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三峡系列报道⑤|生态“颜值”惊人逆袭,三峡库区怎么做到的?

  □中国水利报社采访组

  清晨的重庆市云阳县长江消落带,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绿树成荫的绿道上,有人跑步骑行,有人在打太极拳,有人找来三五好友坐下聊天……每个人都在尽情享受“城在山水间、人在公园中”的幸福生活。

  这样幸福的时光,离不开三峡后续项目的实施。近年来,三峡库区各地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三峡后续项目,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库区生态保护目标初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焕发新气象。

  

  俯瞰重庆市云阳县,长江消落带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记者 李先明 摄

  消落带成景观带

  “现在这里是万州的网红打卡地,地摊经济很发达,晚上大家就在江边吃烤鱼、吃火锅!”6月12日,在重庆市万州区北滨大道,万州区水利局局长陈绍斌指着江边的火锅店说。

  只见宽阔的滨江步道一直向远处延伸,一侧是车水马龙的城市主干道,一侧是草木葱郁的长江消落带。一条马路之隔,则是当地繁华的商业区,商家们正在为晚上的用餐高峰忙碌着。

  消落带的生态治理,是一道世界难题。在三峡后续项目资金支持下,万州区实施了滨江环湖北岸(十七码头)库岸及消落带治理工程,改造治理总长约2700米的长江库岸及消落带。

  

  重庆市万州区滨江环湖北岸(十七码头)库岸及消落带治理工程实施后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 记者 李先明 摄

  “我们采取自然修复与人为治理同步进行的手段,通过改造175米水位线以上绿化景观、种植耐淹植物绿化消落带、建设公共配套设施等,改变了原有库岸护坡驳岸工程化严重、高差大、生态性较弱的缺点,也为市民提供了滨水休闲场所。”陈绍斌介绍。

  消落带变身风景线,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我是专门从外地回到万州养老的!”见到70岁的陈光友老人时,他正在树下乘凉休息。作为土生土长的万州人,他曾参与三峡工程建设,见证了三峡工程给家乡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岁的陈光友退休后重回万州定居,感慨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 记者 李海川 摄

  “蓄水后长江江面宽阔多了,万州也变得更加适宜居住了,跟以前是两个天地。”陈光友感慨。退休后他又重回故乡定居,现在每天都要来江边跑步锻炼。

  沿江步道上郁郁葱葱的树木,为行人遮住了山城炙热的阳光。这些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树木,每棵树上却都挂着牌子。

  “‘原址:盐店巷,北滨大道143。’这是什么意思?”

  

  从淹没区进行抢救性保护搬迁上来的黄葛树上标明了原址 记者 李海川 摄

  “这是这棵黄葛树的原址和编号。这些树都是从淹没区进行抢救性保护搬迁上来的,希望能给市民提供一个寄托乡愁的地方。”

  万州区水利局三峡科工作人员傅开焮的一席话,揭开了这些树的神秘面纱。在推进三峡后续项目过程中,万州区将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宣传等有机融合,通过移植树木、重现十七码头风光等举措,既充分展示了万州的移民文化、开埠文化、码头文化等,又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脚步,唤醒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万州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记者 李先明 摄

  不让污水进长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了三峡两岸秀丽壮美的自然风光。如今,随着一系列三峡后续项目的实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古诗词中的美景在今天得以重现。

  不让污水进长江,不让垃圾出夔门——这是诗城奉节为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作出的承诺。2022年5月,在1.8亿余元三峡后续专项资金支持下,全长4.8公里的奉节长江北岸库岸生态修复工程开工。

  

  重庆市奉节县长江北岸库岸生态修复工程现场 记者 李海川 摄

  “我们对64.19万平方米土地进行生态修复,不仅有效提升了长江库岸的稳定性,而且通过绿化库岸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保护了长江水质。”工程负责人重庆奉节路桥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顶国说。修复后的4.8公里长江库岸,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了当地人运动健身、休闲旅游、摄影拍照的必选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复库岸生态的过程中,雨污分流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步推进。“我们在沿途建设了3个污水处理厂,把收集起来的污水统一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不让一滴污水进入长江。”谭顶国说。

  同样的变化也在云阳发生着。“以前这里都是庄稼地,没有地方可以散步。”在云阳环湖绿道上,73岁的李大君正在悠闲地以水为墨、以地为纸写“地书”。他的身旁,一群太极拳爱好者正面朝长江专心练习。

  

  在重庆市云阳县环湖绿道,市民李大君正在悠闲地写“地书” 记者 李爽 摄

  难以想象,在沿江库岸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前,这里曾是一条垃圾遍地、水土流失严重的江岸“伤疤”。县水利局局长周道吉介绍,在7.92亿元三峡后续补助资金支持下,云阳实施了消落区综合整治工程17个,并建成长33公里的环湖绿道,打造了月光草坪、阳光沙滩、立新公园等30多个景观节点,供市民休闲娱乐。

  “政府把江边最好的地方留给了我们老百姓,我们很满意!”李大君乐呵呵地说。“江清岸洁、景美人和”的愿景,已在云阳成为现实。

  水电站变身工业公园

  在万州区瀼渡镇,有一座隐匿于山涧密林中的水电站——瀼渡电厂。

  这座建在长江支流瀼渡河上的水电站,始建于1940年,是三峡地区现存建设年代最早的水电站,亦是中国水电事业的开拓者——张光斗先生留美归国后主持设计的第一件水电作品。

  图片坐落在山涧密林中的三峡库区水电建设“活化石”——瀼渡电厂 记者 李先明 摄

  “瀼渡电厂1944年8月建成发电,是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勘察、规划、设计、建设的早期梯级开发的水电项目之一,在抗战时期为保障后方用电需求作出了贡献。”三峡水利万州公司董事长王宏介绍。

  作为三峡库区水电建设的“活化石”,瀼渡电厂历经80余年风雨从未中断发电,文物本身和建成档案资料也保存完整,这在国内水电站中极为少见。2021年11月,在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支持下,以保护瀼渡电厂为核心的重庆三峡水电工业公园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申请到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2992万元,通过整治现有建筑物、维护核心区景观以及新建步道等,将瀼渡电厂打造成集水电科普、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主题公园。”三峡水利万州公司副总经理张晓光说。

  进入电厂深处,绿树掩映下的办公楼、发电厂房,都完好保留着当时的结构和外观,古朴的民国建筑气息扑面而来。幽深静谧的步道旁,瀼渡河波光粼粼,几位工人正在栽种绿植,不远处则是飞泻的瀑布。据悉,目前工程施工形象进度已完成约85%,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明年8月底前向公众开放。

  图片

  瀼渡电厂仙女洞厂房内,1号发电机依旧在正常运转着 记者 李海川 摄

  在仙女洞厂房,锈迹斑斑的1号发电机一如80年前那样运转着,机身上的铭牌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水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待公园建成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将从这里感受到中国水电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见证三峡库区高峡平湖两岸的秀丽景象。

  (采访组成员:李先明 张雅文 赵建平 李海川 石珊珊 李爽 姚能霞)

  来源 | 中国水利报审核 | 陈锐监制 | 樊弋滋责编 | 邓婉颖校对 | 孟京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