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辛顿:美国顶尖科学家,杨振宁同门师姐,却在我国养牛60多年

  “琼,来延安吧,这里是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大家都在为理想而奋斗。”

  1948年,琼·辛顿正在美国核研究基地的宿舍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却接到了未婚夫的越洋电话。

  正是这个电话,改变了琼·辛顿60多年的人生轨迹。

  此后的岁月,琼·辛顿放弃了美国核物理顶尖科学家的身份,来到我国陕北,自此与养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01

  琼·辛顿是上个世纪美国核物理研究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

  1921年琼·辛顿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家中兄妹三人。父亲是一名律师,可在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

  琼·辛顿自小就在母亲创办的独立进步学校里学习。

  学校里有菜园,果园,还有农场和奶牛场,学生们自己种菜、收割、养殖、放牧,而且还自己动手制作各种需要的机械器具。

  学校倡导的杜威实用主义教学理念在当时非常有名,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非常强,连哈佛这样的名校也主动来招收学生。

  身在其中的琼·辛顿被自然和科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她立志一辈子都要搞纯科学的物理研究。

  1942年,琼·辛顿从美国芝加哥核物理研究所硕士毕业,因为其成绩卓著,被美国政府评选为核物理界的精英,成为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

  

  02

  琼·辛顿硕士毕业后,在学术领域不断地精进,继续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她的博士生导师就是赫赫有名的费米。

  费米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我国物理泰斗扬振宁的导师。

  琼·辛顿的学术研究是核裂变反应,这个在当时是顶尖的尖端科技,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掌握这项科技。

  1944年,琼·辛顿受导师费米的推荐,参与了美国著名的“曼哈顿计划”。

  在核研制基地,琼·辛顿醉心于核的裂变反应实验,每一步都需要仔细的计算,反复的实验,直到毫无误差的核链式反应形成。

  琼·辛顿看着屏幕上小小的中子精准击中金属铀,金属裂片飞行起来,再和原子撞上,裂变释放的中子,再撞击剩下的金属铀,动能转换成热能,核链式反应形成了。

  琼·辛顿内心无比快乐和幸福!辛苦研究的科研成果终于成功了!

  1945年,美国军方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射了原子核弹。

  当黑色的蘑菇云在日本上空冉冉升起,全美国都在为之欢呼,但琼·辛顿的心中却被黑云笼罩:“我就是个刽子手。”

  

  “这些黑色的蘑菇云里有着多少日本无辜百姓的血肉和骨头啊!”琼·辛顿觉得自己成为了这背后的推手。

  醉心于科学研究的她,原以为科学可以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快乐,却没想到科学研究的成果给人民带来如此大的灾难。

  有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她,精神受到强烈的打击。1945年到1948年,她每天都在自责和忏悔中度过。

  每天去研究所的那条路,即使艳阳高照,但是她依然感到寒冷彻骨。

  往日琼·辛顿就像自由的小鸟飞翔在天空,可是现在飞翔的翅膀已经被美国军方的利用给折断了。

  她再也没有办法像往日一样心无旁骛地搞研究啦。

  是放弃自己曾经热爱并准备为之奋斗终身的科学研究,还是另谋出路?琼·辛顿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

  

  03

  人在痛苦和不知所措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对于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琼·辛顿来说更是如此。

  琼·辛顿的至亲是妈妈,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还有一个深爱的未婚夫。

  琼·辛顿的妈妈和妹妹在美国是共产主义信仰者和宣传工作者,而她的哥哥和未婚夫不在美国,他们都远在距美国千里之外的中国。

  琼·辛顿的哥哥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中国名字叫韩丁,是一个有着独立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人,也是我国知名的作家,并热衷于农业和社会研究。

  在上个世纪50年代,韩丁还曾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了我国的土地改革。

  琼·辛顿的未婚夫是欧文·恩格斯特,一个靠养牛为生的美国农民家庭的孩子,美国康奈尔大学畜牧业的高材生。

  琼·辛顿和未婚夫欧文·恩格斯特的信仰,都深受着哥哥韩丁的影响。

  1946年欧文·恩格斯特和琼·辛顿订婚后,没有留在美国,而是把美国的家产全部变卖,被共产主义理想感召到我国延安,继续奶牛的养殖工作。

  而当时的琼·辛顿则决定先留在美国攻读博士,日后再决定是否来中国。

  

  欧文·恩格斯特到达中国后,他亲眼看到国民政府对待饥民的冷酷无情以及我党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大无畏精神。

  当时我党有一名进步的新闻工作者,羊枣,因宣传进步思想,被国民政府捉捕,并死在了狱中。

  欧文深深地被这种精神所鼓舞,为了纪念牺牲的同志,他把自己的名字更名为阳早。羊枣的谐音“阳早”,就成了欧文的名字。

  作为联合国总署奶牛专家的阳早,虽然人在延安,但心却无时无刻不惦念着远在美国的未婚妻。

  阳早多么希望未婚妻能够来到他身边,和他一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可是,如果琼到这里来,就会放弃美国顶尖科学家的身份!”阳早拿起电话的手,又放下了。

  “但是,她心里该多煎熬啊!自己的科研成果给无辜百姓带来那么大的灾难!”阵阵的心痛,撞击着阳早的心脏。

  “放弃身份吧!人的一生要为理想而奋斗!”阳早在领事馆拨通了琼·辛顿的电话。

  

  听着未婚夫在电话里激昂而热烈的声音,一股暖流流经琼·辛顿的身体,像午后暖暖的阳光驱赶着她身体里被塞满的阴霾。

  琼·辛顿已经渐渐冰冷的内心蓦然升起一种冲动,她恨不得马上飞到未婚夫的身边,永远离开这个令自己无比失望和痛苦的地方!

