就是讲基础的地方把直言命题、模态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还有三段论的地方,可以学一学,有些解题方法挺不错。 缺点:讲的课老是穿插荤段子,听得让人非常不舒服,废话有点多,给我的感觉不过如此,没有如听说的那般。 他的加强和削弱题不能听。太注重强调论点,看完论点就去做题,讲的时候给人错觉:卧槽,这么牛逼吗,这样太快太准了吧。自己做题时:蒙蔽ing,因为找不到他说的方法,找论点的关键词匹配法。最后还是要去看论据。浪费了时间,还不如老实的看题(论点+论据的方法) 图推题也不建议看,就是背公式:封闭、区直、对称、部分、元素、一笔画、点、角。然后就是凭感觉做题。刷了好多题型,发现下来,近几年考题开始多样化,注重考交点和一笔画。还有区直里面的细分考法。他都没怎么讲。类比推理纯粹就是扯淡,给你的方法就是让你自己造句子,造句子找类比项。找不出来就继续造句。太浪费时间,有些题目有二级定义的时候就是一脸懵逼。 他的课程,到了假设题型的时候就可以跳过了,假设题型 加强削弱 他都过分强调论点,忽略论据。刷了不少逻辑推理的题,只能说有小部分题可以直接判断出来,但是大部分还是要看论据。论据+论点的模式题目偏多。 贴一张大多数人看完他课程后的感受:钩不了沉学员评价图章晓铭

  优点:这位一看面相就是很实诚那种,讲课风格也是特别有意思,听他讲刷题也把我肚子笑痛,很鸡血的一位老师。对自己帮助很大,借用章老师一句话“干掉对手成功上岸”,今年一定行!总结:学完蔡金龙+章晓铭,判断推理不好来找我!

  小宝

  优点:极具争议的言语老师,他的刷题班和精讲班的班次每次都是爆棚。小宝老师的课主要是让你分析句子结构,让你不要单靠语感做题。词语填空这个部分讲的不错。 缺点:很多人听他的课听不懂,很容易被带偏。尤其没有任何的基础的人,听小宝的言语课,99%的人会懵圈,忍不住吐槽啥玩意,听不懂,听起来太累等等。总之,他的方法是高阶玩法,适合去提高,拓展思路用。葛欣 / 欣说言语

  优点:原腰果讲师,超级温柔的言语老师,讲得很细致,有些小伙伴不喜欢太有个性的老师的,可以选择听听葛欣老师的课。能在课上边学边积累很多词汇,题型解析的也很细致。而且擅长讲似懂非懂的题,听完恍然大悟。她不像其他机构,僵硬的把成语意思读给你听,让你觉得不背成语就做不好,她会细致的把成语给你讲明白讲透彻。某笔赵晓曦

  优点:大神级人物,很多粉笔的言语老师都是出自她的门下。她上课的时候,非常的活泼生动,有感染力。她对于方法和技巧的解释蛮绝妙的,适合愿意动脑去思考的人。某图顾斐

  优点:顾斐的讲课水平算是蛮高的,讲得也比较本质讲解的时候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并且技巧性和实用性还不错。而且是老牌讲师,整体来说可以试试。某笔郭熙

  优点:对于题干梳理有条理性,而且不会太拖拉很稳健,确实能学到一些比较内涵的东西。 缺点:解释有时候比较牵强,一听就会,一做就错。讲逻辑填空的部分有一点力不从心的感觉,有些让我理解觉得牵强了;日常举例中都透露着他仿佛感情不顺……有时候和学生互动有点假,就仿佛互动内容也是自己想的一样。某笔欧阳

  优点:声音好听,女粉偏多。 缺点:课程有点啰嗦,废话有点多,不适合有基础的考生。讲题还很牵强,特别是争议题,讲不明白,明显的照着答案讲,你在弹幕问多了,他就会很不耐烦。总之一句话,欧阳的言语,说服不了我,只能说服他自己。齐麟

