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9.8万名飞行员的阵亡值不值?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轰炸

  原标题:9.8万名飞行员的阵亡值不值?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轰炸

  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从来不是单点与短期的竞争,而是立体、长期的全方位竞争。长期竞争拼的是“木桶理论”,看谁的短板最先暴露。

  也许下面我们谈的这场战争也许会有所启示。

  一次误炸,改变了“不列颠空战”

  不列颠空战进行到8月时,英国的飞机制造厂、机场等遭到了全面打击,英国飞机的产量和可用飞机都呈现岌岌可危的态势,德国人已然看见胜利的曙光。

  就在这关头,令人诡异的一幕产生了。

  8月24号,两架德国轰炸机夜间迷路,飞行员也不知是喝醉了酒还是怎么着。就飞到了伦敦上空,稀里糊涂地扔完炸弹就走了。

  结果伦敦的平民区遭到了轰炸,死伤倒不是很多,但问题很大!

  谁都没想到,这件事成了不列颠之战的转折点。

  丘吉尔视察轰炸后伦敦居民区

  欧洲的传统

  在欧洲国家之间打仗,其实还是有一些骑士标准或约定俗成的规矩,譬如说相互不能轰炸平民区,不要轰炸大学。

  最典型的是英国和德国约定不炸学府,如英国不炸德国的哥廷根和海德堡,德国不炸英国的牛津、剑桥。这叫所谓文明人打仗。

  可这回英国人恼怒了,你居然轰炸平民区,平民区又没有军事价值。

  “德国人太野蛮了”!这一下激起了全英国人同仇敌慨的决心。

  1940年7月德军Do.17Z轰炸机投弹

  丘吉尔的报复

  于是丘吉尔当机立断,下令报复,当时英国的轰炸机没有太多损失。一百多架英国轰炸机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前往轰炸柏林。

  当时德国军队一路所向无敌,根本没有想到英国人被打得那么惨了,还会来轰炸自己。地面的防空炮火根本没有任何应对,而且也没有预警,以致英国空军飞抵柏林上空,扔完炸弹之后。

  此时,德国的防空警报都没有拉响,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居然是煤气公司的抢修人员。

  于是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遭到了第一次轰炸。

  德国空军戈林元帅,二战初期他曾大言不惭,德国的防空是固若金汤,绝对不会有敌人的炸弹伤害到德国人民,“如果有一架敌机飞越德国领土,那我就叫迈耶”(猪的意思)。

  这一下,纳粹等于当众被打了脸。而且丘吉尔还连续在在8月28日、31日夜色间又来了两次空袭。于是希特勒愤怒了。

  9月4日,希特勒发表演讲,狂呼"要以夜袭来回答夜袭"。

  喘息之后的英国空军

  这时,不列颠空战的德国空军开始集中轰炸伦敦,不列颠战役进入第二阶段。

  已经疲惫不堪的英国空军得以休整,飞机制造厂、雷达、机场趁此期间相继恢复。英国空军又开始满血复活。

  而轰炸伦敦的德国飞机却得不到休息,还要遭到英军防空炮火的袭击,要不战死,要不就被俘虏。

  不同于英国空军在本土作战。一个波兰飞行员德洛宾斯基,一天被德国空军打下来四次,还能继续飞上去战斗。

  英国二战航母

  这样,德国飞机与飞行员的损失越来越大。到了40年9月16日,希特勒不得不宣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无限期延迟。

  不列颠空战终于以德国的失败而结束。

  然而这次空袭柏林,却给了丘吉尔以及盟军很大的启示。

  战略轰炸的发端

  丘吉尔意识到大规模的空袭,可以打击德国的战争机器,是打败法西斯的一个重要途径。

  于是就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略轰炸。

  最开始是英国单干,丘吉尔抱着坚定的信念必须把它干垮!

  英国人就瞄着德国的石油、钢铁、工业区、居民区一顿狂轰烂炸。

  最典型的就是1942年7月,正值苏德战争开战时的科隆大轰炸,德国人又不小心,英国空军出动一千多架次,夜间低空飞行,成功地到达科隆上空,简直把科隆这个城市夷平了,不过对于军事设施没有多大影响。

  这一次轰炸是前一年的轰炸投弹量的总和!