  可对于一个掌握尖端科技的科学家,离开美国,谈何容易!

  为了让琼·辛顿来到我国,1948年3月,琼·辛顿的哥哥韩丁联系上宋庆龄。

  宋庆龄的美国秘书以基金会的名义,以邀请外教为理由,几经周折,才让琼·辛顿来到我国上海。

  后来,我党地下工作者又经过多次的周折,才把琼·辛顿送到延安。

  1949年4月,琼·辛顿和阳早在瓦窑堡的一个窑洞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琼·辛顿呼吸着延安的清新空气,感觉心情无比顺畅!

  那些淳朴的延安人,虽然家徒四壁,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延安精神深深刻入了琼·辛顿的骨髓,她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这里。

  寒冬过后,立春时节,依然会有倒春寒,可一旦春寒过了,一切都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感知到这一切,琼·辛顿把自己的名字更名为“寒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一切百废待兴。寒春和阳早,从此投入了新中国的农业建设中,乐此不疲。

  

  04

  寒春夫妇所在的农场,是坐落在陕北定远县的三边牧场,牧场有83头荷兰奶牛,用于帮助当地改良品种。

  牧场周围一片荒凉,这么多奶牛,饲料就是头等要解决的问题。

  阳早贪黑起早在田地里做实验,种植高产的玉米和牧草;

  寒春则和当地的居民学习怎么制作酸奶和奶酪,再研究这些奶产品的保质技术,保证在经过长途运输后奶产品也不会变质。

  这些研究和攻关工作非常重要,我国当时还是贫奶国家,国民急需大量的奶产品提升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以“多产奶,产好奶”,“让贫奶的中国人民,都能喝上新鲜的牛奶!”为目标,从1949年到1955年,他们开始了大干和实干。

  阳早和寒春开始改造苏联的进口设备,一台铡草机。

  这台机器使铡草的效率大大提升,这也是我们拥有的第一台饲料铡草机。

  寒春利用自己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设计出第一台挤奶机,从此农场实现了机器挤奶。

  除此之外,寒春还研制出牛奶的制冷设备,为牛奶的保鲜提供重要的保障。

  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55年,新中国的儿童喝到了他们生产的牛奶。

  

  有一段时间,阳早和寒春因组织的需要,做了翻译工作。

  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农场,他们主动写信给农场,指导奶牛养殖和技术上的问题;在工作之余,他们还继续设计改良农场的机械设备。

  1972年,寒春夫妇回到了农场,他们继续养牛机械化设备的改良设计。

  1982年,他们搬到北京的小王庄,又开始了奶牛优良育种的研究和进行我国最早期的机械化养牛的实验。

  寒春夫妇用自己的钱,从荷兰及美国花大价钱购买优良种牛的精液和胚胎,然后一点点培育出奶牛。

  亏待自己也不能亏待牛儿,他们把奶牛当成婴儿一样对待。

  寒春夫妇设计的牛棚,冬暖夏凉;设计的喂料设备,能够根据牛儿的作息自动投放;设计的清洁设备,不仅能够自动清洁牛棚,还能给牛儿定时洗澡;设计的挤奶设备,让奶牛不痛苦还挺舒服。

  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小王庄农场成了当时闻名的机械化养牛示范奶牛场。全国各地的农场都到小王庄来学习。

  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下,我国的牛群改良和农场养殖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05

  寒春夫妇一直保持着延安精神,他们艰苦朴素地生活,全心全力地改良着牛群的品种和畜牧业技术。

  因此,寒春夫妇被我国人民亲切地称为:咱们的美国老乡。

  不幸的是,2003年阳早过世了,心爱的人离开后留下寒春形单影只的背影,独自守望着牧场。

  2004年9月的一天,寒春和往常一样到牧场看望奶牛,突然一辆红旗轿车停在牧场路边,从车上下来两位干事。

  “寒春同志,基于您对我国的贡献,经过我党研究决定,希望你能够永远成为我国的公民,不知道您是否愿意?”

  凉爽的秋风吹拂着这位孤独老人,她脸上所有的皱纹都好似被这秋风抚平了,露出灿烂如夏花般的笑容。

  寒春获得了我国的第一张“绿卡”。

  

  2010年,寒春也跟追着丈夫的脚步离开了。

  按照他们的遗愿,寒春夫妇的骨灰洒在了我国陕北的大地上。

  “我们在中国呆了大半辈子,我们不是为养牛而来的,我们是为信仰而来的!”

  因为信仰,可以让一个人放弃顶尖科学家的身份;

  因为信仰,寒春夫妇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国家,终其大半生拼搏奋斗。

  只要有信仰,朴素的日子里也能充满着激情!

  参考资料:

  《档案天地》第2013(2)期《白求恩式国际主义战士阳早、寒春夫妇的感人故事》廖平均

  《百年潮》第2010(10)期《寒春:从美国核物理专家到中国红色农场耕耘者》刘守华

  作者:春耕夏持

  指导:雪青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