  优点:他的课主要就是系统全面,比较适合小白、基础差的或者思维不捷的小伙伴,资料分析基础知识讲的好,真题研究的比较多。齐麟讲的资料课对于小白来说,真的是福音。他的课让你对资料分析的理解有着质的飞跃。如果你是纯小白的话,听完他的课,资料分析正确率至少能有60+的。 缺点:讲课时脾气比较差,感觉是校长在给你上课,但有一说一,有些考生确实该怼,提的问题让人来气。唐宋

  优点:绝对的大师级,系统分析题型,资料反套路秒题6到飞起。感觉耳目一新。学会了快速读题、CDAB式排除答案等。花生十三

  优点:主要讲技巧和思路,他的课对那些有资料分析基础而无法继续提分提速的学员有着巨大帮助。415份数还有速算绝对是提分利器,如何抓准数据,如何套入公式。认真学过他资料分析的学员,正确率绝对可以达到85+。甚至有满分的可能。并且做题速度明显变快。感觉是学长在上面讲,听着特别的放松。偶尔的东北方言还会给我逗得哈哈一笑。某笔牟立志

  优点:可以用来入门老师,非常有耐心,不懂的会反复讲,态度很好,比较平等的看待学生吧,有人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他还说不要嘲笑他,因为大家都是战友啥的,题型和考试概况也会给介绍清楚。 缺点:说话速度是目前最慢的,说的内容也的确很难。云飞扬

  优点:技巧性偏多,适合最后刷题提高做题速度,适合难度比较大的辽宁、江苏。 缺点:方法比较非主流。总结:小白听齐麟,进阶听花生,听这两位讲师的课完全就够了。

  花生十三

  优点:前面分析过了,他的数量关系很通俗易懂,都是干货,没有那种长篇大论,都是满满的技巧,而且讲课方式很幽默。齐麟

  优点:前面分析过了,他的课主要就是系统、全面,比较适合小白、基础差的或者思维没有太过敏捷的小伙伴。灰兔

  优点:以“秒杀”著称的老师,有很多数量方面的秒杀技巧,数量关系要学的话,基本属于必看课程了。唐宋

  优点:干货很多。 缺点:但讲课方式是最无聊的,也不能全怪老师,数学题目能怎么有趣呢(但也不至于这么无聊叭),讲话速度真的太慢了,可能因为难,所以讲这么慢,可是每节课都超过3小时只逼3.5小时,我真的听不下去,听到后来我弃了。我真的建议这些稍微有点难度的课程,语速可以不用这么慢,反正都要听回放的,这个老师说话语速是最慢的了,估计后期1.5倍速才是我认为的正常速度吧。某图李委明

  优点:我数量关系主要看的他的,清华大学毕业的,确实不一般,逻辑非常缜密,讲课也很细致。 缺点:现在不讲课了,上一次授课还是在2017年了,所以没有最新的视频了,不过方法不过时,很多方法还是很好用的。总结:齐麟+灰兔,数量这块就可以了。

  李梦娇

  优点:李梦娇老师依靠自己的记忆口诀,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简化知识形成口诀,是先学习再记忆的,她自创的口诀歌、速记口诀等等都是考生们推崇的,很好记,最有名的当属是常识判断速记口诀88条。 缺点:常识这块提高的空间不大,什么都可能考,没时间完全可以不看。1. 虽然给各位尽可能全面的筛选了公考中比较有名的老师,分析他们的优缺点,但毕竟还是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希望大家理性看待,理性讨论。 2. 各科最强老师已经放在这儿了,但是方法、方向都给你指明了,自己还不去走,那等于0。正所谓:看视频前不筛选,看视频过程中不动脑,看视频后立马会,那是痴人说梦,方法很重要,努力同样很重要。 3.有不少小伙伴直接跟的粉笔,比如什么980系统班啊之类的,这是对公考没有认知、对于老师的筛选没有能力、或者没有精力去筛选的小伙伴的最优选择!粉笔基于他的宣传力度,他的粉丝很多,评价褒贬不一,但我看过最理性、最到位的一句评价是:粉笔好入门,却不够用。这句话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了!★★★当然了,我针对上述老师讲得不错的方法,结合自己行测80多分的高分经验,历时两年总结了一套能够降维打击的《行测精华笔记》,有偿。有些同学时间紧,任务重,没那么多时间看视频的,那么直接上笔记会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有些人天天在论坛上去争论,到底是站长申论讲得好,还是粉笔李梦圆讲得好,还是张小龙讲得好?还是网上各类小众老师讲得好?