  英国喷火式战斗机

  轰炸的难度太高!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当时的战略轰炸难度之高是难以想象的。从进入欧洲大陆开始,德军雷达就先发现你了,飞机就会遭到沿海德国空军、防空炮火阻击。

  等你侥幸穿越、筋疲力尽的飞到德国时,后面还跟着德国飞机,同时又要再次被本地的德国空军与地面炮火夹击。

  而且,轰炸机跟战斗机一交手,就只有挨打的份。

  因此,要使战略轰炸达到真正效果,首先,你要有具备三个条件,大量的远程轰炸机,战斗机护航,精准轰炸。

  当时的英国就只有远程轰炸机,还要加紧大量生产才行;战斗机的航程明显不够,

  仅仅能够突破欧洲大陆,到达不了德国。

  这一阶段明显英国力不从心。

  德国空军强大

  1941年底,德国空军就广泛地装备了雷达,再加上新研制的FW190战机的投入,使得德国空军获得较大的优势。

  Fw-190战斗机被看作是德国最优秀的战斗机,装备宝马公司BMW801型D-2发动机,时速760千米/小时,超过了盟军所有战斗机,给盟军的战略轰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德国fw190a-5战斗机

  前期的战略轰炸效果就甚小,更多的是出于打击德国的民心与士气。

  德国军火工业产量1942年仍增加了50%,飞机产量继续大幅度提高。

  唯一有效的是对鲁尔工业区的轰炸,使得德国从1942年起,钢铁产量逐年下降。到了1944年只有2584万吨的产量了,但德国的钢铁却是有着巨大的库存,影响力还不够。

  这一年,英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损失飞机达到二千多架,飞行员损失达到5000多人。

  没办法,德国太强大了。

  美国人加入战略轰炸,明确打击目标

  就在难以为继时,来了一支生力军,就是美国空军。

  美国是1942年8月才参与战略轰炸的。由于罗斯福极为信奉“空军至上”的理论。企图依靠空军就把德国给炸服了。

  开始时,罗斯福也是雄心勃勃。

  在1943年1月的,丘吉尔与罗斯福在摩洛哥召开了卡萨布兰卡会议,通过了“1943年作战方针”的报告,盟军空军“要逐渐摧毁并打乱德国军事、工业和经济系统,要打击德国的斗志,从而使他们进行武装抵抗的能力削弱到一落千丈的地步”。

  这时,就明确了盟军战略轰炸的核心目标——就是打击德国的战争机器!

  美国的空中堡垒管用吗?

  被德国人称为“血雨腥风的1943年”开始了。

  英国人主要夜间空袭,美国空军就有点骑士风格,我就是要大白天的炸你。当然主要因为白天轰炸目标比较精确。每次动用数百架飞机,隔三岔五的就来轰炸。

  美军战略轰炸部队是B-17,B24等空中堡垒——四发动机的远程轰炸机,每架飞机上都装有8挺机关枪,火力防护十分强大。

  福特公司生产的空中堡垒

  如果是数十架组成机群,就将在空中交织出一个庞大的火力网。

  德国空军要打击就必须冲破这个火力网。

  这就让德国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整个德国几乎每天都天响起防空警报,上千万人动不动就要躲到地下室去。

  德国空军的反击!

  这时候,德国空军也奋起迎战。而且表现出色!

  由于美军的P47雷电战斗机性能较德国FW—190和ME-109战斗机要差,损失就明显加大。

  威尔士亲王号上的《大西洋宪章》签约仪式

  而且P47的护航,不能深入德国腹地,轰炸机只能依靠自身火力,面对德国战斗机,这样轰炸机编队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角色,这样导致盟军的战损比居高不下。

  当时盟军的平均战损率也达到了10%左右。

  1943年10月14日,美国第8航空队一共出动了292架B-17轰炸机,轰炸罗马尼亚境内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和炼油厂,美军此次行动总共被击落62架,死伤飞行员639人,战损率达到惊人的21%。

