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山东高考分数线公布,普通类一段 443,特招线 520,如何评价山东分

  6月25日下午,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召开2023年普通高考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新闻发言人、副院长李春光公布夏季高考各类别分数线划定情况。其中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为520分,一段线为443分,二段线为 150分,“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高职志愿填报资格线为393分。

  

  山东高考分数线一直是相对稳定的,没有什么太多可解读的。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报志愿!报志愿!报志愿!这跟考试一样重要!

  然后……就可以着手准备考研和考公了。

  对于大多数山东学子来说,高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卷的还在后头。。。。

  山东自2020年实行新高考以来的分数线浮动不大。要注意的是,在志愿填报投档录取时,是按照学生的位次排序,所以说分数线的波动对于录取率来说其实影响不大,关键还是要看你在全省的位次。

  接下来可以着手准备志愿填报工作了。山东实行新高考模式,即“专业+院校”平行志愿,可以填报96个志愿。学长身为过来人,来给大家提几条报考建议!

  我是 @南山学长,20届山东新高考学长,2021知乎高考官方答疑官,2022知乎高考推荐答主,高考领域活跃答主,已经为数百位同学答疑解惑。全文干货满满,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哦~

  工科中,计算机类依然是热门专业。因为芯片需求,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也越来越热门,薪资基本看齐计算机。

  文科方面,法学、汉语言文学、师范、公安学(一般为警校开设)越来越热门,这些专业也受到考公考编人的青睐。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属于传统热门专业。

  农林、传统工科、大部分人文社科和理学专业依然冷门。

  可以看一下我这篇回答:

  高考志愿如何填报?

  选择专业的话,一看家庭情况,二看成绩,三看兴趣爱好。一定要从性格、爱好兴趣、家庭情况、理想和愿望、成绩水平、想在哪个地区(城市)工作等几个方面考虑,毕竟这些问题是很现实的。

  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很重要,只是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人的影响不同。比如成绩就严重影响专业选择,成绩不好可选择专业和学校的空间就会很小。

  下面学长提几点专业选择时候的注意事项:

  1.找到适合自己的热门专业是一个过程,别想着一蹴而就。

  2.高考志愿填报建议采取“冲稳保”原则,按照院校、专业分数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基本没啥大问题。3.如果是大类招生专业,注意大类中未来分流专业的水平,如果不懂的话,将来专业分流很麻烦。4.切勿被专业名字忽悠,关键还是得看专业最原始的名字,有些专业的全称是不会在报考指南呈现出来的,只有在学校官网上才会有,比如说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在报考指南中是没有后面的括号的,而往往这种大类专业,不同的方向差别是比较大的。

  高考完后,我应该为填报志愿做哪些准备工作?选择学校和专业可以参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那么分数资料哪里找?

  1.高校招生网。一般会公布往年的录取情况,数据比较准确。

  2.高校招生宣传材料,一般会包含招生计划及往年的录取分数等信息。

  3.省(市)招办提供的报考志愿相关材料,比如北京市招办每年给考生发放的《录取分数分布统计》(俗称“大本”)。

  4.有些省(市)招办提供的数据里面可能会包含一些特殊类型学生的录取分数,要注意筛除。

  如何填报平行志愿?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是什么?1.全面分析自己以及家庭的特征和需求,包括个人兴趣,对未来求学的地域偏好,职业兴趣,毕业期望,学历期望等

  2.了解目标高校及目标专业

  不要盲信大学排名,仅供参考。

  尽可能开展实际调研。如果条件允许,可提前到目标高校实地考察,了解目标专业的招生标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毕业去向等信息,同时感受一下校园氛围。

  通过知乎、贴吧等方式联系目标高校的学长学姐,了解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感受和评价,分享他们对母校的印象。

  选大学到底是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等了解专业内涵,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研究领域等。

  课程设置情况,各专业的学习年限。

  专业的就业方向,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可以在哪些行业发展。

  毕业生就业情况,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

  高校开设情况,了解哪些学校开设这个专业,是否在本省(市、区)招生等情况。

  如果学校优先:

  

  如何评价网易丁磊称高考填志愿时,「专业>学校>城市」?你怎么认为?如果专业优先:

  依据职业目标判断优先度

  平行志愿是指一个志愿中包含若干所平行的院校。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投档。对同一科类分数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的院校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院校。

  志愿填报技巧

  1.既要“冲一冲”也要“稳一稳”

  考生可根据学校近三年录取考生的平均分和自己在全省的排位,来选择自己填报的学校。院校志愿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不可扎堆。

  2.心仪学校填在靠前的位置

  平行志愿的院校虽然是平行的,但如果考生所填报志愿中的院校都能投出去,那么档案只会投到院校中排在最前面的一所。

  新高考下应如何填报志愿?

  3.争取最大机会填满所有志愿

  可以填报所有批次的志愿,如果少填一个院校志愿,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投档机会。

  4.不服从专业调剂可能被高校退档

  建议考生尽量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如果考生不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可能会被高校退档。在这两年一本退档考生中,绝大部分是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要注意不要出现滑档和退档。

  5.不要眼高手低,量力而行

  不要全部填报热门专业,要有一定的保底专业。避免滑档。

  6.搞清楚所在省份是不是平行志愿

  详细阅读志愿填报手册内容,如果是平行志愿,可以按照冲稳保原则填写。新高考和老高考志愿填报模式是不一样的。

  第1类是必须严格依据的信息,包括招生计划和高校招生章程。招生计划的院校代号及名称、专业代号及名称、选科要求等信息都是考生填报志愿的直接依据,高校招生章程中对于考生体检、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等的要求也都是严格的。考生必须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填报志愿。

  第2类是供参考的数据,比如考生的位次信息、往年各专业录取情况。这些信息可以为2022年填报志愿提供一些参考。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位次及往年情况,做一个大致定位。2021年的投档录取情况是新高考模式下的录取信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考生可理性参考,大致定位所选择的院校及专业范围。

  以山东省为例,参考一下2022和2021年的一分一段表以及普通类常规批第一次志愿投档情况。

  重磅!2021年夏季高考一分一段表发布重磅!山东2020普通类常规批第1次志愿投档情况公布!快来看看你上线了吗?总而言之,在报考前,一定要了解所在省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相关办法和规定,了解自己所属类别的志愿设置和相应投档录取规则。收集分析多种信息,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专业取向和未来发展规划,综合考虑,理性选择。

  我是 @南山学长 ,2021知乎高考官方答疑官,2022知乎高考推荐答主,已累计为数百位同学答疑解惑,如果你有高考志愿填报、高中学习方法以及大学生活方面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或咨询我哦

  果然又是高考大省山东哈!

  考分已出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办法的,相对于分数线,应该更关注自己的位次和一分一档!

  按照惯例,我就不重点分析单个省份的分数线情况啦。分数线友好只是一个方面,但实际上志愿填报本质上仍然是基础规则之上的博弈,有没有资格入场以及入场之后能够相对处在什么位置,以及最终经过博弈处在什么位置,后两者才是关键,并且后两者才是志愿填报的本质!