  以前我也会去看他们的争论,想从中寻找答案。

  但现在,我再看到这些争论,我都一笑而过。 一句话先表明观点:

  江苏申论75左右的水平,只要不去大神岗头铁,上岸足够了(你行测不拉胯的情况下)。

  关于申论「一针见血」的具体复习方法可以移步到:

  申论怎样做到 80 分以上?我公考考了两次。

  第一次公考失败时申论的复习方法:

  纠结看哪个老师,选了老师,又纠结参考答案,总觉得给出的参考答案不是那么好。于是,某笔、某图、某公不同机构之间的答案进行不断比对,最后总结自己的答案,这样一道题目下来,可能半天就没了,而且做完一题,发现:啊?搞了半天我咋才做了一道题目,心累,笔一扔,拜拜了您嘞。最后考试,申论分数也是不尽人意,跟不复习也没啥两样了。

  对于失败的总结:

  大家在第一次备考时都会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花大量精力去积累专业名词,比如,ZF拨出500W资金专门用于建设家宴中心——>投入专项资金(某机构参考答案给出的),于是你告诉自己,写成“拨出专项资金”不行,写成“投入大量资金“不行,写成“投入资金”不行,必须得是“投入专项资金”才行,仿佛有强迫症一样,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以及复习方法。

  很多人在复习的时候,遇到了一句很可能出得分点的短语,特别希望找到一个高度凝练的词来概括,因为给出的参考答案都是非常精炼、言简意赅的词。于是,在以后做题中,遇到没见过的,去积累,本身积累词句这是件好事,但是,不少人在考试的时候喜欢硬往上面套,仅仅为了让自己的答案,看起来非常像标准答案。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往往你的概括词很高端,但是不符合文意。从而导致点没踩到,反而不得分。但如果你直接照抄,虽然白话了一点,但恰恰很可能踩到了点就有分。

  这也是造成了很多人说的“为什么我之前没复习,能考到60分,复习了以后只能考55分“的这种尴尬局面。

  比如上面“ZF拨出500W资金专门用于建设家宴中心”这句话概括成:投入资金、拨出资金、都对,都得分,不是非得写成:投入专项资金 才得分。既然如此,去反复纠结所谓的“规范表达”就不是那么明智的选择了。

  目前,本人已上岸,第二次申论考了82分,但我第二次复习的时候再也没有去纠结某道题目的答案,也从来没去积累过。

  因为申论,答案其实真的都在材料里了!!!如果你每个点都踩对了,但表达用词太白话、不够规范,也无伤大雅,根本不会对你的分数起决定作用。因为这不是作文大赛,他不在考察你的文采是否飞扬,考察的是,你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你理解到位了,自然表达也不会偏到哪里去。

  申论高分的途径,其实真的十分简单!

  就是一切来源于材料,抄抄抄就对了!!!

  要想申论高分,积累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材料,做完一套卷好好去分析材料。

  如何分析材料呢?把每一段材料都当做言语理解去做。分析材料主题,分析每句话讲的是对策问题还是意义,每一段材料的逻辑结构是啥,当言语去做,你把材料读懂了,就知道要抄哪些东西,要怎么分层了。

  申论的小题(除了大作文以外的所有题目):

  我做某笔批改,基本上20分的题,能拿个17-18分,拿粉笔批改批,批完别急着看答案,继续改,继续批,批到20分能拿18分,再去看答案。

  为什么这边提到申论用了某笔的批改?

