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研学!

  编 者 按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生活?6月起,云南网策划推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关键词是____”系列主题稿件,通过“视频+图文”的形式,讲述小编心中的云南生活。同时,诚邀广大网友参与描述心中“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献计如何实现更美好的云南生活。今天,我们的关键词是“研学”,小编将带你探寻文人大师笔下的云南,通过他们对云南的描摹,看一山、一水、一楼、一镇,换个视角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一代游圣徐霞客

  万里遐征踏入云南

  他登上鸡足山九重崖

  远眺玉龙雪山时

  创下佳作

  “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

  华表不惊辽海鹤,崆峒只对藐姑仙。”

  泛游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西湖时

  他赞叹道

  “悠悠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

  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

  明代文学家杨慎

  在《云南山川志》中

  描绘昆明西山滇池的壮美景致

  “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

  布衣寒士孙髯翁登上昆明大观楼时

  创作180字长联状景怀古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一气呵成,纵情文魄

  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记录》中

  这样形容大理喜洲古镇

  “喜洲镇却是一个奇迹,我想不起,

  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

  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

  ……

  从古至今

  许多文人大师

  曾在游历云南时

  留下对这片土地的赞美

  今天

  我们寻着他们的足迹

  从另一个视角

  看云南的一山、一水、一楼、一镇

  感受他们笔下的诗与远方

  云南的山

  或云雾缭绕,或峰峦起伏

  或清幽秀美,或巍峨壮观

  或层林尽染,或白雪皑皑

  ……

  山中藏着纯静质朴的魅力

  山间孕育着大地的和谐

  徜徉群山间

  一步一景,十里不同天

  西 山

  昆明周边的山

  名气最大的要数西山

  它高矗滇池之滨

  明代居“云南四大名山”之冠

  向来为风景名胜地

  明嘉靖年间

  杨慎在《云南山川志》中

  这样感叹西山的壮美景致

  “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

  西山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百鸟争鸣

  涧壑流泉,云蒸霞蔚,景色秀丽

  远眺西山群峰

  既像一尊庞大的睡佛

  又似一个仰卧的少女

  故称“卧佛山”,又称“睡美人”

  游圣徐霞客畅游西山时

  也曾留下名篇——《游太华山记》

  他从杨家村取道上山

  探湖岸溶洞、观梵宇楼阁、赏浮空漾翠

  一路走来

  攀危崖、行峰顶,遍览滇池

  过碧鸡关,南尽海口山

  “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

  遥望西山

  就像张开的手臂绕向东边伸出去

  陡峭的崖壁在空中耸立,摇摇欲坠

  在徐霞客眼中

  西山是如此的巍峨

  在《游太华山记》中

  徐霞客描述的西山是千变万化的

  他认为西山的美景与其他地方多有不同

  生长在石缝里的牡丹,外红中绿

  是难以遇见的

  “壁纹琼葩瑶茎,千容万变,皆目所未收。素习者惟牡丹,枝叶离披,布满石隙,为此地绝遘,乃结子垂垂,外绿中红,又余地所未见。”

  在他眼里

  西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溪一石

  都别有韵趣

  现如今

  游西山已成为当地人和入滇游客

  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

  大家喜欢乘坐大巴车到达龙门胜景后

  步行或乘坐索道直达山顶

  当立于西山之上

  俯瞰浩瀚滇池与绿美春城

  绝对不枉此行

  玉 龙 雪 山

  玉龙雪山

  位于丽江的北面

  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欧鲁”

  意为“天山”

  其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

  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

  故称为“玉龙”

  又因其岩性主要为

  石灰岩与玄武岩,黑白分明

  所以又称为“黑白雪山”

  是纳西人心目中的神山

  传说是纳西族保护神“三多”的化身

  玉龙雪山 杨寿福 摄

  作为久负盛名的热门旅游景区

  玉龙雪山之美

  美在气候造就的冰清玉洁

  也美在漫长岁月编织的多元壮美

  元朝诗人、《云南志略》的作者李京

  在见到玉龙雪山时

  对其赞叹不已

  在已知其最早题咏玉龙雪山的诗篇

  《雪山歌》中写下

  “丽江雪山天下绝,积玉堆琼几千叠。足盘厚地背摩天,衡华真成两丘垤。”

