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学姐金融监管局财经岗笔面备考方法经验分享

  原本是偏向券商基金类的工作,但是去实习之后发现并没有很喜欢,再加上疫情影响,后续没有足够的实习经历作为跳板和竞争力。加上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兴趣因素,也希望有个稳定又有发展的工作,最终选择了银保监作为自己的理想岗位。

  我们本科有个老师说过,一行两会对金融类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平台,有的还会有培训深造的机会。就我自身在备考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来说,银保监这个平台确实对接的都是各种金融机构的一二把手,毕业伊始就能俯瞰整个金融机构的运作,比起在金融机构从螺丝钉做起,会让人具有更加全局的视野,从而积累丰富的行业经验。

  我的成绩:行测70.4,申论67.5,专业课79.5,笔试综合成绩74.225;面试成绩87.5,笔面综合成绩80.86。

  

  银保监的录取是笔面五五开,其中笔试成绩又采用加权法,行测占25%,申论占25%,专业课占50%。(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了这里面的玄机)

  很少有人在大学里接触过行测和申论,所以刚刚开始备考的同学们可能会有一种茫然的感觉。现在离考试还有很长时间,在最初的阶段,建议先了解一下行测申论考什么。很简单,买一套行测申论的教材就好了,一般机构的教材都会有配套习题和近两三年的真题试卷。当然这个题量很少,但是没关系,建议先系统地学一遍,摸清楚自己需要着重训练什么,然后再刷题。具体的训练方法和规划我后面再谈。

  银保监是参公管理事业单位,行测申论是和国考一起考的,我考的是省局所以是用的副省级的试卷。副省级和地市级试卷的差异在于同样的考试时间内副省级会多5道题。有句话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所以平时可以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刷题用副省级的卷子。

  从七月中旬开始看教材和(有选择地)听网课学习,做到对题型心中有数之后,掐时间做一年真题卷子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水平。我当时在墙上贴了一张A4纸,把自己每一次全真模拟的成绩、每个模块的正确率和得分都记在纸上,第一次做也就是60分的水平。之后成绩虽然有浮动,但是能明显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足、可以进一步强化的地方。

  很多人喜欢做机构的模考,这个因人而异,我觉得做那个太打击我自信了,模考每道题都往刁钻角度出,做得又慢错得又多。实际上真题感觉会难易得当,所以我更喜欢刷真题。国考的真题刷完了就刷和国考类似省份的省考题。机构模考我偶尔参加,做做练手。

  我们做每件事都要有脉络,提纲挈领方可事半功倍。一言以蔽之,复习行测的“定海神针”就是做好记录,明确目标,循序渐进。我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行测70分,我认为银保监不像税务那种只考行测申论的单位,所以行测做到中上水平就可以。学过经济的都知道,边际效用递减嘛,再往上突破的每一分都需要更多的努力,我们要学会配置资源(精力和时间),追求效用最大化。所以我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

  时间安排:如果按照每天学习8个小时来算,大概准备了两个月。

  模块安排:我刷题时着重准备了言语、逻辑和资料,放弃了数量(但是有学)和常识。有的题目和解析是真的让人黑人问号,虽说题海做十道题不如研究透一道题,但是有时候不要太钻牛角尖,和小伙伴多交流可以打开思路,如果实在搞不懂就放过自己吧。

  申论说白了就是“记住要素”+“找采分点”。要素是指什么类型的题要答出哪些要素,比如影响类题目要答什么,原因类题目答什么,公文题要不要写标题,需不需要落款等等。找采分点就需要依据一些真题,找找感觉,多看几题,思考能去哪里找观点。其次就是积累一些常用的规范表达。

  (1)学(相对重要)

  我当时用了某个机构的集训营电子产品,讲解+习题的自学模式,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学的时候,要思考申论考的究竟是什么。

  (2)做题

  这一块我的经验有点非典型,因为我考申论都是临时抱佛脚突击,刷的题加起来还没有两套,倒是在上一个“学”的阶段,零零散散加起来刷的题反而多一些。刷题就是没感觉的时候找找感觉,用处不大。反正我觉得能写好高中议论文的应该也不会害怕申论题,都很看逻辑,范式也都固定摆在那里了,没什么好说的。

  题型题量:专业题单选多选+英语

  专业课单选能拿到的分一定要拿,积累知识也好,排除法也好,死记硬背公式也好,反正要保证正确率,因为多选只会错的更多。省局的专业课目标建议定在75,地市起码要70吧,目标设定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竞争力度自己调整下。参考书如果看教材太厚了,选用机构的会更好,可以联系珊珊老师咨询。

  2024国考金融监督管理局招聘笔试复习课程——讲练系统班

  英语我基础还行,做了一下真题好像正确率也还可以就没复习。我感觉难度可能就是六级的英语阅读吧,也不用死背单词,会很难坚持下来。基础差一点的可以坚持两天刷一套六级阅读,每一篇阅读积累一两个印象深刻的英语单词就行了,这样比较好记,印象也更深刻。然后可以研究下真题英语喜欢考什么,就积累一些专业英语词汇,option、forward、insurance什么的,对后面准备面试也有帮助。我对自己英语题的容错率一般是会控制在2~3个这样。