  因为在我整个应试过程中,我发现某笔的思路最适合应试,因为某笔就是鸟枪法,把所有认为是点的都写上去,总能写个八九不离十,反正阅卷的时候,按点给分,多写又不扣分,所以粉笔非常适合对申论一筹莫展的新人。

  我当时也是从某笔开始的,至于后面,再看看其他机构答案,用来查漏补缺,但正如前文讲到的,粉笔好入门,但不够用。

  至于现在,经历过面试的训练、自己的工作内容,再回过头去看粉笔的答案,你就会觉得粉笔答案其实也不咋地,他只是最适合答题的答案,但不是最优的答案,现在带小伙伴做申论我已经不用机构思路了,再让我去考,我有把握80+

  我在带小伙伴做申论的过程中,慢慢整理了一份申论精华笔记,糅合了各个申论名师可取之处,结合自己的高分经验,把各个题型都讲透了,因为花了两年时间整理,耗费许多心血,所以有偿出售,有需要的可以联系。

  同学们的常见答案机构和我们最终的答案申论的大作文:

  有人说小题可以抄,但最后的大作文也抄吗?是的,后面大作文也是抄,把论点找对了,把材料里要抄的句子画出了,换个说法抄上去,例子还是抄材料,换个地名,换个类似的事件继续抄,这样你作文拿个26,27分不成问题,26,27就是比平均分高一点而已。

  写大作文,最重要的是,把论点找对!

  你想啊:大作文如果不踩点,就看你表达是否足够有文采,那么阅卷人怎么去评分呢?他快速批改试卷总得有个抓手啊,显而易见,这个抓手就是答案的点!如果你非要说作文一定要写的十分有文采才能高分,那当我没说,因为我是去考试上岸的,不是去参加大学生作文大赛的。

  不少人觉得,尤其新手,说大作文要多么多么的华丽,考前抓紧背点名言警句放上去,但每次都纠结放在开头还是结尾。我想说,这些好词好句有用,但这些表面的东西从来都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雪中送炭。

  申论大作文,完全不需要你去发散,它不看你词藻是否华丽,看的是你论点对不对。很多小伙伴会觉得,大作文要有亮点,大作文要去背诵,大作文要不拘泥于材料。题目确实说了,要根据材料但不拘泥于材料,但是,论点从来都不要去脱离材料!因为如果论点是在材料之外的,阅卷人怎么给你打分呢?怎么去评判对错呢?

  ★★★至于具体的论据比如事例啊,你可以写材料之外的,这个完全OK,我也整理了一份《申论作文模板》,有偿。主要针对 文章结构不知道怎么写,论据不知道怎么写,论点找到了却不知道如何优雅的展示给考官看,如何让自己的文章不俗、不白话,一看就有高级感的同学。

  精准的把控材料论点,辅以无可挑剔的文章结构,再假装不经意地添上几句好词好句,你的申论在考场上,简直降维打击,直接乱杀。但论点真的别过度发散。因为大作文,总论点,三个分论点,包括每个分论点里的1-2个小论点,材料其实都会给你,包括危害好处问题意义都给你了,大作文其实真的就是抄。因为,大作文,不管他材料怎么表达,本质上,他不过就是将一篇一万多字的材料,让你去浓缩成1000字而已,就是这么简单。申论的本质,就是考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无非就是别人做的好的,咱们要借鉴,做的不好的,咱们要吸取教训。不管是好问题还是坏问题,我们考生都要敏锐地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建议去解决问题。

  一万字的申论材料,说穿了,其实就叫先行者经验,前面的小题是看你会不会总结先行者经验;而大作文,是看你会不会现学现卖,所以,抄就对了。

  其实公考申论的题目做多了,你会发现,申论就那么点东西。

  做事儿就那么几个流程,公务员考试就那么些考点,你去把他理出来,有对策就能倒推问题和原因,申论考察的主题和面试的考点都差不多,无非就是那几块,你对这些了解了,心里有了基本框架,看材料就会非常清晰,找答题点就会变得敏感了。