  雪后的玉龙雪山

  徐霞客则用寥寥数语描绘出了

  玉龙雪山那种静穆、威仪之态

  “北瞻雪山,在重坞之外,雪幕其顶,云气郁勃,未睹晶莹。”

  “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

  关于玉龙雪山,所有的辞藻都显得逊色

  只有走近它

  用心去享受雪山的极致风景

  去敬畏这凛然安坐着的雪山

  在山巅

  与日出、日落、云海、雪花相遇

  才能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壮美

  鸡 足 山

  鸡足山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

  因山形奇异,前列三峰,后拖一岭

  形如鸡足而得名

  自然风光以雄、险、奇、秀、幽著称

  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

  古人用一鸟、二茶、三龙、四观

  五杉、六珍、七兽、八景

  来概括鸡足山的自然美景

  全山有奇山四十、险峰十三

  岩壁三十四,幽洞四十五、溪泉一百余

  有高等植物80多科500余种

  有莽莽原始森林、名木古树、奇花异草

  有珍禽异兽数十种

  …….

  林间鸟语响,空翠湿人衣

  一路探幽访胜,清风涤荡,自在身心

  徐霞客两次登上鸡足山

  停留约5个月

  写下3万多字的游鸡足山日记

  编撰了历史上第一部《鸡足山志》

  游遍三山五岳的他

  留下至高赞誉

  “芙蓉万仞削中天,抟捖乾坤面面悬。势压东溟日半夜,天连北极雪千年。晴光西洱摇金镜,瑞色南云列綵筵。奇观尽收今古胜,帝庭呼吸独为偏。”

  寥寥几句

  把“人间有此景足矣”的喜悦之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第一次登临天柱峰时

  站在金顶之上

  东观日出,西望苍山洱海

  南睹祥云,北眺玉龙雪山

  被眼前的景致所折服,不禁惊叹

  “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还有多位游历鸡足山的墨客骚人

  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诗、文、书、画

  如屈尔泰绘《墨龙图》

  徐悲鸿的画《鸡·竹·山》《奔马》

  孙中山题匾“饮光俨然”

  梁启超题匾“灵岳重辉”

  ……

  云南的美

  在山,更在水

  水赋予了云南灵动的美

  也为云南滋养了永恒的绿

  散布于高山盆地之间星罗棋布的

  大小湖泊

  与千万河流相连

  温润了一片高原

  抚慰了千缕思绪

  滇 池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

  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

  它是云南第一大湖

  也是中国西南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被誉为“高原明珠”

  滇池 柴峻峰 摄

  1638年,徐霞客两次来到昆明

  看西山之秀丽,观滇池之盛景

  提笔写下

  “遥顾四围山色,掩映重波间,青蒲偃水,高柳潆堤,天然绝胜”。“

  著名学士孙髯翁赞叹滇池盛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泛舟滇池

  老舍不禁感叹

  “园外是滇池,一望无际。湖的气魄,比西湖与颐和园的昆明池都大得多了……天上白云,远处青山,眼前是一湖秋水,使人连诗也懒得作了。”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部族

  到刀耕火种的农业民族

  再到神秘久远的古滇文明

  安居乐业的近现代

  昆明乃至云南的文化围绕着滇池而生、而盛

  在这里

  河流纵横,良田万顷,风光旖旎

  成就了昆明“高原水乡”的富饶与安定

  图源:“昆明文旅”微信公众号

  登临西山眺望无边滇池

  远处白帆点点,余晖脉脉

  大观楼、云南民族村

  滇池大坝、晋宁郑和故里

  ……

  巨大的风景名胜圈

  正围绕着滇池徐徐铺陈

  惊艳每一位到访昆明的宾客

  图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

  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好转为Ⅳ类

  实现了近30年来的最好水质

  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滇池“大家庭”成员越来越多

  滇池红嘴鸥

  洱 海

  洱海

  古称洱河、叶榆泽等

  位于苍山脚下

  北起洱源县南端

  南止大理市下关

  从天空俯瞰

  狭长的洱海形状酷似耳朵

  故称洱海

  杨继培 摄

  洱海是大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摇篮

  唐宋时期

  洱海流域是南诏、大理等

  地方政权的中心腹地

  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

  形成了独具特色、璀璨夺目的

  南诏、大理文化

  丰富了中华历史文化宝库

  张成 摄

  苍山与大理坝子之间

  狭长的洱海犹如一轮新月静卧其中

  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美轮美奂

  历代诗人不吝笔墨

  为后人留下精彩的盛赞

  元代郭松年赞其

  “于见江山之美,有足称者。”