  这是在空袭中损失率最高的一次。这直接导致美军只能暂停对德国石油设施的轰炸。

  高达21%的战损率,相当于你出去5次,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当时,盟军规定飞行员必须完成25架次的飞行任务,才能够退役回家。这是根据战前预估4%的战损率来制定的。这在电影《孟菲斯美女号》可以看出来。即使是4%的战损率一般人也是回不来的了。

  《孟菲斯美女号》

  可是一年下来,盟军万万没有想到有这么高的战损率。

  这个规定,残酷得几乎是让飞行员去当“神风敢死队”。每个飞行员一登机就要写遗书。无论出发还是回来,都是一幅“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惨淡景色。

  连罗斯福都知道这种情况不可持久,这让盟军的决策层陷入了极大的迷茫之中。

  血雨腥风的1943

  这段时间,就是象棋中残酷的兑子,德国空军也损失不小。在1943年一年损失了10661架战机,全部是战斗机。

  库尔斯克会战时,德军飞机数量的60%都调到了本地防空,而且德国最先进的飞机都只能守在西线。

  B-24战略轰炸罗马尼亚普罗斯特油田

  不过由于德国空军损失的是优秀战斗机飞行员,而盟军损失的是轰炸机飞行员。轰炸机飞行员的培养比战斗机容易得多,相对而言,对德国空军就不划算。

  当然,这对盟军来说这更是艰难的时刻。光1943年美军就损失了10000多架飞机。

  这种不可持续、远不见收效的所谓战略轰炸,让盟军也几乎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战略轰炸的转折点——二战空战之王

  如何解决轰炸高战损率的问题?

  这时候,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北美航空,改变了局面。

  最初还是1940年时,英国人找到北美公司,希望大量生产寇蒂斯公司的P40战斗机时。

  有意思的是,北美公司公司总裁金德伯格是个德裔美国人,思维缜密严谨。

  他提出设计生产一种全新的战斗机。在提交的报告中,金德伯格列举了他们将会使用的一些先进技术,一下子就打动了英国人。

  但英国政府等不及了,强调新式战斗机务必在120天内完成所有的设计工作,并且能够开始生产。4个月内设计生产一款全新的飞机,平常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北美公司居然做到了。

  p51野马战斗机

  在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下,北美公司全体员工在金德伯格的率领下开始了疯狂的工作。主要的设计师们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工作。

  他们的成绩惊人,设计团队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6万个工时的设计工作,画出了2800张各种图纸。

  P-51战机最巧妙之处,是采用先进的层流翼型,高度简洁的机身设计,这使它的气动阻力大大下降,并且在尺寸和重量与同类飞机相当的情况下,载油量增加了3倍。

  而且所有油箱都是自闭式的,基本杜绝中弹后漏油爆炸的问题。

  同时,P51前后装备了8挺机枪,火力超过任何战机。

  P51层流翼设计原理对比(上)

  与此同时,北美公司迅速把生产标准化。工厂流水线也顺利完成,一架飞机所需要的零件可以从各种工厂订购,然后送到流水线上组装。

  从流水线第一个工人开始安装,到最后一个工人扭上最后一个螺丝,就是一架完整的战斗机。

  劳斯莱斯发动机加持

  新式的战机虽然获得英国测飞师的好评,但仍然有较大问题。

  盟军意识到现在最需要的是能够远程作战的战机。北美公司从P51A到P51D,其间又经过不断地改进和测试。

  最后,英国人建议采用劳斯莱斯发动机公司改装的梅林发动机之后。这个建议立刻启发了北美公司。

  “空中之王”p51野马

  英国人动用一架运输机将梅林发动机的上万份图纸都运到了美国。

  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1943年11月,北美公司量产推出了堪称完美的P51野马式D型战斗机。

  由于不像喷火式等战机将冷却器装置在机翼上,大大减少阻力,因此拥有较一般战机更大的燃油容量。

  P51野马式D型战斗机在单程飞行时,挂在2个副油箱,可以飞出4400公里的惊人距离。

  这就彻底解决盟军战略轰炸机没有远程战斗机护航的问题。

  战略轰炸终于走上正轨

  当P51野马战机从1944年1月正式服役后,一举扭转了战略轰炸被动挨打的局面。

  美国在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15575架各式P51野马式战机。这种规模上的保障使得盟军更具备了集群作战的优势。

