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除了计算机专业之外,是否都属劝退专业?舆论与事实并不相符

  题主问工科专业除了计算机专业之外,是否都属于劝退专业?目前在网络舆论中,绝大部分专业都在劝退,其实也包含了计算机专业。在“生化环材”中有工科的环境与材料类专业、有又苦又累的机械类专业、有荒郊野外作业的地矿类专业、当然还有新晋的土建类专业,在网络舆论中就只剩下了计算机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几个可以报考的专业了,而在有些网友心目中,计算机类专业也存在中年危机,似乎个个都成了劝退专业,真的如此?非也。

  

  即使顺着网络舆论走,题主的提问也是不准确的,因为电子信息类不是劝退专业,其中包含了比计算机更热的人工智能专业,电气类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还没有到劝退的地步。网络舆论大多走极端,或者说是片面性相对较强,更有很多网络舆论是以点代面,导致高考志愿填报舆论场中的专业选择变了样,可事实上高考生及家长在真正的专业选择时,受网络舆论的影响相对还是比较小的。

  某网红考研名师今年深涉高考志愿填报行业,号称要打晕报新闻学专业的高考生,新闻学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系列专业,他要打晕的不是一位考生,而是10万+的高考生,想要挟自己的网红身份打垮一个专业,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报新闻学专业的考生需要被打晕的话,那么需要打晕的专业就太多了,生化环材也要打晕、法学也要打晕、小语种也要打晕、管理学中很多的专业也需要打晕、临床医学也可以打晕、计算机也能打晕,最后能剩下无须打晕的专业估计所剩无几。

  

  在每年上千万高考生的时代,每个专业都是一个疯狂内卷的时代,30万+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10万+的临床医学生、10万+的法学生、10万+的电气专业学生、10万+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甚至大家标上“四大坑”标志多年的材料类专业也接近10万+、环境类也有5万+等等,冷门专业卷,中间专业卷,热门专业同样地卷。

  计算机专业不卷吗?很多网友看到的是年薪100万、年薪三四十万的那极少数,而没有看到月薪四五千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一位在IT行业深耕多年的网友分享,普通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入行率不足50%甚至更低,这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真实现状。从麦可思的毕业生就业薪酬报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2022届本科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虽然计算机专业多个进入前十,但平均月薪也只是在7000元左右,低于这个平均值的又有多少呢?肯定不少,而且在这个数据中,软件工程专业的平均薪酬较前一年竟然存在下降趋势。

  

  在近八百个本科专业中,没有哪一个专业是可以剔除的,更没有哪一个专业大类可以退出。任何一个专业,其头部的20%甚至30%的毕业生,肯定会进入一个相对舒适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如此,被打晕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也会如此。而中间的50%可能就处于温饱阶段,不一定舒适,但还是能勉强得过,而处于垫后的20%或30%则相对难过了,这部分毕业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都属于可以打晕的对象,无论是新闻学专业,还是计算机类专业,莫不如此。

  每一个专业或行业在当下都是高度内卷的存在,但是其前景都可以说无可限量。计算机专业如此,其他工科专业亦是如此。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其中不仅有计算机领域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点关注,也有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及水利、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政务的关注,更有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有高端新材料、重大装备技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农业机械装备等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其发挥的空间。

  

  曾有人说计算机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对也可以说错,个人一直以为计算机就是一种工具,一种生产工具,就像火药、纸张、指南针、印刷术等国人的四大发明,就像汽车、蒸汽机等工业革命的生产工具一样,它带动了社会飞速前进。对当时靠汽车生存与发展的人们来说,汽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对整个社会及长远趋势来看,汽车就是一种生产工具。蒸汽机如此、指南针如此、印刷术如此、……,计算机亦是如此。所以,我们今天才有了“计算机+”、“互联网+”这个可以应用于所有行业的生产工具。

  还是一句老话,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不适合自己的,即使再好也是孬的。有人喜欢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类专业、有人喜欢重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有人喜欢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有人喜欢四川美术学院的美术学专业、有人喜欢西南大学的师范类专业、有人喜欢重庆大学的机械类专业、有人喜欢西南交通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有人喜欢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工程专业、有人喜欢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外语类专业、……等等,道理就是如此。谁也不是热门,而是因为岗位多、需求广一些,但竞争者甚众;相对冷门的专业,其岗位少、需求少,但培养的人数少,竞争者也就少,最终都能达成各自的就业目标,实现各自的职业愿望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