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英国?丨“科学复兴之路”英国站

  1

  

  吴国盛教授在高山书院课堂上(1/6)

  “历史,不是记录过去所有的事,大部分事情都成了尘埃,消散在时间里;只有少部分保留下来,成为历史发展的标记。”

  参观完计算时间和地理经度的起点——格林尼治天文台,同学们置身景色优美、建筑迷人的格林威治世界海事遗产遗址之上的国家海事博物馆,在这个有着时间沉淀的特别场域,吴国盛教授带来了英国站开站第一课——《英国与现代科学》。

  从中世纪后期到19世纪,科学一路蹒跚,最终落脚英国。它经历了启蒙、高潮和衰落,却也最终凝练了英国这个现代国家的辉煌成就。

  “科学的发展,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断若游丝。科学是奇迹,将这种‘无用之学’转为‘大用’,是人类文明的惊喜”。

  2

  “我们尊敬伟人,但不要过分崇拜。比如在牛顿对英国科学界的影响下,很难有突破和创新。或许这就是‘自学成才’的法拉第成功的因素之一。因为从小‘没有学过牛顿’,反而有了大胆突破的空间。”

  被称为“电磁学之父”的法拉第,在科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世界观的奠基者,也是电力工业的开启者。

  科研之外同样致力于科学传播的法拉第,于1826年创办“圣诞讲座”和“周五之夜”,除了在一战期间“圣诞讲座”停了4年,近200年无间断。我们所能想到的每个重要的科学家几乎都来参与过讲演:道尔顿、斯托克斯、霍夫曼、门捷列夫、特斯拉、汤姆森、居里夫妇、华莱士、贝特森......

  

  吴国盛教授在高山书院课堂上(2/6)

  而“科学复兴之路”英国站的第二课,在大不列颠皇家研究院,吴国盛教授开讲《法拉第与电磁学》。高山师生们聚集的地方,吴国盛教授所站的这个讲台,就是当年科学群星们讲演的现场。

  3

  往返3小时,7月4日上午,高山师生们满怀期待地抵达了肯特郡达尔文生活了40余年的故居。

  这里繁花盛开,植被茂密,葱郁之中几栋白色的小房子便是曾经滋养和照护伟人的所在。房前屋后都是达尔文喜欢的各种兰科植物、攀援植物和食虫植物。

  

  高山师生参访达尔文故居

  故居内,同学们走过了达尔文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看看他会客的厅堂,放满书籍和实验仪器的杂乱书桌,坐过的黑色椅子,以及反思生命的“沙之小路”。

  小楼外,当年用来开展各种实验的花园、菜园和温室也依旧保留着,静静地看着每一位因达尔文而改变了对人、对生灵、对大自然的认知并前来朝圣的人们。

  

  吴国盛教授在高山书院课堂上(3/6)

  “科学复兴之路”英国站第三讲——《达尔文的进化论》,吴国盛教授讲述了达尔文的生平故事,以及他在这所房子里写就的《物种起源》之精髓所在。

  4

  

  吴国盛教授在高山书院课堂上(4/6)

  作为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学实验室,从1904到2019年这115年里,卡文迪许实验室先后走出了30名诺奖得主,研究的领域从电磁到原子,从微小的DNA到广袤的天体物理,几乎无所不包。

  参观完卡文迪许实验室旧址后,在剑桥科学史博物馆内,吴国盛教授带来了本站科学大课第四讲《卡文迪许与卡文迪许实验室》。

  从实验室创立的初衷,到历任卡文迪许教授的故事,再到天才辈出的原因分析,百年卡文迪许实验室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掩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故事也因吴教授的讲解而逐渐清晰动人。

  

  高山师生在卡文迪许实验室

  5

  “一个学科成为科学学科,因为该学科出现了一个类似牛顿式的人物;一个学科成为科学,因为人们能够像牛顿那样列一个方程,列一个定律,把领域的所有现象给整合起来。所以英国贡献的牛顿,就足以成为我们来这里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本站课程的开课典礼上,吴国盛教授毫不掩饰自己对牛顿的溢美之词。而不辞辛苦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牛顿的故居,更是同学们对牛顿及其所做出的科学贡献的无限崇敬与膜拜。