  现在再让我去做申论,看材料,我心里已经有个框架了。哪怕我不看材料,光看问题,知道考哪个主题,不看材料我就能把这题写出个大概来,无非就是那些点,只不过不同材料是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而已,我没看材料只能写框架,有这个基本框架在心里,不仅答案的大方向不会错,也方便你理顺材料,答题点一找一个准。

  至于这个基本框架是要大量申论和面试的题目总结积累的

  如果说申论要积累,那真正的积累,是这个,而不是盲目的去积累材料出现的好词好句。

  我也是走过弯路,考了两年才上岸的,感同身受,深知考公艰苦,所以在此给大家提供一下方向。

  公考一定不要瘸腿!!!一定不要瘸腿!!!一定不要瘸腿!!!

  你能75+75,或者80+70,差不多就够了,面试也不需要你80+,你能有个78.5,79,差不多了,全场24个不需要你第一,你能第二第三,基本上上岸就是一两次考试之内的事了,毕竟公考还是存在较大的运气成分的,有时候复习的再好,有个特别厉害的大神,还是没辙,这不怪你。如果你复习的方向和方法对,上岸也就一两次考试的事情。

  而且对于江苏90%的岗位,总分150基本也就是笔试的第一名了。

  当然你如果非要盯着江浙沪省会的核心热门岗,报录比高的离谱的,那150可能只是准入门槛。

  那达到150分到底要如何备考呢?花多少时间呢?

  对于全职备考的:40——60天,如果有两个月时间备考,完全足够。

  对于兼职备考的:60——120天,这个每个人时间不同,一般指只有晚上有时间复习的。

  只要方法用的对,方向没走偏,那么上述时间一般是足够的了。对于问每天如何安排的同学,这个真就因人而异了,不同人每天的闲暇时间和工作强度是不同的,学习效率和有效时间自然也是不同的。

  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我花了大量时间给大家梳理了公考的全过程备考流程。

  因为一路走来,我知道这里面的不容易,我以前也收到了不少前辈的指导,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我觉得我有义务站出来给大家指明一下方向。

  虽然我已上岸,但毕竟上述结论等都是一家之言,请各位辩证看待,取长补短。

  坚持的理由可能只需要一个,而放弃的理由可以有成百上千个。

  每个人的备考之路都不会容易,可能有在读的大学生,可能有刚毕业还没工作的应届生,可能有工作了数年、对自己工作厌倦的成年人。每个人都有所在阶段的不容易,但公考从不会去怜悯我们,绝大多数岗位只招一个人,也就意味着,没有太多的侥幸,只有胜者为王!

  我也不是被上帝独宠的那一个,期间发生了很多不顺心的事情,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作为一个心狠手辣的猛男,备考期间发生的种种常常使我无比心碎,并多次在月光下偷偷抹泪。

  但是。请你记住!当你足够渴望的时候,没有任何事可以阻挡你前进的脚步!

  最后 没有人在年少时想成为普通人。再见少年拉满弓,不惧岁月不惧风!

  2022年底了,一起冲呀!

  讲讲前情(不喜欢看可跳过后面才是重点):

  我是一个地道的四川省成都市某县城的本地人00后,成都市某二本产品设计毕业生,在校成绩还行,参加了一些比赛得过一些设计奖,并获得了四川省优秀大学生的称号。2022年6月考研落榜后远渡深圳求职,可能因为应届生的身份,在深圳求职比较顺利,入职了一个专业工业设计的小企业,所以可能对我回来后的工作产生了较大的落差感,

  (恶心人公司的重点内容)

  9月因为一些事情需要回成都呆到年后,于是在家门口找一个广告公司的工作,想度过接下来的时间。如今已经2个月,我想讲诉在这个广告公司的工作经历。

  ?首选在县城的人才网找的工作,(说有五险一金,双休补贴,早九晚六等)什么都没有

  没有合同(一直说签但就是不签)