  由于P51野马战机的出现,德国空军的主力80%调到西线,尤其是最先进的FW-190和Me-109战机等。

  但是毫无例外地都遭到了惨重的打击。

  战略轰炸机群

  德国空军每次抗击盟军的集群轰炸就要损失50名熟练的飞行员。从1944年开始德国空军的战损率平均高达45%,到了1944年3月,德国空军仅剩900架飞机用于保护本地。

  这时,盟军的战略轰炸才开始真正走上了轨道。

  一波三折的战略轰炸

  然而,德国人也不断在创新。

  1944年6月,革命性的喷气式飞机问世,德军马上就投入空战。喷气机战机的速度之快达到793千米/小时,大大超过了野马式战机。

  Me-262喷气式等战机一问世,就取得了非凡的战绩,1944年6月,仅第一个月,3架Me-262战机就击落了22架盟军战机,德国空军飞行员自豪地称它为“空中之王”。

  盟军的损失又骤然加剧。

  不过,盟军很快也找到了喷气式飞机的弱点,除了速度快之外,火力、防护力都不强,盟军可以对野马飞机进行编队战术重组,简单来说,侦察机先行,然后就是群殴。

  德国研制喷气式飞机

  喷气式飞机也由于盟军的战略轰炸,产量极低,一直到战争结束生产了不到一千架。喷气式飞机也改变不了德国空军被动挨打的局面,只能让德国空军苟延残喘。

  战略轰炸的要害在哪?

  战略轰炸必须要炸要害,否则将是平均主义,炸不到要冲。

  你飞机可以不断地生产,但是这么多优秀的技术兵阵亡,士气怎么办,国内怎么交待?什么时候达到目的?

  这时,美国参谋部就请了批的数学分析家,其中就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列昂惕夫,研究怎样轰炸哪个地方更能消灭德国的战争潜力。

  这就是著名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在列昂惕夫帮助下,盟军终于惊喜地发现,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工业部门,实际上却是整个德国战争机器的重大系统的关键所在,那就是滚珠轴承厂。

  B-24空中堡垒轰炸机,飞行员8—10人

  轴承是几乎所有重武器都需要的核心零件,大炮轮子需要轴承,坦克需要轴承、卡车需要轴承、飞机、高射炮、机关枪也需要轴承。

  而且,德国的轴承工业高度集中,一座名为施魏因富特的小城就是德国的轴承生产中心。

  所以,盟军的战略轰炸部队就开始集中轰炸施魏因福特的滚珠轴承厂。

  到了战争后期,你可以看到德军的军火设施的运输大部分需要依靠大批马匹、人力来维持。大部分重武器只能将之前的进行维修再利用,因为轴承厂的供应已经断绝。

  精准轰炸,损失又加大

  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精准轰炸,否则仍然是无效轰炸。

  同样是对盟军飞行员是个巨大的考验。

  盟军轰炸机在著名诺顿瞄准器的帮助下,可以做到1000米高空,250公里时速下,投弹偏差在50英尺。

  诺顿投弹瞄准器

  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1000米以下的低空飞行,这就面临地面高炮的密集火力,当时德国的88毫米高炮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空武器。

  在德国各重要设施都布置着探照灯和88毫米高炮,一遇盟军战机就打出交叉眩目的火力网,这对于体积庞大的轰炸机是很大的威胁。

  精准轰炸,使得盟军的损失仍然居高不下,这就到了双方比拼意志的时候。

  幸好野马战机已经控制了的制空权,它的低空扫射能力逐步压制了德国的防空火力。

  盟军轰炸机的损失才彻底地降下来,这时候已经到了1944年年底。

  这一年美军仍然损失了近4000架飞机。

  但是从1944年1月至1945年5月,对德国的石油目标总共投弹21.6322万吨。从轰炸开始后,德国的石油供应情况急剧恶化。

  44年5—8月,汽油产量下降57.7%,9—12月,下降了85%。由此德国的工业命脉基本炸垮了。

  德军部队“骡马化”