  明代杨升庵誉之

  “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

  清代宋湘咏赞

  “西南雄阔地,苍洱大名垂。”

  图源:“大理文旅”微信公众号

  如今,围绕洱海的

  三岛、四洲、五湖、八景、九曲

  以及蝴蝶泉、金梭银梭岛、大理古城等

  风景名胜著称于世

  洱海晚霞 杨继培 摄

  远观苍山云起云涌

  近览洱海碧波荡漾

  绿树葱郁浓荫,云翼漂浮轻柔

  潮水拍打石岸,晨曦追逐海鸟

  典雅古朴的白族民居建筑

  白族群众的生活景象……

  自然、人文、美学

  在洱海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

  抚 仙 湖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的

  澄江市、江川区、华宁县境内

  居滇中盆地中心,属珠江水系

  形成于340多万年前

  为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湖泊

  也是我国第二深淡水湖

  图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这里有梁王山的

  “举目观四海,细品无数景”的壮阔

  尖山的“玉笋群岚,玉笋擎天”

  回龙山(象山)的

  “象鼻饮着水,必定是丰年”

  笔架山的“十二景”“灵山一会”

  “天水一色”“普陀仙境”

  明代文学家杨慎赞之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清代的江川令彭贤

  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

  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

  “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脐其巅,始由烂柯石,探南天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

  图源:“澄江文旅”微信公众号

  月夜初升时的抚仙湖

  在清代进士李应绥笔下

  展现的则是另一番迷人姿态

  《仙湖夜月》描述为

  “万顷平湖一鉴清,谁教皓魄涌波明。光摇碧落通银汉,影荡秋风动石鲸。”

  图源:“玉溪文旅”微信公众号

  因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

  抚仙湖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

  徐霞客这样写道

  “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

  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在今天因I类水质

  成为国家一类饮用水源地

  也是我国水质最好的天然湖泊之一

  当钢筋水泥筑成的现代建筑遍布都市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那些别具匠心的古楼

  不觉间已成为一方净土

  一代人的记忆、一座城市的变迁

  通过这些古楼串联起来

  这里有文人墨客咏诗作画

  也有游人登高览胜、休闲娱乐

  把城市点缀得古色古香

  大 观 楼

  大观楼位于

  昆明市近华浦路南面的大观公园内

  为云南巡抚王继文命人修建

  大观楼面临滇池,三层建构

  全楼结构稳重精巧

  和谐美观,体量适中,庄重秀丽

  与我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

  图源:新华网

  诗文与建筑,自古难舍难分

  自大观楼建成

  无数文人雅士前来观赏作赋

  乾隆年间

  著名学士孙髯翁

  撰写的一百八十字长联

  从中脱颖而出

  图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以轻快笔触白描登高所见

  下联以苍劲笔力怀古策今

  最后落点于眼前景物,以萧瑟情怀作结

  情景交融,文采飞扬

  对后来全国各地长联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现悬挂于一楼南门两侧

  此后

  大观楼也因此为天下人知晓

  并跻身中国名楼之列

  陈飞 摄

  如今我们看到的大观楼

  是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的

  180字长联则是

  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新刊刻的

  杨峥 摄

  大观楼既为滇中古建筑珍品

  又与其长联相映增辉

  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文化景观

  流连于整个大观公园

  沿堤漫步,看古迹建筑

  品诗词楹联,听波浪拍岸

  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仿佛置身画中

  朝 阳 楼

  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

  雄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城中心

  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

  卢维前 摄 图源:云南发布

  朝阳楼风吹雨打六百余年

  经历了多次战乱的劫难和大地震的考验

  仍屹立不倒

  前人有《登东城楼》诗赞道

  形胜据荒陬,翻身近斗牛。

  东南几属国,今古一高楼。

  朝阳楼正面悬挂

  著名书法家涂晫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

  其结构、笔力冠绝于世

  背面所挂“飞霞流云”四块狂草独字

  则逸势奇状,连绵回绕

  江蕊先 摄 图源:云南发布

  数百年来

  无数文人骚客登上高楼

  诗情激荡,吟咏出诸多诗章

  有对联赞

  “栋宇薄云宵,雄距南疆八百里;气势壮山河,堪称滇府第一楼。”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