  因为对于考生而言,这部分是非常被动的,我认为探讨这个的意义并不大!即便分析出了未来几年的分数线趋势,那又如何呢?没有意义!

  况且,对于考生及家长而言,在既定的个人分数和省分数线的前提下,如何能够更好的做好志愿填报工作才是要务中的要务!

  但这里提示一个小小的点:相对于所谓“分数线”,其实从志愿填报的角度来说,“位次”是相对更加重要的填报志愿的概念,以免纯分数线谈分数,最终因为分数线本身的起伏,导致填报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以下也会提到!)

  具体的以下分为“知识储备”+“原则和方法论”两部分对志愿填报做分析,供有需要的考生和家长参考!22000+的分享,值得好好消化!

  在这么些年的志愿辅导过程中,其实发现很多家长学生并搞不清楚何谓“批次线”等基础概念,另外甚至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是没有任何准备工作的,直接就上手填完就完事。

  这种做法,越来越不适用于新高考模式的志愿填报了,风险越来越高!

  以下不妨普及下这些基础知识和志愿填报的基本原则吧,希望对这类群体有些帮助!

  如果自认为已经很精通这方面的,请止步!反之,则请留步,好好思考和消化:

  又是高考结束志愿填报季,我特意在往年基础上,补充整理了一些志愿填报常识性的知识进行汇总,共8000+字,确实挺长的,诚意满满,希望对考生及其家长有帮助,多关注点赞转发收藏哦,方便回来再看!

  (本部分着重介绍高校的招录过程和平行志愿的填报分析,同时科普涉及的重要名词解释,非常重要)

  1、录取批次

  目前,我国高校的录取分批次集中进行。不同省份的录取批次各不相同,但大致包括提前批、第一批本科(一本)、第二批本科(二本)、第三批本科(三本)、第四批高职(专科)等。根据国家高考改革的意见,未来高考录取的批次将逐渐减少,逐步融合二本、三本,甚至取消第一批、第二批的批次设置。

  2、分批次录取特点

  特点1:同一批次录取结束之后,再进行下一批次志愿录取。也就是说,如果没被上一批次志愿录取,不影响下一批次志愿录取。一名考生如果根据自身实力,被录取希望最大的院校为第二批次本科院校,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浪费了第一批和提前批志愿的填报,如果填报得当,可以使自己多获得一些机会。

  特点2:确定在某一批次录取的院校专业,一般应按这一批次的成绩要求进行录取,在这一批次完成预定招生计划。因此,在第一次录取结束后,如果尚有缺额,将进行补填志愿。大多数省份在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均安排有第一次录取结束后的征求平行志愿(对应于以前的补填志愿)。部分特殊院校(如农林类院校)可直接降分录取以满足招生计划,在征求平行志愿之后仍有缺额的院校可申请降分录取。

  特点3:本上一批次志愿录取,以后所有志愿自然失效。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由于军事、公安、政法、师范、海关、航空飞行等专业纳入提前批招生,而军校提前批有的包括本科与专科录取,如果填报了军事专科,那么即使其考分达到了本科线,甚至是重点线,也会在本科院校还没开始录取前,就被军事院校专科录取。还有的学生、考分达到一本线,却在提前批填报了一所二本院校,他将被提前批的院校录取,而失去一本录取的机会。因此,提前批考生需慎重填报,要注意具体的院校设置。

  特点4:志愿表不填即意味着放弃。有些考生在填写第一批志愿之后,以后各批志愿便不再填报,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第一批志愿。对于这些考生,要分析以下问题:一是大学机会与自身兴趣问题,是看重大学学习机会,还是在乎完全与个人兴趣匹配;二是自身投入与产出问题,要理智分析自己如果落榜,选择复读可能的结果,以及选择另一所学校是否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问题。

  3、何为批次控制线

  由于录取计划是按提前批、第一、二、三批和高职专科批录取院校分批公布的,录取工作也是按此批次分别进行的。因此,各省教育考试院将根据高校在本省招生计划总数和各个选拔考试科目组考生成绩总分,按文、理科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后,分别确定本年度文、理科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4、批次控制线确定过程

  控制线和批次线可以说是同一条线,只是叫法不同。这条线其实是一条资格线,对于考生来说,通常只有达到某一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才有资格参加这一批次高校的投档、录取,只有当这一批次有院校招生计划未满额,提出降分录取时,低于控制线、且填报了志愿的考生,才能获得投档机会;对于高校来讲,只能从达到本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录取考生(政策降分、降分征集志愿除外。)

  如果给各批次一个通俗的解释,那就是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依照各批次的招生计划总数和考生高考成绩(高考分数加照顾分数的总和)分数分布统计,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的。之所以扩大一定的比例,是因为在填报志愿中,很难实现报考学生和招收学校的完美匹配,有的院校可能因地处偏远而没有学生报考,有的学生报考了某几所院校,却由于没有达到录取要求而未被录取,晚了确保高校能够完成招生计划,因此,确定批次控制线时通常都会扩大5-20%的比例,按照105%或者120%划线,大多省份第一批次的控制线是120%。

  划定各批次录取控制线,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1、各类(普通类文科、普通类理科、体育类、艺术类)院校个批次招生计划总数;2、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考试情况;3、对以上符合条件的考生,按投档分排序,对应各批次招生计划数并适当扩大比例,划定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

  一本控制线确定过程如下所示:

  当年高考第一名

  第二名

  ......

  第N名(N=当年第一批本科招生计划数*适当放大比例(比如120%))第N名分数即为一本控制线。

  二本、三本控制线确定过程与专科控制线过程同样,以此类推。

  由上可见,控制分数线的确定,与当年考生数、考生考试情况、计划录取数有直接关系,是不可能事先划分出来的。

  5、批次控制线与录取

  1) 考分达到控制线,不一定被录取

  因为批次控制线是按一定比例(110%或120%)划定的,因此从理论上说,将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达到批次控制线而不能被这一批次的院校录取,除非扩大招生计划数,因此,考生一定要合理填报志愿,否则达到一本线却落榜在二本录取。

  2) 对于部分高校,考生的分数低于该高校录取所在批次的控制线,还有可能被录取。大致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考生填报了某高校,但该高校线上生源不足,经教育考试院同意,允许降分录取,考分低于控制线,但填报了该高校的学生,可获得投档机会。这类高校主要是农林、矿业等特殊学校。

  第二种情况:

  高校在第一轮投档、征求平行志愿之后,还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实行降分征求平行志愿,低于控制线、符合降分征求平行志愿的考生,可报考降分征求平行志愿院校。具体降分的政策,以各省最新公布的政策为准。

  1、高校投档线

  又称院校调档分数线,一半是按照招生计划数的1:1.2以内的比例投档确定。同一批录取的院校中,他们的投档分数线是不一致的,高低由各校的生源情况决定,生源好的高校投档分数线可能高出控制分数线很多,生源不好的则低一些,但原则上他不能低于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2、高考位次

  考生高考位次是按照所在科类(文史类、理工类)的文化课分数由高到低排列的,总分相同时,按照单科分数(具体参考各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规则)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总分与单科分数全部相同的,属于并列位次。