  让新入职的员工做公司法人,监理(同期只有我拒绝了),和我同龄的一个男生已经被洗脑,(在当老板另一个公司的法人,公章以及营业执照都在老板手里,男生甚至还觉得以后自己能开公司做老板)

  我所知的这个老板就有数不清的公司,老板卖汽车牌照所以需要特别多的公司

  询问时老板微信说早上9点30上班,面试说9点上班,后看我们踩点早9点后又改为8点40上班,下班时间不定时,说是6点,如果有事走早了第二天会被说,经常加班到很晚(当然没有补助啊,饭有时候都没有!)。

  入职说因为星期六星期天有人休,所以只能休周一至周五,我选择了周五,后老板看到周一至周五太忙,又改为只能休周六周日。

  中午没有休息时间,吃完饭就干活,有时候你吃饭他就在旁边指手画脚,甚至只能吃到冷饭。

  还有好多恶心人的细节,我就想挺到过年,但是最近已经开始反胃了,不讲出来难受。

  (细节如果大家想知道我后面可以慢慢讲,甚至能出图,能把人气笑,笑到人复活的那种!笑到你觉得他在把你当傻子玩!)

  我以前没有深刻体会到。但是这次省考过后毁裂了我的三观。有个女生和我一起在备战省考,面试阶段还经常一起复习,一起答题,挺融洽的。本来我们都是压线进面,所以并不抱有上岸期望,还约定着一起备考今后的考试。但是后来她进入了体检环节,就感觉换了个人,感觉到了明显的疏远感。很理解她家农村的,也渴望进入体制实现身份的转变,但这转变也太快了吧。这么一想,“上岸第一剑,斩断意中人”之类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楼主平常心对待吧,这种人“早发现,早筛除”,各走各路是最好的结局。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长江公考。在这里有知识点讲解、行测申论面试专栏、免费公开课,你值得拥有!

  这是一篇详细介绍我们长江公考(或长江公务员)的文章,一共3200字左右,可能需要占用你15分钟来阅读这篇文章。

  选择公考这条道路,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迫不得已”

  有的人是因为目前工资水平低,急需改善收入;

  有的人是因为目前工作占用精力太大,希望腾出时间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的人是因为目前工作的社会地位低,急需得到别人的认可;

  有的人是因为毕业就业的压力,急需一份稳定的工作

  ……

  无论怎样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现实环境所逼,因为没有人愿意拿起书本,牺牲和朋友、恋人、家人相聚的时间。所以,能选择这条道路的,大多都是“迫不得己”。

  每一条道路,碰到的朋友可能都不一样,因为这条道路,我们庆幸,有机会能与你相识,希望在我们相伴的过程中,能帮你到达胜利的彼岸,以下这些话,就是我们对你的真情告白。

  近些年,公考成为愈来愈热门的一个行业,每年公考人数都在往上涨。以江苏为例

  2016年总报名人数为264251人,计划招录人数为7338人;

  2017年总报名人数为285572人,计划招录人数为7651人;

  2018年总报名人数为322332人,计划招录人数为8559人。

  大家都学过资料分析,数据上不再做分析,很明显,公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百人岗已是家常便饭,千人岗也不足为奇。

  

  为什么要考行测、申论?