  在考察了建水朝阳楼后

  认为朝阳楼在全国州府城楼中堪称一等

  故赋诗一首赞云

  “巍巍百尺出长空,雄踞滇南建水头。飞彩流云千北斗,古今同赞此高楼。”

  梁鑫伟 摄 图源:云南发布

  每天清晨

  伴随着朝阳楼的钟声响起

  建水迎来新的一天

  当我们提起朝阳楼

  想到的不仅是古城独有的韵味

  还有时代所赋予它的

  新的生命力

  望 海 楼

  望海楼位于昭通城南凤凰山脚下

  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

  恩安县知县沈生遴建

  当时此地一片汪洋,楼的四周叠浪涌碧

  云南总督爱星阿游览登楼

  见沿闸柳树映日摇风

  楼下水光滟滟,叠浪摇天

  凤凰山和楼阁倒影参差

  有蜃楼海市之风

  遂更名并题匾“恩波楼”

  咸丰年间,望海楼毁于兵燹

  光绪年间

  邑绅杨履恒倡议

  并筹资重建楼门题写楹联

  “万千气象满垌野,杨柳楼台接凤凰。”

  图源:昭通日报 车应华 摄

  清光绪庚辰进士谢文翘

  曾沿着历史的古迹来到望海楼

  面对空寂楼阁与云卷云舒

  以《恩波蜃影》为题

  写了一首五律诗

  “空蒙含蜃气,烟雨此登临。倒影飞甍漾,微波落涨深。梅黄宜倚笛,稻绿喜穿针。嗣茸欣同志,清樽我尚任。”

  此诗触摸到人类最敏感的故乡情结

  引发无数游子的心灵共鸣

  谢文翘与望海楼结下的奇缘

  随着传诵的诗篇名扬四海

  图源:新华网

  1983年

  望海楼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再次修缮完工

  并建立人工湖

  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此

  “昭阳八景”之一的“恩波蜃影”

  再次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图源:昭通日报 车应华 摄

  彩云之南

  那些充满人文风情的古城古镇

  亦令人心向往之

  漫步云南乡野古镇

  云卷云舒,品味漫长岁月

  古道悠悠,聆听驼铃声声

  和 顺 古 镇

  和顺位于保山市腾冲市西南

  古名“河上邑”明代称“阳温墩”乡

  由于小河绕村,村民顺河而居

  清初称“河顺”

  取“河顺乡,乡顺河,河往乡前过”之义

  后因民风淳朴、重教兴文

  士和民顺,定名“和顺”

  图源:“腾冲文旅”微信公众号

  和顺的历史,既是一部丝路侨乡史

  也是一部文化交融史

  “走夷方”的和顺人

  沿着中国南方丝绸之路

  进入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进行

  文化交流、商贸活动,甚至远渡重洋

  带来的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

  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

  图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

  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

  图源:“腾冲文旅”微信公众号

  和顺古镇在时代发展中

  沉淀出“和璧隋珠,顺时随俗”的传世底蕴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走马串角楼”,步步有故事

  既有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

  又有西方建筑、江南民居

  南亚风格的经典元素

  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图源:“和顺古镇景区”微信公众号

  一代代和顺人,在时代的潮流中

  和衷共济,顺势而为

  使这座边陲小镇焕发出

  “时和岁丰,顺风扬帆”的魅力

  呈现出“惠风和畅,上勤下顺”的气象

  图源:“腾冲文旅”微信公众号

  和顺图书馆内

  有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所题“民智泉源”

  李石曾所题“文化之津”

  郭绍虞所题“图书之府”