  3、志愿梯度

  所谓梯度志愿就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从高到低拉开所填院校志愿的层次,以增加志愿投档成功概率。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在确定好A志愿之后,应当合理搭配B、C志愿,拉开档次,留有余地。平行志愿对于院校来讲是平行的,但对考生本人来说是有严格顺序的,投档检索时要按考生填报志愿的先后顺序投档。

  4、征求志愿

  征求志愿是指对于某录取批次第一轮录取结束后,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由省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公布院校招生缺额计划,考生再根据缺额计划在当地招生办填报“征求志愿”,这样使得在该批次正常录取时落选的考生可以获得在本批次被录取二次机会。

  5、退档

  所谓退档,就是当一名考生向某院校投档,但院校由于招生专业,人数计划已满,或者因为考生分数偏低,该考生就会被退档,院校调阅考生档案数量一般控制在120%以内,由学校具体确定调档比例,考生是否录取及所录专业由学校决定,被退档的考生可以参加接下来的征集志愿和后续批次的录取。另外一种就是考生申请退档,考生放弃本年度的所有录取。

  不少省份的提前批院校(专业)录取仍按等第志愿方式进行,按志愿优先的原则,先录取第一志愿,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再录取第二志愿。这里给考生介绍提前批采用等第志愿方式的情况,如果提前批也采用平行志愿,则按平行志愿规则填报志愿。

  1、投档控制线

  提前批没有单独的批次控制线,本科院校的投档控制线分别为学校所在本科批次的最低录取控制线。对于专科提前批录取控制线,教育考试院将事先划分一条投档控制线,以便公安、军事院校专科进行录取。

  对于艺术、体育院校(专业),录取时,将专业考试合格、文化考试成绩上线的考生向考生填报的志愿院校一次性全部投档,由招生院校按事先规定的招生章程,将专业考试成绩与文化考试成绩合成后,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对于军事公安院校,各省教育考试院分别按照一本、二本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和公安高专面试、体能测试的资格线要求,向军事公安院校提供第一志愿报考考生名单;由高校确定体检面试的对象,并通知考生体检面试,只有政审、面试、体检均合格的考生才能投档;体检、面试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进行,由招生学校或招生学校指定的单位(市公安局政治部、警备区政治部等)通知考生具体时间和地点。填报军事公安院校,不参加体检、面试的,学校不能录取。

  2、投档比例

  实行等第志愿录取的提前批院校,此部分院校(专业)的投档比例仍保存在1:1.2,即按照招生计划数的120%投档,学校对投档学生择优录取,未被录取的学生退档,再按第二志愿投档。

  3、退档线、录取线

  在录取中,凡考生志愿人数多于招生计划数的学校,根据学校情况,按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最多不得超过招生计划的120%)确定调阅第一志愿考生电子档案的分数线。此为高校投档线。对于生源比较好的高校来说,录取线高于投档线,投档线高于控制线。对于生源不好的高校,录取线等于投档线和控制线。

  举例来说,某一本高校在某省提前批计划录取200名学生,以该校为第一志愿并达到第一批录取控制线的学生有350名,该校招生计划的120%,即240名,调阅第一志愿学生档案,分数从高到低排列,第240名学生的分数,即投档分数线。高校综合考虑240名学生的情况(包括中学情况、获得学生加分情况、志愿填报情况),确定最后200名录取名单。其中,实际录取考生最低的分数即高校录取分数线。

  针对提前批志愿填报,考生要注意:

  1) 考生不要轻易放弃提前批志愿。近年来,列入提前批录取的院校(专业)逐渐增加,包括香港地区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国防生招生以及一些院校的特殊专业,扩大了提前批志愿填报的选择。

  2) 在提前批志愿填报中,一定要保持第一志愿、第二志愿间的“梯度”,要尽可能使自己的下一个志愿在上一个志愿未能录取之后能发挥作用,不能因志愿填报常识的缺乏,造成报考失误。具体而言,根据往年提前批招生院校的录取分数,可以确定该校是否必须放在第一志愿,或者可以放在第二志愿。

  3) 了解具体院校(专业)的录取规则与录取限制。比如,提前批军事公安类院校(专业)录取,如果不去参加体检面试,即使文化课合格,也将失去录取机会。

  1、何为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是指在规定的录取批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院校志愿,院校之间是平行关系,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规则进行投档。达到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考生成绩从高到低分的顺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检索。无论哪一志愿录取,对录取院校均为第一志愿。

  2、平行志愿的投档过程

  1) 分数优先,遵循志愿

  “考生之间,分数优先;考生自身,志愿优先”。投档时,分科类(文史类、理工类)将所有考生按照投档分数从高到低排列,投档分数相同时比较单科分数,按照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和每个考生志愿的先后顺序依次检索志愿,被检索的志愿中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院校投档。

  举例,某省设有A、B、C、D四个平行院校志愿,投档时首先将考生档案投到考生填报的A志愿院校,如果A院校已投满,则该考生档案投到B志愿院校,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志愿。若B院校尚未投档满额,则该学生成功投档B院校,就不再向后续院校投档。

  2) 一次投档

  平行志愿实行一次投档,集中录取。有些考生把平行志愿理解成为依次投档、依次录取,即先投A志愿院校,A志愿院校马上录取,如果没录取,再投B志愿院校,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平行志愿实行一次集中投档,在这一轮投档结束后,再集中进行录取。在投档结束后,因报考人数不足或报考满额但因院校退档而造成的计划缺额,采取征集志愿的办法补充缺额。对未被该批次院校录取的考生,还可以参加征求平行志愿的填报,拥有更多的录取机会。

  平行志愿的投档过程如下:(此处附图)

  图1:志愿卡(以重庆市为例)图2:投档过程图多个考生比较的情况图3:投档过程图单个考生的情况从上图可以看出,每个考生最多只有一次投档成功,即一所学校投档成功,投档即结束。不会发生退档之后再向下一所学校投档的情况。

  很显然,能否投档成功,取决于所填志愿院校在轮到该名考生投档时,是否已经满额。如果满额,则无法投进档案。当所填平行志愿在轮到自己投档时均满额,则本轮投档失败。而所填志愿高校投档完成情况,则取决于比自己分数高的考生所填报志愿情况。

  对于第二批院校和第三批院校,平行志愿投档过程相同。

  3、平行志愿的录取过程

  各院校在进行录取时,首先根据计划录取数,按照一定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05%),接受投档。然后根据投档考生的分数高低、专业志愿填报情况、学校承诺的加分优惠政策,进行录取。

  1) 所有被投到该校的考生,对于该校来说,志愿是平等的,因为根据政策规定,学校无法获知考生是A志愿、B志愿、还是C志愿、D志愿。以一个十分极端的情况来举例,比如复旦大学在江苏省只招10名学生,一名江苏理科状元把A、B志愿全空着(江苏省只设A、B、C三个志愿),C志愿填报复旦大学,他照样能够顺利投档到复旦大学,并被复旦大学录取。

