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区校联动 赋能幼小衔接|新课标新教研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幼小衔接,重视学科间相互关联,注重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强调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生学习设计。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基于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幼小衔接机制策略,创新开展基于标准的幼小衔接教学实践,积极探索“3﹢3”区校衔接实践模式。

  

  区域层面

  为幼小衔接“3赋能”

  创新教研推进机制。海淀区在幼小衔接教育方面,积极探索机制策略,建构“3阶段”工作推进机制:创建海淀标准——研发培训体系(5﹢M﹢N研修课程)——实施衔接教学实践。以机制建设为引擎,通过区域层面的三步进阶,形成“海淀学业标准”,完善衔接课程体系,聚焦课堂,开展衔接落地实践。

  建构教研课程体系。在课程建构上,创建分层分类的5﹢M﹢N衔接课程:其中5课程为全员必修,重在解读课标、教材落地;M课程为专业选修,重在聚焦关键问题,开展案例研究,解决问题;N课程为联片研修,重在课堂实践,激活校际协同,智慧众筹。

  促进教研内容协同。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衔接教育的“两横一纵”:“一横”,横向关联,突出一年级的跨学科系统衔接,关注各学科间横向协同性;“二横”,横向融合,一年级的学科内系统衔接,每个学科课程内部,共同关注学习衔接;“一纵”,纵向进阶,课程体现一个学科自身的跨学段系统性,每个年级以学业标准为依据,关注不超前、不增量、不拔高,循序渐进。

  校本层面

  聚焦衔接教育的“3突出”

  突出衔接教育的校本系统规划。区域教研指导学校教师完善一年级衔接育人成长蓝图,突出蓝图设计的“八步要素”。第一步学科教研衔接计划:团建—设计—实施—改进;第二步教师班级衔接计划:学习—计划—论证—定型;第三步学生个性衔接调研:访谈—问卷—观察;第四步学生学习基础调研:学业—兴趣—习惯;第五步学生生活习惯观察:自理—卫生—沟通;第六步学生心理适应观察:愉悦—交往—积极;第七步班主任日常衔接诊断:课前—课上—课后;第八步学科教师衔接诊断:备课—作业—辅导。八步推进,形成闭环。

  突出衔接教学的校本实践融合。校本课程突出“案例﹢策略”的融合模式。例如在“零起点”教学的校本培训前,首先基于标准开展前置研训,一是系统调研学情,二是研究改进办法,三是针对性指导转化。其次系统设计“零起点”培训主题,开展衔接教学。例如策划主题为“我爱学科有魅力”的衔接育人点,开展激发学生热爱学科的系列育人活动:语文学科主题为“语文课上的趣味游戏”;数学学科主题为“好玩数学伴我行”;英语学科主题为“趣味英语天天乐”;体育学科主题为“我的健康运动游戏”等。从而实现跨学科横纵一体的,基于学科兴趣激发的育人实践。

  突出衔接教学的关键问题解决。基于双向衔接的实践需求,围绕激发幼儿“向往入学,积极入学期待”这一专题,幼儿园大班设计了六个维度的主题活动:“我要长大了”体现自我激励,激发幼儿自信;“听妈妈讲小学里的趣事”体现家人激励,激发孩子入学情趣;“听哥哥姐姐的入学小妙招”体现榜样激励,学习优秀入学经验;“我在小学里的一天快乐快乐”体现体验激励,实践体验小学乐趣;“我准备好了”体现分享激励,孩子交流准备入学的好经验;“快乐入学自我达标卡”体现目标激励,结合入学前自我激励达标。主题活动循序渐进,促进成长。

  在激发小学生“喜欢上学,学校环境衔接”这一专题方面,区域设计了六个小学进阶主题活动:“我是一名小学生”通过口头介绍,让学生记住班级、学校;“我的快乐上学路”让学生绘制路线,熟悉学校,体验上学乐趣;“我给爸妈当向导”通过图画介绍校园环境;“我们学校的有趣事”让学生通过交流介绍、分享班级和学校的趣事,感受学习的乐趣;“校园里的好望角”通过分享体验,让学生喜欢学校和班级;“我的成长每一天”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激发自信,获得进步。这些活动都有效帮助了学生逐步适应学校生活。

  海淀区将继续聚焦幼小衔接,深入学生成长进阶研究,立足教研和课堂,做好衔接课程的“提前一公里”设计,落实课堂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指导落地,不断优化海淀区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保障。

  文/马耀国(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策划:常悦

  编辑:付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