  张天放所题“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文昌宫左右楼阁下镶嵌的

  《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

  记录了和顺历史上

  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

  刘氏宗祠存有《葆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

  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

  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匾联

  ……

  题词比比皆是

  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图源:“腾冲文旅”微信公众号

  喜 洲 古 镇

  青瓦白墙,雕梁画栋

  九曲小巷,四围香稻

  这里是大理喜洲

  老舍笔下的“东方剑桥”

  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喜洲金色稻田 黄兴能 摄

  喜洲

  位于大理市的西北部

  距离大理古城20公里

  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

  白族历史文化名镇

  它是大理曾经的中心

  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图源:“大理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老舍曾这样赞美喜洲

  “喜洲镇却是一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

  山环水绕,青瓦白墙

  整齐又灵巧宛如江南小镇般的西南田园里

  藏着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奇迹

  随处可见的老宅极具白族特色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一进两院(六合同春)”“走马串角楼”的

  白族庭院格局

  坐西向东的白族民居古色古香

  古建筑焕发着新的活力

  图源:“大理文旅”微信公众号

  喜洲为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提供了一条罕见的建筑文化长廊

  和一座博大的历史博物馆

  随意走进一个小巷

  白墙灰瓦里藏着有关大理的闲适

  耳边隐约传来白族大本曲的吟唱

  藏在深处的马铃声声

  有趣的小店、古朴的角落

  都能成为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在此得以解析历史记忆的密码

  图源:“大理文旅”微信公众号

  鲁 史 古 镇

  鲁史

  原名阿鲁司

  彝语意为“小城镇”

  “阿鲁司”这个称谓最早的文字记录

  就见于《徐霞客游记》

  作为古驿道上的关津要塞

  1639年徐霞客曾途经此地

  鲁史古镇 熊发寿 摄

  鲁史古镇位于临沧市凤庆县东北部

  是迄今云南西部发现的规模最大

  保存较完整的传统古村落之一

  2012年,鲁史古镇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2019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鲁史古镇 王少云 摄

  同时,作为茶马古道重镇

  千里风尘南来北往的商人、马帮

  在这里驻足

  茶叶、丝绸、盐、药材、百货等

  在这里流通

  随之而来的四方文化在这里沉淀

  鲁史兼收并蓄

  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

  图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走进鲁史,飞檐翘角,古意盎然

  青石古道上,深深浅浅的马蹄印里

  天光檐影的倒映里

  藏着鲁史厚重的历史

  楼梯街入口的石碑摘刻上

  记录了徐霞客1639年途经鲁史时

  在游记中留下的精彩一笔:

  “镊冈头,有百家倚冈而居,是为阿禄司。”

  图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古道悠悠,日辉月茫

  这个曾因茶而市、因道而兴的

  茶马古道“咽喉”重镇昔日商贾云集、繁荣喧嚣的荣光

  已化作历经繁华与沉寂后的

  一棵老树、一口老井

  一条老街、一座老宅

  成为西南通往世界的历史见证

  图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云南”二字

  仿若天生就自带几分心驰神往

  在这片土地上

  既有雪域高原、险峰峡谷、江河湖泊

  幽谷密林、岩溶地貌、火山热海

  也有古城古镇古村落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处处皆景

  在山和水之间

  在云和风之间

  你可以探寻万物蓬勃无拘生长

  感受文化绚丽多姿、源远流长

  品味人间烟火升腾、古韵穿越千年

  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中

  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研学体验

  陈飞 摄

  互动留言

  6月起,无论你是云南本地人,还是来寻觅“诗与远方”的游客,欢迎带#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共绘千里江山图#两个话题,到微博、抖音、视频号、快手等平台参与互动,聊一聊你心中“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关键词是什么?你的良言金句,将有机会被我们全网推介!

  策划:李榆林 姬祥虎

  编辑:王茜婷 曹路遥

  海报:王元

  视频文案:李榆林 王誉瑾(实习)

  视频后期:纳子胜 王誉瑾(实习)

  部分内容来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新华网、昆报头条、“行走西山”微信公众号、“文旅头条”微信公众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云南网、大理文旅、腾冲文旅、“和顺古镇景区”微信公众号、建水县融媒体中心、玉溪文旅、澄江文旅、云南发布、春城晚报开屏新闻、昭通日报、昭通文旅、昭阳融媒等

  原标题:《今日关键词:研学!》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