  2) 高校按招生计划的105%获得学生投档,最后一名投档学生的分数,即为该校的投档线。如果完成最好一个名额投档时,该名学生的分数超过了一本控制线,则表明报考该校的考生人数充足,投档线高于批次控制线;如果按投档规则将控制线上的考生投完之后,学校的招生计划数尚未满,表明该校生源不足。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属于农林类等高校,有的省份可直接允许高校降分,获取填报有自己学校志愿的考生的档案;还有的高校则通过征求平行志愿或者降分征求平行志愿来完成招生计划。

  3) 高校对于所有投档学生,根据专业填报情况进行录取。由于只有105%的投档比例,相对于以前120%投档来说,高校自主选择考生的空间有限。在完成录取计划之后,高校把没有录取的考生档案退回。根据各地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的情况,各高校基本实行“专业志愿服从调剂,进档即取”的原则,最大限度避免了投档而被退档的情况。

  4) 结束第一轮投档录取之后,没有完成录取计划的院校(专业)将进行征求平行志愿填报。各省教育考试院将公布缺额计划院校信息,考生应珍惜征求平行志愿的机会。

  平行志愿投档与录取全过程(此处再来个图)

  4、平行志愿的风险

  平行志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但依然存在落榜的风险,需要引起考生和家长的重视。

  1) 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造成退档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类:

  A、无法满足考生专业志愿而被退档——部分考生填报了生源较好的热门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这样即使总分达到了招生院校的投档线并被出档,也可能会因为无法达到其所填报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而被退档。

  B、考生的身体条件不符合所填报专业的要求,招生院校按《招生章程》不能录取而退档。

  C、考生单科成绩过低被推当——考生高考总分达到了招生院校按比例投档的最低分数,但某一门单科成绩较低,没有达到招生院校对考生所填报专业相关科目的成绩要求,学校不能录取而退档。

  2) 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一种情况是,院校定位太高,考生所报平行志愿学校,投档线均高于自身投档分数,导致自己无法被投档。这和考生采取不恰当的定位方法有关,有的考生采取简单分数方法定位志愿,即用自己的高考分数,去找去年在这一分数录取的院校,这很容易导致定位偏差。当然,这其中也有其他考生走向不确定的因素,高考是考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其他考生的走向,将影响一所学校的投档分数线高低,因此,注重分析其他考生可能的选择,以使自己能在学校录取中占据一定优势,也是考生所必须注意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考生A志愿定位太低,失去了冲更好院校的机会。我们将采用名词定位和名词修正的方法,帮助考生更加合理、准确地定位志愿,增加志愿的有效性。

  3) 院校志愿间无“梯度”的风险

  考生所填志愿的3所或者5所平行院校志愿应保持适当的“梯度”,以3个平行志愿为例,一般来说,A院校志愿应高于B院校志愿,B院校志愿应高于C院校志愿,从A到C呈下降的梯度,C院校为保底志愿。所谓A志愿冲一冲,B志愿稳一稳,C志愿保一保(四个平行志愿则为冲争稳守,五个平行志愿为冲争稳守保垫),这就要求考生合理组合志愿,以提高每个志愿的有效性。如果考生ABC志愿间缺乏应有的梯度,就有可能ABC志愿都投档不成功,假如A院校不能被投出,可能BC都不能被投出;或者,考生的志愿组合从A到C呈上升的态势,A投不进去,BC也投档失败。

  院校志愿的梯度,要结合高考分数和志愿个数决定,通常来说,如果是四个平行志愿,高考总分750分,AB院校志愿梯度以相差9-10分为宜,如果A志愿院校去年的录取分数为600分,则应选择去年录取分在589左右、590分左右的院校作为B志愿。如果五个平行志愿,高考总分为750分,AB院校志愿的梯度以相差8-9分为宜。院校之间的梯度不能过小,过小导致没有梯度,造成志愿的浪费;也不能过大,梯度过大,会浪费考生的分数,除非在这个分数区间,没有适合考生报考的院校。

  5、平行志愿的误区

  在平行志愿填报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区。

  1) 平行志愿已经没有了风险,这在前面已经有叙述;

  2) 盲目“冲”自己实力所不能及的学校志愿;

  3) 不注意拉开学校之间的梯度。

  4) 没有职业发展方向:这与我们整体基础教育不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有关,有不少学生在高考选择志愿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想成为怎样一个人。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高中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寻找工作时,也对职业发展一片茫然。由于对职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因此,在高考志愿选择时,就盲目从众,别人考什么学校、考什么专业、别人认为什么学校好、什么专业好,就跟着报考。其实,只有适合自己的实力,适合自己的潜力、适合自己的兴趣的学校和专业,才是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浙江、上海成为首批试点。高考改革一方面改了考、同时也改了录。“3+3”的新模式下,如何选科成为考生的重要难题;取消批次,虽然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但也大大增加了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和家长们必须事先做好职业规划,从选科做起。

  5) 没有专业兴趣爱好:这与职业发展教育缺乏相对应。分析自我,是准确定位的前提。现在的学生,很难清晰说出自身的兴趣爱好,由此也导致职业发展方向很难确定,也导致专业志愿选择左右为难。不少学生从开始上学起,就被老师和父母要求把所有精力放到应对高考考试的核心科目上,因此,兴趣与爱好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要么完全同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甚至由父母“包办”了事,要么追逐当前的“热门”。

  总之,填好平行志愿,考生必须注意三方面:准确定位A志愿,保持院校间合理的梯度,专业志愿服从调剂。

  6、平行志愿A志愿定位方法及分析

  1) 简单分数法

  根据考生高考志愿,直接参考往年院校的投档分数,确定报考学校。

  分析:用投档分数直接对比来确定报考院校,风险非常大,由于不同年份的试题难易程度不一,不同年份的考分并不具有可比性。

  2) 两线差分法

  用往年院校的投档线和往年该批次控制线的差值,推测今年该院校的投档线,具体为:该校今年投档分=今年批次控制线+(去年投档分-去年批次控制线)。

  3) 名次定位+名次修正法

  根据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每年志愿填报中,一名考生在全省所有考生中的成绩排位是十分重要的填报志愿依据。实行平行志愿之后,院校每年的录取分数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但是院校所招学生在历年的名次波动相对变化较小。因此,填报志愿时,适合采用名次进行定位。

  名次修正法是根据每年高考录取人数的变化,对具体名次进行修正。把今年考生的名次按照招生计划变动修正为去年对应的名次,再用这一名次去定位适合考生填报的志愿。如一名考生今年的排名为1000名,他可直接用1000名去查找去年录取名次在1000名左右的学校,定位自己的A志愿,而更精准的定位方法则是对名次进行修正,如修正系数为0.9,经修正后的名次为900,他可用900名去定位自己的A志愿,这就让分数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具体的修正系数为:去年招生计划数/今年招生计划数

  名次换算公式为:今年投档分名次所对应的去年名次=今年的投档分名次*去年招生计划数/今年招生计划数

  分析:“名次定位+名次修正法”为目前高考志愿填报科学精准的方法,此方法充分考虑到每年各省高考的报名人数、招生计划不同,对名次进行了修正,从而更为精准定位目标院校,提高投档概率。

  关于志愿填报准备工作,可以参考这篇:

  高考志愿填写应该怎样才靠谱?如果你出不起动则几万上十万的志愿填报指导费,并且除了成绩在手其他一无所有,同时还想帮助这类人,恰好看到本文的话,就果断点赞收藏并分享,把这篇回答顶上去吧!好好对照思考未来,认真填报!(全文13000+字)

  作为一个当年在择校择专业上曾经掉过坑,然后耿耿于怀,因此专门进行这方面研究多年,而后做过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业务和生涯规划业务的人,相信还是能够给到后来者一些实质性的参考的!