  公务员为什么设置行测考试?比起专业知识而言,更多的是考察你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

  在真正的岗位中,你常常会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多位领导布置的大小不同的任务,比如明天局长需要一篇发言稿、今天手头的工作要做完、群众现在正在投诉、女朋友还在和自己闹别扭……这么多事情都需要处理,你不能慌,更不能乱,得把事情全部处理完,还得处理好,这就是行测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

  我们的教学也是本着这样的思路,单科的知识固然很重要,对此我们已经有很成熟的知识体系(逻辑真值表、截位修正、一题多肢四思四套、天使法、冒泡图等),但因人而异的全面把控也是我们在课程中一直强调的重点。让每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考到高分,是我们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

  对于申论而言,则考察的是一名合格(不是优秀哦)的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你申论考试分数的高低。所以我们把考试转化成能力的培养,如目标设定能力、见微知著能力、深度分析能力、高效处理能力等,这些都是在机关单位工作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我们更倾向于把申论当成一种职前培训,能力上来了,分数自然跟着上来,上岸后,你在平时工作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长江的服务理念

  在你打开这篇文章时,我相信,或多或少你都是对我们有兴趣的,所以不要嫌我们啰嗦,我们会很认真的从理念到教学再到最后的成就上,认认真真的介绍,我们认真的态度就是对学员最大的尊重。

  我们一直秉持“你负责认真,我负责帮你过”这样一个理念,走过了近十个年头。也正是凭着这样的初衷,我们收获了一大波粉丝,从最初2009年60名学员,到今年近700名的学员,学员每年持续性增长,也许这些人数,和其他公考机构比起来,不值一提,但是我们还是骄傲的,骄傲的不是在人数上,而是在学员的认可上。

  有些学员通过层层关系、千辛万苦找到我们的时候,经常对我们说的是,你们机构怎么那么难找啊?

  我们承认,我们在做营销的模式上特别落后,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教学研究及课程服务上,一个机构,老师团队30来人,销售团队只有3个人。

  我们每年的大部分学员也都是通过上一届甚至上几届的学员介绍过来的;哪怕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一两年内成功上岸的学员,我们也很欣慰地看到,他们依然选择相信我们,相信自己最终会走向成功。很多2010、11年的老学员至今还经常和我们的老师约饭聊人生~

  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机会很多,但风险与之对等,公考业同样不可幸免。前有某公、某图等老牌机构珠玉在前,后有粉笔、腰果等新兴品牌拔地而起,坦白地讲,我们只能算是众多公考机构中的一个小学生。

  尽管如此,我们却有着很大的野心:买一块地,建一个乌托邦,把所有长江的学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大家如今能够看到的,只是我们在若干种尝试之后留下的一小部分。写书、拍摄视频、制作APP、到校园里宣讲、和其他行业合作、运营公众号、开发小程序等等,我们在不断试错,也在不断精进,我们既是时代的受益者,也是行业中的角逐者,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让你更愿意去正视学习、去改变自己。

  与其说是一个培训机构,我们更愿意将自己称之为公考路上的陪伴者,因为前者似乎总是带有一丝高高在上的疏离感,而我们却更愿意做你成功背后的那个“女人”,为你打点好一切,偶尔包容你的小脾气,但绝不纵容你的懒惰,在你试图放弃时鼓励你坚持坚持再坚持;真正关心你的痛点,解决你的困惑,让你在“成公”的路上更进一步!

  长江的教学特色

  在长江,相信大家了解最多的老师就是卧龙和老A了,两个吃饭怕走、走路怕远的胖子。每次来上现场班的小伙伴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都是:“你怎么又胖了”,在此不多做介绍。在他们各自的背后都有一支强大的教研团队支撑,这个强大并不是人数的强大,而是专业性的强大。

  张先生(行测):一位洁癖到每个题目都要亲自精挑细选,亲自编著解析的女先生。

  江月(申论):申论幕后大佬,其多年出题+阅卷的经历是长江申论教学最宝贵的经验。

  小贝(申论):从事机关材料写作多年,曾背下两年“人民网重要言论库”。

  每一次课、一次任务、一次作业等都是通过他们沟通搭建出来的。

  关于教学方法上这一块,我们敢说,属于特色教学。特色体现在精准、高效,即做最少的事,达到最高的分数。

  下面一一给大家介绍行测和申论的教学特色。

  关于行测特色

  学习如同一座金字塔,站得越高,看得越全面,但是多数人却一直徘徊在下层。

  下面几个问题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吧:

  懂不会——这道题我听懂了,但是换一题就不会了考空白——考试的时候大脑就会一片空白,本来会的都忘了有时对——有时间的话,我全能做对出现这几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你站得位置太低了。

  比如学逻辑推理,你分别熟记了逆否命题,肯前否后,两难命题,推或转换,推且矛盾,但是考试遇到了一道一题多肢的题型:

  你可能在考试时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公式你可能在考试时因为题型变化而一片空白你可能在考试时因为回忆公式或是选择公式而浪费大量时间因为你学的所有的方法,都是推论,而非原理。

  低楼层爬起来轻松,但是你永远只能看到一小片视野。金字塔顶刚开始费力,但是一旦到达顶峰你就可以看到全部的风景。

  如果逻辑只需要你看懂一张表,就能解决所有的逻辑难题,你愿不愿意学?

  如果资料只需要你学一种计算,就能完成所有数字的速算,你愿不愿意学?

  如果数推只需要你记一个流程,就快速解出九成常规推理,你愿不愿意学?

  如果数学只需要你学两种假设,就能解决一半以上的模块,你愿不愿意学?

  如果你愿意,那么恭喜你,我们的行测特色你开始正式接触了。

  关于申论特色

  我们申论的体系,最早是依据的是美国名人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所著的《金字塔原理》所设计,其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的三大特点是我们刚开始一直追寻的目标。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金字塔原理》能教你的是一个写作思路,它主要强调“怎么写”,而非“写什么”。也就是说,当你完全想好写什么内容,也拥有了很多素材的时候,你可以通过《金字塔原理》来排兵布阵,把文章写好。但关键的问题是,在申论中,“写什么”远比“怎么写”重要的多的多。

  那我们到底应该写什么呢?这就涉及到申论的审题问题。

  随着研发的不断推进,有一个理念逐渐清晰化,这个理念就是“以终为始”。“终”即目标,也就是党中央对某一项工作设定的具体目标;“始”即国情,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所处的实际情况。将实际情况与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缩小差距,最终达成目标,这就是政府工作的实质,也是申论写作的根本。

  著名作家冯骥才写过一篇文章《作家的社会职责》。他认为写作的社会职责是“回答时代向我们重新提出的问题”,写作应该“是在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开始的,姗姗而来的新生活还有许多理想乃至幻想的成分。”在这样的时代,“作家必须探索真理,勇于回答迫切的社会问题,代言于人民。”

  写作脑图,就是为这一思路所设计的具有极强目标感的写作模型。我们只用一种思路就能搞定申论写作中的所有题型(无论小作文还是大作文),其最大的优势在于:

  目标感强:找对象没有目标人选的话,这个活恐怕没法干下去。很多同学写作时没有方向,就是因为目标感太弱了。

  思路清晰:完成了写作脑图模型的建立,别说写文章,就算来个即兴演讲都没问题。

  时代感强:任何写作的本质都是为了解决当前这个时代所出现的,并且还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脱离时代,写作就失去意义。

  

  长江荣誉墙

  我们始终坚持以学员为本,学员的成绩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2018年笔试抽样统计180人,进面65人,其中23人未参加考试。行测75分以上7人,申论70分以上8人。每年高分上岸者不在少数,更多的学员虽然没有考取高分,但最终顺利上岸。

  高分成绩(笔试)

  

  高分成绩(公务员面试)

  

  高分成绩(事业单位面试)

  

  口碑招生

  口碑招生

  

  PS

  以上为长江公务员真实学员成绩

  严谨盗图,一经发现,追究到底

  2019年公务员考试学习计划正式开启,后面我们将推出2019年长江公务员笔试招生简章,今年会继续在课程和内部学习管理上升级,我们每一次的调整都是学员的反馈,做不到最好,我们会一直朝着更好的目标前进,同样在此,希望广大仍在公考路上的朋友们,积极调整策略与学习状态,为19年的上岸目标努力。

  记得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哦:长江公考~~~会有最新动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