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奥数国家队: “全民奥数”与“精英奥数”不应混为一谈

  中国国家队在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现场。

  竞赛奥数与全民奥数热区别在哪儿?只有5%的人适合学奥数?奥数中国国家队是如何炼成的?

  7月16日,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在泰国清迈落下帷幕。在参赛的10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队以4分之差落后美国队,取得团体第2名。参赛的6名中国队员中,俞辰捷、贺嘉帆、王诺舟、高继扬获得金牌,谢昌志、王正获得银牌。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r.cn)专访了中国队观察员何忆捷、瞿振华老师及队员俞辰捷、王诺舟、谢昌志,一谈他们与奥数之间的故事。

  选手多从小学起步

  受访选手的奥数路,多从小学起步,初中开始接受正规训练,高中进入专攻。

  “我学奥数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当时报了课外的奥数辅导班。”谢昌志今年18岁,奥数辅导班是他小学6年中唯一从未中断的课外班:“慢慢我发现,对当时上的其他辅导班都不特别感兴趣,就陆续退了,最后只剩下奥数”。

  与谢昌志相同,俞辰捷和王诺舟也从小学时期通过课外辅导班初识奥赛,并一直坚持下来。

  2009年,谢昌志进入初中。通过初一的选拔考试,他进入奥赛班,在常规文化课之外,每周上一节奥赛课。同一年,俞辰捷入读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进入数学班。

  而王诺舟则不同,他所就读的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区不开设专门的奥赛班,“初中的时候我主要是自学奥数,当时也提前自学了高中的数学教材”。

  高中时期,三人都进入本校奥赛班,更专业地学奥数,王诺舟总结说:“我在高中的主业是竞赛”。

  奥数与其他文化课“不可兼得”?

  奥数成绩与其他文化课高分是否能兼得?对此,几位队员经历各异。

  谢昌志初中时成绩位列年级第9名,他直升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一上学期,因为花较多时间在奥数上,文化课逐渐退步,这也是他最终选择专攻奥数的原因之一。

  相较而言,俞辰捷整个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始终保持班级前十。他觉得,每周两节的奥数课对其他理科学习也有帮助:“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学好它,物理化学都会变得更容易一些。”受访队员也都提到,学奥数对逻辑思维提升较大,处事更有计划和条理。

  瞿振华任中国代表队观察员,在竞赛中负责协助领队和阅卷。在他眼中,奥赛生无暇顾及其他文化课很正常:“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精力如果主要放在学奥数上,就有可能没足够的时间去学其他科目”。不过,在他看来,自主招生给这种状况开了一条路:“自主招生注重的就是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因为国家在科研、工程上需要某方面很强的人才,所以其他文化课比较落后也没关系”。

  小学奥数“未必对高中有帮助”

  虽然高考取消奥数加分,但是进入名中学奥数还是敲门砖,在国内,全民奥数热仍未退潮。

  在中国代表队观察员何忆捷看来,现在大家没把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竞赛的普及功能和选拔功能两个层次也混为一谈。其实前者相应于大众教育,后者相应于精英教育。

  担任选拔功能的高中奥数竞赛,与担任普及功能的全民奥数热区别很大。

  瞿振华认为,小学阶段很少有官方开班的奥数课程,课外的奥数辅导班教授的题目有些“确实很偏,更像是脑筋急转弯、考查智力的”。

  相比而言,高中的奥数竞赛理论性和系统性更强,和大学数学教育比较接轨,“可能初中奥数还有些接近高中奥数竞赛,但小学奥数基本上是另一回事情”。

  “有不少奥数选手确实很小就开始接触奥数,但也不完全都这样,从初二、初三才接触奥赛的学生也是有的。”在瞿振华的经历中,一些较晚学习奥数的学生如果加强训练,多练习思维层次高的题目,也可以学得和其他人一样好,而小学的奥数学习则“未必对高中有帮助”。

  学奥数要天赋和兴趣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代表队领队熊斌曾表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习奥数,在他看来,大约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

  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奥数队员与老师也都认同“学习奥数需要某些条件”。

  “每个人都有某方面天赋,奥数也适合有天赋的人来学”。瞿振华说。

  “学奥数的要求比较严苛,它对记忆力和感性联想要求不高,但很需要抽象、总结和逻辑思考的能力,是要天赋的。”谢昌志解释,这种天赋有时表现为一种感觉——看到题目自然而然就有解开它的思路。