  文章有点长,建议点关注喜欢收藏,方便回来再看。码字不易,坚持用爱放电更难,应该尽可能发挥这篇分享的作用,你也可以动动手指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哦!

  填报志愿的时候到底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个人/家庭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分数情况,会不同程度决定选择的逻辑,并最终影响效果。所以不能笼统的给一个标准答案,但确实有一套思考方式,一种操作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下我将从四大填报原则方面给后来的有缘人一点建议:

  全国近3000所高校,700多个专业,没有准备的学生和家长眼花缭乱,看报考指南都不一定能看得下去看得懂,怎么办?

  其实,高考志愿填报可以去粗取精进行简化,也就是抓住主干,抽象出主要的填报原则,相当于底线,也相当于战略,如此则方向清晰了,后续自然豁然开朗。根据指导经验,花生哥总结了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从理想的角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才是最合理的最理性的 高考志愿。目前,很多指导老师把高考志愿填报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三种策略:冲高、适应、保低。也有老师是建议在平行志愿的五所院校中,采用“冲争稳守保垫”的策略进行填报。

  但归根结底,我们要想想,志愿填报的初衷是什么?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是要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判断失误,让孩子没办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没办法规避自身的短板。理清楚了重点,那么填报的原则只有一个“最高”的原则:

  那就是“适合最佳”原则!

  在这个原则基础之上,分数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可以“最充分利用”,也可能稍许“浪费点分数”,但对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说,那可能才是最理性最合理的决策。以往在人才竞争没那么激烈,基本上以学校档次决定前途的年代,那种单一维度和标准的报考策略,即:只求充分利用分数尽量够上最高排名的学校的策略,已经过时了,只不过很多家长还是没有能够及时转变观念,以至于因为填报志愿不够重视和审慎,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对孩子未来的损害,着实令人惋惜。

  何谓之“最佳适合”?

  那就是客观上,要看孩子自身的特长天赋以及包括家族条件在内能够支持孩子的资源禀赋,同时要看专业本身的特质、学习内容、入门要求以及未来的就业领域、方向和整体趋势。

  主观上看孩子的理想、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该专业或者对该方向产生兴趣的动机,并且愿意为此努力投入的行动力等等。

  如果策略最佳之后,主客观完全相统一,那么达到结果最佳的概率将会大大提升。

  主客观不完全统一,那可能是“适合”为主,这是一种有侧重点的“平衡最佳”结果,仍然不失为一种非常合理明智的决策。

  若结果是主客观完全矛盾,那需要重新去进行主客观方面的梳理,比如孩子的自我认知不足,则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求助专业人士,帮助孩子慢慢理清楚自己的真正所想,通俗来讲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做到有“自知之明”;若是有想法但是客观条件完全不匹配,那就去看如果这种客观条件是可以通过努力或者其他方面的资源输出来弥补而后不会成为短板的,那么就可以往那方向去满足需求,反之则可能需要重新调整方向......

  以此类推,这就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策略!这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志愿填报最高原则!

  以下第2-4原则,均是衍生出来的指导原则。

  简言之,就是优先选择好院校,然后再考虑专业和其他问题。

  1、具体操作是:

  第一顺位:能上双一流,不上一般院校

  第二顺位:985、211大学

  第三顺位:省属本科

  第四顺位:其他院校!

  2、目的:为今后发展找个高起点,好“出身”!

  3、原因:看用人单位的需求就基本明了了:

  从包括公务员考试在内的招考或者招聘信息中,尤其是后者,我们不难观察到,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等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的评价,实际上有看出身的几个硬标准,最高的是985,其次是211;其次是省属本科、高职高专等等。在招聘时,经常会对毕业学校有一个要求,即便不公开说,也会悄悄地立下这个规矩,这是潜规则,哪怕形成了鄙视链,你也没办法避免!

  那为什么企业要这么做?

  简言之:降低决策层面的识别成本!

  再怎么说重本相对于一般的普通本科甚至专科学生,学校的层次还是能够大致看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的,至少大部分情况下是有道理的!

  什么是识别成本?

  打个比方,一个企业hr要去招聘一个员工,如果他没有设置大学层次的标准,他会收到很多的简历,他一个一个看要花很长时间;但如果他设置了门槛,那么他收到的简历会少很多,他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搞定。

  问题还不只是在这,再加上一条就是,当有一天这个hr发现,长期的经验证明:即便采用第一种方式,他最终经过客观评价,筛选出来进入面试环节的候选人,大概率或者很高的比重是来源于985、211层次的大学,而只有极小概率是来源于其他学校的样本的时候,那么他这时候会怎么做?

  他会觉得我以后就专注于从985、211院校候选人中筛人就好啦,另一个样本性价比太低了!于是他下次就基本不看另一个样本了,直接在招聘条件中明说或者直接设置删选工具!

  这就是用人单位基于“识别成本”而做的动作!

  (那么双非的一般大学的学生如何破局?感兴趣的考生或者看到此文的有缘人,可以通过适当方式让我了解到你们的需求,我可以专门开文或者课帮助你们梳理!)

  言归正传,事实上用人单位确实这么干了! 随着大学的扩展,分层越来越明显,加上本科院校基本属于“宽进宽出”“严进宽出”类型的,甚至有学校以保障“毕业”为标准(怕学生和家长想不开来闹啊!),也就是大学在出口把关不严,看出身的只能越来越多,而不会减少。

  看数据:

  而再看招生人数:全国每年招收800多万大学生(含本专科生)

  也就是说每年招800多万,毕业也大致每年800多万,淘汰率很低,没有办法,只能看入口了,这就是大家看院校出身的根本原因。

  大学本科是你第一出身,一辈子也无法改变。许多著名企业招聘技术人才看第一学历毕业大学,甚至公务员考试和之后的晋升,都要明文规定填写清楚第一学历毕业学校,重要参考条件。因此要更加重视大学选优原则。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可以在现有机制上面,去做一些战术上的调整,能够让自己的填报结果: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分数,另一方面同时实现了院校的层次“升级”呢?

  提示两点:

  1、有些院校在不同省份,批次(一本还是二本)招生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充分利用?!

  什么意思?

  就是所谓“一本二本”只是各省招生办为录取而决定的一个分类标准,方便分批次投档的!一本二本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层次区别,更不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学校层次!

