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疑惑:小学生学奥数,对学数学有帮助吗?(盈亏问题的解析)

  现在奥数题已经不是孩子们必考的内容,但是还会有很多家长,从小给孩子报奥数班,让孩子去学习,可能家长认为奥数对孩子学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于是就让孩子牺牲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学习。家长觉得孩子上奥数班可以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就足够了。那么学习奥数,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对孩子学数学有多大的帮助呢?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但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分的青少年,最大的目的,不是锻炼普通孩子的思维,而是选拔早期数学专业人才,向数学研究队伍输送。

  学习奥数可以增强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信心和乐趣,探索钻研的能力。趣味数学也可以作为一项爱好的,如果对数学有偏爱,学的好,高中时参加全国竞赛拿到省级以上的奖项,对自主招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特别突出,有可能被名校直接录取,有些重点高中也会在招生时设立数学竞赛来筛选外地生。

  学奥数也可以培养孩子学数学的能力,奥数的原型是一种竞赛,所以出的题与解题方法都比学校所学的知识更加活跃,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确实有一定的益处。

  思维能力是一个孩子的智力的核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期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所以奥数能够快速有效,全面提高孩子智商的工具,奥数学习对开拓思路有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学奥数之前,家长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和能力。观察能力是学数学的开始,比如: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带孩子上街时,启发他认门牌号上的数字,说说这是几位数。

  再比如:玩具中有也有数学,可以让孩子通过玩具认识,各种形状。也就是重点培养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加强孩子的数感训练,这对孩子将来学数学有帮助。

  奥数学习是给那些对奥数有兴趣的孩子搭建了一个舞台,正像我们给那些对英语,绘本,音乐,体育等有兴趣的孩子搭建的舞台一样。让他们自由快乐的享受童年,享受人生,学习了奥数上的一些奥妙之处,会对孩子数学思维上有一定帮助。

  今天分享小学奥数中的经典题型“盈亏问题”。

  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对象,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如果物体还有剩余,就叫“赢”,如果物体不够分,少了就叫“亏”。研究盈和亏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都叫做“盈亏问题”。

  解答盈亏问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总差数以及两次分配物数量之差,然后按公式求出人数,再求出物品数量。解答盈亏问题常用比较法。

  例题一

  老师把一袋糖分给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8块糖,那么多6块糖,如果每人分9块糖,那么少12块糖,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块糖?

  解析:这道题属于“一盈一亏”,要把第1次分配多出来的6块和第2次分配少的12块合起来,才能得到两次分配,总共相差的块数。

  小朋友的个数,(12+6)÷(9-8)=18个

  糖的块数,18×8+6=150块,或18×9-12=150块。

  例题二

  把一根绳子绕树4圈,则余5米长,如果绕树6圈,则余3米长,问:树的周长多少米?绳子长多少米?

  解析:这道题属于“两次皆赢”,两次分配均有剩余,这两次剩余的长度之差就是两次分配总共相差的米数,用两次分配总共相差的米数,除以两次绕的圈数之差就求出数的周长。

  树的周长,(5-3)÷(6-4)=1米,

  绳子,4×1+5=9米,或6×1+3=9米。

  例题三

  学校为奖励优秀少先队员购买了一些科技书,若每人奖4本则差3本,若每人奖6本,则差15本,优秀少先队员有几人?一共有多少本科技术?

  解析:这道题属于“两次皆亏”,两次分配都不够,这两次差的本数之差就是两次分配总共相差的本数,用两次分配总共相差的本数除以两次每人分得的本数之差,就求得少先队员的人数。

  少先队员人数,(15-3)÷(6-4)=6人,

  科技书本数,4×6-3=21本,或6×6-15=21本。

  例题四

  某班同学去划船,如果增加一条船,每船正好坐4人,如果减少1条船,每船正好坐6人,这个班有学生多少人?原计划坐几条船?

  解析:这道题关键在于,把变化的船数转化为不变的船数,增加一条船,每船坐4人,相当于船数不变,每船坐4人还多出4人。减少一条船,正好每船6人,相当于船数不变,每条船6人,还差6人。这样就转化为“一盈一亏”的类型了。

  船的条数,(6+4)÷(6-4)=5条

  学生人数,4×(5+1)=24人。

  文末寄语:

  如果孩子对数学奥数没有一点兴趣,家长就不必要去牺牲孩子的时间,强迫孩子去学习。如果喜欢奥数的孩子们,可以对上面的“盈亏问题”练习一下哦。

  我是柒月妈咪1,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互相学习,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