  (1)专业课复习第一阶段:一边听网课一边看教材

  网课听SD云校的。银保监的考点特别广和细,时代深耕这一块的考试这么多年,虽然没能完全覆盖到100%的知识点,但是把它当作脉络去学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机构也不能压到所有的题目。我也用过其他机构的资料,光是教材就无语得很,相比起来时代做的比较不错了。当然,完全依赖机构是不太可取的,想考高分,一定自己要有意识地去琢磨考什么,我认识的高分大佬,都自己做了很多补充,无一例外。学习和思考知识点(主动性很重要)。机构可以帮你划重点,但是没人能替代你自己去理解和思考。

  到刷题阶段就知道,银保监的考试是很难划重点的。即便是时代也只能覆盖到大概百分之七八十,这另外的百分之十几就在于自己查缺补漏(为什么是剩下的百分之十几,因为复习到百分之百基本做梦)。时间够用的情况下最好准备教材,通读一下。不是逐字去看,看看讲了什么,有什么理论,比如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等等。着重看黑体字都可以,看了总比没看好。刷题遇到不会的最好是去着重翻翻对应章节的细节,万一就考到了呢。因为我是从7月开始准备的,时间比较充足,大概两周看完一本。看了一遍微经、宏经(高鸿业版)、大部分的金融学(黄达版)、货币银行学(易纲版)、国际金融的主要部分等等。

  (2)专业课复习第二阶段:刷题

  真题很宝贵,多做几遍也没问题。我应该把近五年的真题做了有两三遍,当然要隔一段时间做,不然答案都记得。然后就是各个机构的模拟题,可以练练手。可以准备一个随摘本,记录自己总是混淆的知识点、生疏的理论等等。难理解的知识点自己再梳理一遍,用自己易于理解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行测也可以用这种随摘本,不要死板地抄题,就是记录自己总会在什么地方出错,考试前再看一遍。

  如果有幸进入面试环节,那么恭喜你笔试阶段的努力得到认可了。不要松懈,因为银保监面试和笔试成绩五五开,而银保监的面试分差往往能拉到5~10分,极端情况高分90+,低分60+。所以朋友们,笔试阶段能多拉点分就多拉点,毕竟面试的不确定因素就更多了。有人说这个分差很有操作空间,但是就我所知,跟个人表现还是有很大关系,名校的学生也有拿到60+的。

  银保监面试1道自我介绍+2道结构化+2道专业课+1道英语,采用时间包干制(20~25分钟)。因为面试难度较大,加上自己练习很容易陷入瓶颈,我强烈建议面试报班,真的很有用。尤其是开口磕巴的同学,以及专业课薄弱的同学。时代的老师会把生涩的知识点用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出来,我们当时面试班上有一个几乎完全开不了口的女生,上完培训她的进步是最大最明显的。而且线下班的同学基本一直在一起,大大缓解了备考的枯燥,在你想放弃时,有一群伙伴在身边陪你叫苦连天,然后像海绵一样继续吸收知识,甚至你会在这里交到很好的朋友。

  面试备考阶段听课和思考整理能让你把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我当时主要会做三件事:

  第一,做思维导图,把答题架构和案例数据整理起来;

  第二,有选择地做逐字稿,特别是自己不擅长、没有东西说的,写逐字稿很有用;

  第三,积累素材,专门做一个word,用好手机备忘录。

  除此之外,能恰当地表达出来更重要。这个一是需要大量练习,二是需要方法。尤其是结构化,几天不练习就会生疏。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才有感染力,擅用小短句的排比来增加论证的气势。英语题,比起单词和语法,流畅度更重要,学习和积累一些常用的规范表达,比如银保监的职责,可以套用到很多地方。

  最后是仪态,这个线下班的老师们会帮助你纠正。去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自信、阳光、大方、有眼神交流,展现出一个可靠的形象。

  推荐工具:手机自带的录音机;MindMaster;微信公众号(银保监、人行官方公众号;成于微言;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中国金融杂志;人民时评等等);b站(可以随便看一些面试现场视频)

  (1)做好规划

  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努力和运气都很重要。如果你不是精力很足,可以同时做好多件事情的人,最好不要三心二意。比如可以集中精力备考银保监,同时多试试政策行、人行这种考试类型和竞争力都有相似之处的单位。

  (2)摆好心态

  能很快找到理想工作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遇到挫折难以避免,因此,学会调整心态很重要。可以采取关闭朋友圈(远离peer pressure,但是不能关起来堕落)、写日记排解内心的焦虑(这同时也是一个整理心情和反思自己的过程)等等方式帮助自己调整心态。我也经历过那种焦虑到病急乱投医的阶段,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需风雨兼程。为什么那个上岸的人不能是自己呢?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只要你足够坚定、足够努力,全世界都会给你让步的。

  (3)找对方法

  我前面介绍了很多我自己的安排,比起照抄这个学习模式,我更希望分享的是我的规划态度。每个人喜欢和适合的节奏是不同的,但有一件事同样重要,那就是无论走了多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要始终对自己的复习情况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能在考试来临之时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