  (你没有想到吧?这个应该是常识的,但几乎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的!国家统一的只有985,211和双一流,这看出含金量了么?)

  那你咋办?

  如果有985学校部分专业在二本招生,你只要符合条件,你就去报!你看中的是最后那块牌子呀!

  2、因为地域/区域的原因,有些985院校,要求分数很“实惠”

  西北兰州大学了解一下,东北长春的吉林大学了解一下,陕西西安西北工业大学了解一下,我不能提示得更清楚了吧!另外如果在同一个区域的同一个层次的院校,可以看历史传承长短来做选择标准之一,毕竟文化积淀对学校竞争力是有影响的,另外还有校友资源......

  以上就是院校优先原则的解读哈,基本手把手教性质了!另外附图不是宣传谁,学校也没给我宣传费用啊哈哈哈,纯粹只是讲到了分享一下提示一下!

  当然只要符合条件,其实我很欢迎你来跟我做北大校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想是最高尚的坚持!

  在选择学校之后通常就需要考虑专业了。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在选择学校之前先考虑专业。

  一般适用专业爱好优先的有两种情况:

  1、选择了学校,但是还不能确定选择什么专业(这时候往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去想,这种情况不在本文重点)

  2、考分一般,只能上专科或者很一般的本科,需要面临如何选择专业的问题

  以下重点说明第二类情况,往往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信息最杂乱也是最难操作最难选择的一种情况了。一来这种院校实在是最多的,二来信息是最杂乱的,三来专业信息也是最多最杂乱的,还有就是学校为了各种抢生源竞争激烈,信息的真实性也是个问题。

  怎么办?

  1、此时最高的标准和要求是:坚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除非你想复读)!

  当然你也不能把这个当成你学历教育的终点,不能太死板的硬要如何如何,你只要规划好,你还是有机会提升学历实现院校逆袭的,别忘了还有“考研”!

  2、如果你想毕业后就业优先,而不是搞学术研究,那么要结合毕业之后专业的出口方向(即就业方向)

  其中包括出口的行业情况、发展趋势、薪酬待遇以及需求上的特点和趋势(你要为之做准备的,不能自暴自弃虚度光阴,要就业反而更要紧迫做规划并有针对性提升能力)。

  这方面我们国家是有明显短板的,因为我们国家的生涯规划教育基本缺失,或者严重滞后,不过这几年国家开始开展生涯教育了,相信以后会有积极影响,但至少现在大多数人对这块还没有意识,尤其是学生。这毕竟不是从小学就考试生涯教育的发达国家,我们的职业教育缺失太严重了!

  以下分四点略谈做专业选择时应该具备的四个基础认知要点:

  (1)分数只能上三本或者专科的学生,要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重视专业的选择!这种情况,填志愿的时候一定是遵循专业爱好优先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三个“一定”:

  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

  一定要选择技能性强的,比如软件工程,计算机、电子等!

  一定要选择毕业后对应的行业就业情况现状和趋势比较明朗和见长的!(除非你一个心思考研,那你可能更需要考虑你的专业跟你考研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否有统一的可能,有最好,没有的话你就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这块有问题的同学也欢迎找我咨询!)

  (2)如果你能上的是本科学校:但现在都还搞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专业,甚至兴趣爱好都只能泛泛而谈,这类同学可以应急先选择基础通用学科本科专业。虽然这只是过渡战略,但没关系,也不需要过于焦急,这只是你过去这些年因为缺乏生涯教育和自身观察社会层面的自省能力偏弱,也或者是阅历所限综合作用,你需要付出的历史成本。重要的是以后!这时候你可以:第一步,把本科阶段你所选择的基础通用学科专业学好,然后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了解你自己,观察社会,充分请教专业人士,包括师长和同学,继而开始把两者相互结合,争取在本科阶段确定好下一步的规划!如果选择考研,你就会获得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那么要选择怎样的通用学科为好呢?

  花生哥的建议有二:

  偏理科背景的同学,建议你选择

  最实用过渡性基础学科top1:数学!

  作为一门基础通用学科,数学乃学科之母,是很多学科的基础中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也是很多考研专业里面的基础学科。比如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财政学等等!即便你经过自我诊断,最终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数学,也是进可攻退可守,何乐而不为呢?更别说未来如果走科研方向,数学背景的人有多强悍了,去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专业背景你就知道了!

  再有如果你毕业之后决定不考研了,想考公务员,数学能力强的也是有优势的。

  偏文科背景的同学,建议你选择

  最实用过渡性基础学科top2:英语!

  为啥?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型学科,几乎任何大学研究生所学的专业,都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不只是考研的时候需要,连在读期间的学习日常,都需要英语能力,上课的时候,或者发表论文的时候,都可能需要英语。

  不说别的,就说考研吧(我比较擅长这块,哈哈哈!)数据不会骗人,这么些年观察,你会发现相当的一部分考生专业课表现都还不错,但就是因为英语不及格而落选研究生,未被录取!包括12月国家经济类和管理类联考,英语也是有单科笔试线的,因为单科不过线落选的考生不乏其人!实在太可惜了!

  另一个事实是:基于我们国家并没有英语的实际语用环境,所以要想用好英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拿下的,必须先学习,而且是经过系统化的学习。英语语言能力,学习的过程也是一门死功夫,没有捷径。可却也是一种必须,未来无论出国还是考研,英语都是必须过关的,否则英语不好产生的负面作用就会凸显,就像一个放大镜一样,成为你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所以若你对选专业一头雾水,实在也不清楚未来方向,又基于文科的背景和自身语言能力可能有一定优势,与其胡思乱想,不如尝试静下心来,花四年把英语拿下。同时在此期间去观察去充实自己某些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能力,最终通过确定考研专业得以转型,或者明确就业方向之后,在英语之外有意识积累自己对应某个方面的核心能力,为就业做准备。

  (3)特别强调:大学本科不是你专业选择的终结,本科结束还有研究生专业的选择。考研是目前国内教育体系当中,唯一的一种比较具备普遍性的在学历和职业方向上可以实现逆袭的正规路径!

  不管是想实现院校上的简历重刷,还是专业路线上的方向重新明确和纠偏,考研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实中,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可能没有太多的就业压力,加上某些专业的特性使然,往往是本科毕业,继续读完研究生再说。而另外的群体,可能选择上的分化会比较明显,要么一鼓作气继续读研,要么就会选择先工作,再考虑合适时机继续读研。

  举个例子:北京大学法学院,每年还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读研究生,这就是传说中的法律硕士。也就是说,通过研究生再换专业,是可行的!