  

  高山师生参访牛顿故居

  1666年鼠疫暴发期间,在这座小小的房子里,年仅24岁的牛顿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他的重大科学理论突破: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光的解析。这些理论后来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塑造着这个世界的科学观,也塑造着后世每一个人的世界观。

  参观完牛顿故居,在牛顿受洗的教堂里,吴国盛教授为同学们开启了本站学习的第五课——《牛顿的科学世界》。

  

  吴国盛教授在高山书院课堂上(5/6)

  6

  7月7日,迎着晨光出发的同学们,被伯明翰世纪广场的一座独特的金色雕像所吸引,他们分别是博尔顿、瓦特、默多克,是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也是伯明翰一直以来的骄傲。

  

  高山师生参访瓦特与博尔顿墓地、月光社

  在长眠着瓦特的圣玛丽教堂里,本次英国站最后一课《瓦特、月光社与工业革命》正式开启。

  课程中,吴国盛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主要成就以及深远影响,更是特别介绍了“工业革命的发动机,工业启蒙运动的旗帜”——月光社及其成员。

  

  吴国盛教授在高山书院课堂上(6/6)

  他们是博学多才而又野心勃勃的探险家,敢于用奇迹震惊世界,他们相信科学可以赋予人类几乎无限的力量。月光社里这一群互学互助,用智慧闪耀彼此的天才们,才是真正开启影响世界文明的工业革命的钥匙。

  “我们上课的地方都极富‘灵气’,如果你的耳朵足够灵敏,说不定还能听到几百年前科学大师们慷慨激昂、锐利深刻的演说。”

  多元社群

  

  除了丰富的课堂学习,此次课程期间,同学们之间的社群活动也是相当多元有趣:晨光熹微下漫步伦敦郡;迈过“数学桥”,微微凉风中康河赛艇;参访21级同学颜菁的实验室;打卡传说中的“诺奖摇篮”三一学院;在剑桥第三古老的彭布罗克学院体验仪式感满满的学堂晚餐——高桌晚宴......

  访学参观

  伦敦科学博物馆

  

  

  7月2日下午,在吴国盛、张宏江、张益唐等多位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伦敦科学博物馆,近距离沉浸式地徜徉在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时光隧道中。

  这是一座保存着超过30万件藏品的科学博物馆,在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史和对现代科技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的实物,从曾经学过的课本上一一真实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斯蒂芬逊火箭号火车头、普芬比利号火车头(现存最古老的蒸汽火车头)、第一台喷气引擎、克里克和沃森DNA模型的复制品、旧的蒸汽引擎、巴比奇的差分机、万年钟......

  眼见着科学一点点往前,技术一点点进步,文明一点点被塑造,惊叹声和唏嘘声在博物馆中此起彼伏。

  西敏寺

  

  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是英国君主加冕登基或安葬的地点,同时也安息着英国社会上许多伟大人物。

  7月3日上午,在听完吴国盛教授的加餐课《西敏寺中的科学家》之后,高山师生们在西敏寺中“拜访”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牛顿,瞻仰了戴维、莎士比亚、麦克斯韦、哈里森、胡克、瓦特、哈雷等一众“大神”......

  更是去看望了高山的老朋友霍金先生,众人在他的墓前合影留念,回味他赠予高山的“New Scientific Renaissance”的愿景。

  大英博物馆

  

  

  到了伦敦,是一定要去“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走走的。

  几百万件珍贵文物里,浓缩着最厚重的历史和最波澜壮阔的文明。生命有限,但博物馆却为我们提供了回到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时光机。

  而来大英博物馆,还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被隐藏的中国”。在33号中国馆,这里藏着不少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中国文物:《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大维德花瓶、青铜、玉器、织品、雕塑、墓葬俑......