  彻底瘫痪德国的战争机器

  1945年初,盟军的轰炸终于让德国的战争机器濒临瘫痪。

  野马式战机只要看到阵地上有移动的目标,就拼命扫射,甚至连耕牛也不放过。总体战的残酷就完全呈现出来。

  随后,盟军轰炸机主要集中于铁路、公路、车站、轮船等所有运输物资的线路进行大规模轰炸。

  所以,你可以看到,到了44年底的阿登战役时,5个德国师包围了巴斯托涅的美军101空降师,居然就打不下没有重武器防御的小镇。

  阿登森林战役

  这在战争初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就是因为战前许诺1.5个基数的油料因运输困难,到达不了前线,而进攻开始时,一半的火炮无法跟进,装甲车与弹药供应不上。

  诺曼底战役一周后,德国两个装甲师只用了5天时间就从波兰到达德国本土,但由于铁路和公路遭到盟军轰炸,用了9天才走了300多公里到达战区,其他部队计划用4天赶到的路程,最终也使用了15天。以致坐失战机。

  战略投送能力的严重下降,那战局就根本不能预测了。

  一举抽掉纳粹德国最短的那块板!

  1941年起,盟军共出动轰炸机144万余架次,战斗机268万余架次,投弹270万吨。

  据联邦德国统计局1956年发表的数字。在对德战略轰炸中,美国损失飞机1.8万架,亡4.3万人;英国损失飞机2.2万架,亡5.5万人。德国损失飞机3.7万架。

  面对这种惨烈的空中牺牲,大家只看到巴顿将军等的地面部队的高歌猛进,这些在空战中阵亡的将士显然没那么的光彩夺目。

  但正是因为规模空前的战略空军的加入,真正形成了对德国战争机器的立体式打击。完全一改一战时平面式战争的模式。这也许就是二战的魅力所在。

  二战纪念公墓

  德国军队战斗力之强悍,在资源处于绝对劣势的战场上却表现得极为顽强,在东线可以达到1:5的战损率,在西线的伤亡常常低于盟军。

  但是到最后,“木桶”理论中真正的短板,核心战争机器遭受致命打击,制空权的丧失,使得纳粹德国在1945年最终崩溃。

  意外的收获

  令人意外的是,规模空前的战略轰炸衍生了意外的效果。

  1、由于野马战斗机的参战,盟军赢得了欧洲大陆的制空权,拼掉了德国主力的空军。 为诺曼底登陆打下了坚实基础,你看电影《最长的一日》,仅有两架德国战机绝望地起飞迎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2、支援了东线的苏军作战。

  由于战略轰炸的巨大威胁,德军不得不将80%的空军调到了西线,同时因为石油、轴承等物资的严重缺乏,使得东线德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阿灵顿国家公墓

  我们现在来看,9.8万名飞行员巨大伤亡的代价,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很难说值不值。

  从战争的角度而言,这样惨重的牺牲,的确使盟军获得了压倒性的战略优势,从而沉重打击了纳粹德国。

  也许用丘吉尔的话最合适:“在人类历史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出过这么大的贡献。”

  一点启示:

  很多事情,我们常听的一句话,“最好的时机,不是自己最强大的时候,而是对手最虚弱的时候”。

  所以,为什么诺曼底登陆是在1944年的6月,排除掉其他因素,就军事而言,1944年初,盟军完全掌控了欧洲大陆的制空权,德国战争资源已难以为继,这就是最好的时机。

  另一点重要的启示,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专注性的长期主义必将带来可观的回报,甚至会衍生出其他意外的收获。

  就如同阿里巴巴一直专注于做网上购物,最后却能衍生出支付宝这个庞大的金融增长点。这不就是长期主义的意外收获吗?

  前期精彩:

  二次大战中生死攸关的科技战——改变历史的二战科技史

  为何英国二战被打残?长达十年的“病人”却登顶世界霸主之秘

  美国全球战略始作俑者,“劣等生”马歇尔,从五个细节看全局能力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全书》

  《光荣与梦想》

  论文:《二战期间盟军战略轰炸研究》

  《二战中英美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