  而且很多学校与老师更喜欢复合型人才,即跨专业的,就像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跨专业修读法律更是常见的普遍现象。因此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没办法做出最终决定,也可以尝试着去思考,在专业与学校选择发生矛盾时,可否先选择院校优先,然后才通过考研来去调整专业,看看这样的路径实现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定非要死磕一个模糊的答案而把这个答案当成了一点退路都没有的唯一正确答案。

  (4)另外提醒:大学本科的专业也并不一定决定了你未来的职业。大学就是积累人生知识和扩展视野的重要阶段。数据显示:能够最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就业的人数是极少数。通俗来讲,并不是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做到学习的专业跟自身的职业百分百匹配的,毕竟社会一直在不断变化!不要说学什么和干什么匹配的问题了,哪怕从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其成就之间,也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什么不决定你的一生与职业,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和成就,反而是你在某个行业的优秀表现更多的决定了你这一个人的成就。

  所谓区域优先,指的是考生在志愿填报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地域资源之间的匹配程度来进行决策。具体而言就是自己未来读研、就业的区域如果能够跟学校匹配上,那么将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毕竟每个学校、每个专业辐射的范围和影响力是有差异的,在不同区域的影响力也不尽相同。对于一般人,决策的顺位应该如何呢?

  1、北上广深优先(教育资源或者其他资源)

  2、各大区有中心辐射能力的城市。

  这里是从资源分布和机会多寡的角度来排序的。基本上在哪里上的大学,四年的时间沉淀下来,你的生活圈子、朋友圈子已经打上了学校所在城市的烙印,并且该城市所能给予你的可能的资源,也是你最可能最方便能够在当地获取的。一言以蔽之:在哪里上大学非常重要!

  提醒关注:除了北上广深。可以考虑一下中部的武汉,西南的成都重庆、西北西安、东北大连、东南厦门。当然还有处于南方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可以考虑一下。

  具体自己去查了。这些城市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发展不错;二是重视教育发展,形成一定的教育集群效果!两方面都代表着人才的培养和吸引能力都比较强,这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而如果你把个人的发展和城市发展脉搏能够同步,是能够获得很多机会和更大成就的可能的。

  当然如果有些考生身体实在适应不了某种环境,那也要慎重考虑区域问题。

  特别注意:

  以上内容花生哥并没有提及太多关于分数的问题

  但并不代表要完全忽略它,只是我们一方面确实要紧跟时代变化,不要唯分数论,只看分数不看前途未来。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转变描述,就是我们看的不只是分数,我们应该同时需要关注一些其他的基本数据,比如说考生在本地的排位情况,比如大学某专业在当地的招生计划人数的情况及其变化,比如前三年本地分数排位录取的那些大学专业的情况,又比如当年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情况及其变化等数据。以上,是花生哥总结的高考志愿填报四大主要原则:

  最佳适合原则院校优先原则专业爱好优先原则城市/区域优先原则在这四大基础原则之上,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学校的特色进行分别分析和匹配,这就是志愿填报的基础逻辑和方法。

  想要了解更多填报技巧和注意事项,或者想要根据自身情况得到专业分析与指导,欢迎找我咨询与交流。

  (最近是高峰期,我会优先回复带着问题咨询的哦,敬请谅解)

  至于具体专业:

  我的建议还是结合自己的特长天赋爱好,以及客观层面的社会发展趋势等要素,具体参考我的第一条原则(最佳适合原则)!

  如果要再具体一点:

  理工科类:关注一下跟大数据,跟云计算,跟5G或者6G,跟企业数字化转型,跟AI,跟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只能说到这了!

  文科类:互联网、新媒体等应用型专业,还有其他一些通用型的专业(法学等)可以关注一下,文科专业没有严格的所谓符合时代趋势的严格标准,毕竟更多的是看通用能力和综合实力!

  若还有什么个性化问题,欢迎点花生哥一对一的咨询卡片进行一对一咨询,有问必答,学考季,花生哥与你们在一起!

  对了,关于志愿填报的一套整体操作方案:

  基于花生哥一个一个字码出来的上万字长回答,我也一并送给有缘分的读者,有用的话三连+转发分享给需要的人啊!!!!!!!

  上面讲的主要是填报原则的问题和取舍,下面讲的主要是观念和操作,别走开别错过了,太长的话立马先点赞收藏+喜欢,然后找时间回来再读!

  续上面:

  十二年寒窗,只有那么点时间选择很有可能影响自己人生方向的大学专业,有困惑很正常的!

  但是你会发现,关于专业选择,如果你只有很短的时间了解,那么你看到的是:

  典型的比如:

  顾名思义,字面理解,那就是法学是天坑专业呀,尽可能的要壁坑,谁劝你学法那真是天理难容。理由就是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排名倒数前三甚至有垫底,学习难度大任务重,法考难过等等......

  但又有人说:法学专业是公考里面招考人数最多的专业,就业面其实很广。

  那么,对于这些观点,你该听谁的,在极短的时间里面马上做出选择,你该何去何从?

  套用一句莎士比亚名言的句式:

  To A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还是非常浅显的字面意思,赤裸裸地表示,医学专业是天坑,不要选。理由是比如读的周期长,需要熬夜,医患关系紧张,危险等等,例子就比如非典新冠等等重大社会医疗事件以及各种医疗方面的医患纠纷和矛盾......

  但又有人说:其实学医出来,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如果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也很容易出成果......

  然后,你又该听谁的?

  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不断进行观点输出并快速传播的时代,你要吸收借鉴的真的只能是信息么?

  更何况,信息中其实暗含观点,是用来包装其观点的,既然是观点,主观性一般都挺浓厚的了。

  退一万步讲,在这种信息轰炸过程中,连信息的真实性,有些人都不具备鉴别的能力,也或者不具备辨别的时间条件就得匆忙下决定。

  类似的观点式顺口溜我在此就不一一列出分析啦,毕竟传播挺广的,比如: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农林牧渔,无底黑洞!来学天文,不如刨坟!机电土木,劝退代名词!

  相关利益方主要包括代表学生及其家长、志愿填报机构或者指导师、其他建议者等。

  1、或协同或对立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具体诉求一致性

  在志愿填报志愿选择这点上,通常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毕竟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这点上方向一致。

  可具体上,基于学生在这个阶段不同的认知,又可能分为主动一致和被动一致。主动一致指的是孩子虽然阅历有限,人生经验不足,但是对于志愿选择这点上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对于必要信息有比较充分的掌握,对自己的认识相对也比较清晰,对社会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自己也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话语权...... 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并跟父母做到有效沟通。

  那么这类学生,在志愿填报这件事情上,大多跟父母甚至家族会更容易达成某种共识。

  然后,实际上还存在大量跟这种情况不一样的情形,甚至更多这种情形,最终虽然完成了志愿选择这个动作,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被动一致”的选择。

  常见的比如有:学生自认为认知有限,随父母;学生熬不过家长们所谓社会经验,随父母;学生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不参与,随父母......

  南方某报系教育频道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据说当年志愿填报的情况是:差不多七成填报由家长代劳,而入学之后,对于专业选择满意度不足一般,其中三四成表示有机会的话想换专业!(想知道具体的可以自行百度相关信息)

  虽然不知道具体样本和调查数据的严谨性,但从这些年观察志愿填报实操层面的众多案例,大抵如此。

  那么即便是在亲子关系层面,利益诉求一致,是否意味着诉求是单一的呢?

  不!