  每件藏品都在默默讲述着一段历史故事,也在讲述着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铁桥博物馆、达比故居

  

  7月7日下午,在结束了英国站最后一堂课后,高山师生们来到了英格兰西部的什罗普郡,见到了被列入世界遗产、堪称艺术品的“塞文河铁桥”。英国第一长的塞文河,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辉煌,而塞文河上这座铁桥,则是一首工业革命的赞歌。

  铁桥博物馆前面的草坪上,同学们席地而坐,开始了欢乐有趣而又活力满满的课程总结。

  在“最强大脑”的挑战中回顾全站学习;在数位导师的点评与祝福声中展望科学带来的下一场“革命”。

  夜话+论坛

  

  左起依次是颜菁、黄宣德、段熠理

  7月3日晚,在大不列颠皇家研究院-法拉第博物馆,有着多年英国生活体验,对英国本土文化和市场有深刻认识的高山书院2021级黄宣德、颜菁、段熠理三位同学,毫不吝啬地为高山师生们带来了主题为《英国漫谈——英国市场的机遇和挑战》的夜话分享。

  

  左起依次是吴国盛、张宏江、鲁白、张益

  7月6日下午,经过5天学习之后,高山师生们齐聚伯明翰牛顿受洗教堂,重新来探讨开学时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是英国?为何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乃至科学技术化都发生在这里?

  英国这个社会很有意思,它既保守却又宽容。

  ——张益唐教授

  英国社会能够包容妥协,同时又能保持长期稳定,这两个原因自然造就了孕育伟大科学家的土壤。——吴国盛教授

  无论是科学的发现,还是技术的重大突破,我一般都倾向于用概率论来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希望能把成功的概率做到最大。英国宗教的包容,社会的适度保守等等,都增加了这个概率。——张宏江教授

  君主立宪制也保证了做事情有法可循。当然,科学的诞生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它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崛起有关,而国家崛起也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导致各个领域伟大人物的出现,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也会互相学习,产生“共振效应”。——鲁白教授

  为什么是英国?除了科学家导师们谈到的部分这些观点,在结课典礼上,同学们也都踊跃发言,纷纷表达和分享自己心中的感想:是“工匠精神”,是“科学方法论”,是“追求‘无用’的纯粹”,是“冒险精神”,还是“人性与技术的结合”......

  科学发展到今天,还是在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质疑和自我探索之中,没有标准式,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也许,新一轮的“科学革命”即将发生或者正在进行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才有可能在这场新的“革命”中不断升级革新,不断走出更强大而持久的文明。

  

  7天的学习,转眼便已结束。英国站这一趟短短的“科学朝圣之旅”,却经历了科学发展长长的跋涉之路。久久回荡在同学们耳边的,是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牛顿、培根、波义耳、胡克、哈维、哈雷、瓦特、卡文迪许、赫舍尔、哈里森、达尔文、麦克斯韦、法拉第、开尔文、焦耳、卢瑟福、爱丁顿、狄拉克、霍金......

  他们用如尘埃般身体,撑起了科学殿堂的辉煌,用强有力的思考,洞穿了整个宇宙时空,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而在科学重新燃起的地方,仰望闪耀群星,追思科学先贤,讨论科学带来的变革与发展,探索科学未来的方向,这,不正是属于爱科学的人独有的浪漫吗?

  高山书院英国站圆满结束。

  下一站,“科学复兴之路”将走向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法国。

  巴黎见~

  高山书院校董、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亲自设计课程并全程授课,按照历史上科学重心转移的顺序,游走全球6大科学重镇:古希腊、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探访科学故地,遍寻科学足迹,讴歌科学先贤,传播科学精神,践行“科学复兴”的使命,用科学真理探索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

  高山书院以“科学复兴”为愿景,以“没有受教,求知探索”为理念,以“公心大用,智识生活”为共识,引导企业家、创业者及各界知名人士学习科学,同时向社会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