  实际上是很多样化的!这同时也对志愿选择这方面带来了更大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

  (1)充分利用分数不吃亏

  这是最传统和淳朴的志愿填报诉求,这类家长孩子更看重自己分数能够够到的院校上限,希望自己的分数能够尽可能的利用充分,专业和区域等可以相对靠后考量。

  (2)掌握充分信息选择现有热门专业

  这类群体希望自己或者通过专业人士告诉他们哪些是热门专业以及如何触达,他们希望尽可能够到热门专业的前部甚至头部院校。

  (3)自有资源安排指定专业

  这类群体通常比较强势而有主见,他们自认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或者系统,已经有直接或者相关资源,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未来的规划目标,只需要孩子就读相关专业然后顺利毕业拿到文凭即可。

  (4)天赋/兴趣导向聚焦孩子专业

  这类群体更多把注意力聚焦到孩子比较擅长或者感兴趣的专业范围,然后再考虑现有专业排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外在的客观要素。

  (5)省时省力只要帮忙填上被录取就好

  甩手掌柜,只要被录取并且尽可能是好学校,就可以!

  (6)其他

  聚焦不同目标的其他类型,比如聚焦现在维度的热度,又比如聚焦未来孩子规划的方向等等衍生出来的各种具体诉求。

  本质上他们跟学生/家长有着共同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度和学识,结合需求方的具体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并最终帮助家长完成志愿院校和专业选择。

  但他们基于自身的地位特殊性,通常也会包含自己的诉求,并在其中力求跟需求方的需求达到某种平衡。因此,他们:

  1、尽可能避免最高风险

  通过合同约定条款等防止意外情况出现,包括家长自行操作然后出现风险却赖机构方案不力等来自需求方胡搅蛮缠型的以及来自于志愿指导师内部由于专业能力和经验不足而导致的重大失误等。

  2、尽可能降低平均风险

  只要是通过更加完善的数据库,更加专业的填报技巧和更加高效的专业培训等方面,去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基于常识和经验的志愿填报梯队设计。

  3、一定程度地考虑营销效果和收入

  毕竟一年也没几天有这种需求,故而有些机构/老师通过一些吸引人的方式去引流,进而实现转化可以说已经是常见操作见怪不怪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即便是市场考验过的头部,也不可能一下子服务那么多人,主要是基于负责任的态度能够帮助到学生和家长,即可。

  但总体而言,因为涉及到合同和收费,这些机构/老师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他们会对他们的行为负责任。

  这些相关方包括亲戚朋友、老师或者一些其他专业人士等等,他们的实际诉求也是五花八门,但大多数没有任何约束力的。比如:

  1、善意表示,友情建议

  他们只不过提供了个人视角的一些观点罢了,虽然有时候建议比较强烈,指向性也很明确,甚至会说得比较绝对的情况也是有的。

  2、专业视角引导但又不想有瓜葛

  这类常见于一些教育业内人士的亲友等身份,他们只是在家长和学生有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在自己能力范围给予必要的答疑等,但其实他们清楚自己了解的信息也有局限性,也或者本就不太想以后带来不必要的埋怨等,所以通常比较中立。

  3、道听途说,概不负责

  常见于民间各种闲聊,通常根据自己道听途说的一些“成功”案例说得很精彩,需求不明,可能只是满足谈资的需求,也或者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有见识等各方面的虚荣心。

  以上,基于志愿填报专业选择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如此,外加不同群体基于自己的立场和不同利益诉求,会不同程度释放出自己这部分的信息,外加他们本身的利益诉求不同,这方面的认知和专业度千差万别,所以这件事,真的并没有那么简单。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或者学生,你在高考出分然后划线然后马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马上做出决策的时候,你听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你真的那么容易下决心做决定么?

  就好像马上交卷,你还有一道多选题,选项不少,但会决定你一部分的命运,你又该如何?

  所以,如果你看到这里,就是有缘人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你有福了!

  接下来就是本篇核心中的核心部分了。

  本篇接下来将会提供具备普遍应用价值的专业选择方法论,每个人都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面进行实操,进行的步骤越全面,志愿填报就越科学合理。

  即便客观条件不允许执行全步骤,抓住核心几步,照样可以。

  核心思想:在信息杂乱爆炸的时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越发正确!

  现实中,很多人选择不闻不问,也或者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原因是他们没有看清楚做这件事情,本质是在做什么。其实高考志愿填报本身,从四个角度看,有如下四个本质:

  1、本质一:资源(机会)竞争

  学生高考全程,都是为了大学升学,本质上是教育资源竞争,是优势教育资源的抢夺!

  而这个过程,并不会结束于高考结束那一刻,更不是高考出分高考划线那一刻,而是会持续到高考志愿填报的整个过程中。录取只是一种结果,实际志愿表一上交确认,这阶段的资源竞争就告一段落了,而同时决定了下一阶段竞争的平台其实资源,不重视这个,要重视什么?

  2、本质二:相对优势竞争

  规划即发展战略竞争战略,细节虽难以百分百把控,但大方向其实可以。优秀的家长可以提前通过涉及,结合孩子的相对竞争优势,规划孩子的大未来,先人一步。

  3、本质三:未来导向布局

  有人开口闭口热门专业,热门导师等等似乎是百分百正确的词汇,其实这都只代表现在和过去。想想,孩子现在选择了热门专业,四年后你能确保依然如此?孩子奔着某位教授而且,四年后?

  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测和对未知风险的防范部分,很多人毫无准备,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行为,本质问题出现在导向偏了或者错了。

  4、本质四:学生主体归位

  成年人总是以自身经验自豪,但也很可能因为历史经验和刻板印象给孩子套上枷锁,忽略孩子客观禀赋和主观意愿,不管是哪一种,都可能带来未来孩子规划的局部甚至全盘落后和失败。高考志愿确定,需要进行给予学生本人,基于孩子的适当主体归位,提供协助和建议,时常尊重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第一步:端正态度

  没错,记住,每一步关键的选择,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你自己都不放在心上,你都不把孩子放在心上,谁会真正放在心上?

  所以不管是找专业人士代劳还是自己操作,首先都需要有这方面的深刻认知,而不是做甩手掌柜;能参与的环节尽量参与。

  第二步:体检(身体指标测试)

  什么?体检?没错!

  但不是考前高考组织的那种基本体检,而是有条件的话去做脑神经科学的相关检测。去找相关专业机构做专业测试,比如脑区扫描,比如借助仪器做注意力测试等等。

  原理是:相关的生理特征,往往代表着某种天赋或者习惯,会对未来学业和职业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了,不是去测IQ哈?别走到岔路上去了。

  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在此我不做具体机构推荐。

  第三步:收集历史成绩信息

  这?难么?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尽可能收集到从小学到高三各阶段的成绩,比如期末或者阶段性大考成绩。如果没有,那么高中三年成绩收集一下。分析下孩子/自己的成绩成长轨迹。

  强者恒强?还是曾有兴趣驱动带来的哪一科目或者哪一方面长足进步甚至跳跃式发展?

  总结模板:

  1、优势科目及原因:

  劣势科目及原因:

  2、标志性转折点及原因:

  复杂点的花生哥有打分的量表,能够更全面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更加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进而为未来决策提供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