  即使在国家集训队内,队员的天赋也有差别。何忆捷表示,进国家集训队的在旁人看来都是顶尖选手,没什么差别,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洞察力、灵感等方面的差距。

  除了天赋,俞辰捷认为,对数学的兴趣同样重要,没兴趣会觉得痛苦,反而更抗拒奥数。而且学奥数最好不要有功利心,“带着功利心学奥数,既耽误时间,又学不出成绩”。

  瞿振华认为,高考取消奥数加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奥数的功利成分。如今在高中,学奥数的人远非“全民奥赛”的规模,学生学习奥赛也更多集中在暑假,“学习奥数和文化课时间分配更合理了,大家更多是基于兴趣来学奥数”。

  几何题失分源于“偶然和队员不适应”

  此次国际奥数竞赛中,中国队以4分之差惜败美国队,未能夺冠。而在第3题,即几何题目上,中国12分的总得分与美国队相差19分,其他很多题目上中国得分高于美国。

  “今年主要是第2题太难,我们花的时间太长,导致第3题没时间做了,”俞辰捷告诉澎湃新闻,这次几何题的失分更多源于偶然和队员的不适应,“还不能因此说中国队几何是弱项。”

  瞿振华则认为,中国队的几何部分确实需要加强:“以前我们不太重视这部分,可能也是应试教育一直以来的观点,认为几何部分难度不高也不太重要,结果这次竞赛就出现了弱势。希望将来能增加学生们做几何题的信心。”

  美国选手也是优中选优

  此次美国队时隔21年后重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澎湃新闻在美国一些主要的社交网络上发现,美国的很多民众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悦,美国总统奥巴马还专门为此发了贺信。

  在一般认识中,中国孩子素以刻苦学习、勇夺第一著称,而美国孩子则更强调兴趣学习,相对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视成绩和分数。

  以国际奥数赛为例,自1959年罗马尼亚举办首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中国是获得冠军次数最多的国家。与中国队傲人的战绩相比,美国队逊色不少。

  不过,美国在国际奥数赛上也并非弱旅。近几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美国队一直稳居前三。在1994年,当时美国队参赛的六名选手还以全部满分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在中国,奥数国家队队员的选拔中,各省市的预赛涉及约百万选手,为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选出5万人左右,高中联赛省级一等奖评出总共一千多人,其中最优秀的300人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选出60人进国家集训队,再经过选拔选出最终6人。

  与中国队相同,美国奥赛队也要经历层层选拔。

  澎湃新闻在美国数学竞赛网站的介绍中发现,美国数学竞赛的组织者们借由AMC8、AMC10、AMC12、美国数学邀请赛、普特南数学竞赛以及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经过层层筛选,邀请最优秀的一部分数学人才参加奥数赛暑期培训项目,最后再从中选出6名顶尖分子参加国际奥数赛。

  奥赛中的“阳盛阴衰”

  不过,在美国队此次获得冠军的同时,另一个不易察觉的问题也浮现出来,那就是夺冠成员中没有一位女生。

  “这是我们想要改变的地方,” 美国代表队主教练、卡耐基梅隆大学数学家Po-Shen Loh在接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采访时说,“在美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12人中,只有2位女生,有的人肯定会说,12个人里面只有2个是女生,这太可怕了。但我不得不说,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很抱歉,在美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最顶尖的人才里面,没有一个是女生。”

  中国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此次中国代表队的6名参赛队员清一色为男生,2010年至2015年,共36位队员代表中国奥数国家队参赛,其中2010年的金牌得主,来自华师一附中的张敏是6年来唯一的女生。

  【相关新闻】

  数读16名中国奥数队员:提到最多的是天赋,其次是兴趣

  2010年至2014年,中国除2012年获得第二名,其他年份均为奥数竞赛冠军。期间,30位队员代表中国参加竞赛。澎湃新闻查找了其中16位队员的相关报道,对他们奥数学习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16名队员分别为2010年的肖依康、张敏、赖力;2011年的陈麟、靳兆融、姚博文、龙子超;2012年的左浩、王昊宇;2013年的张灵夫、刘宇韬、廖宇轩;2014年的高继扬、浦鸿铭、周韫坤、谌澜天)。

  在对16人的有效报道中,“天赋”被提及16次,是参与奥数竞赛人群最为重要的特质,此外,“兴趣”被提到11次,“专注”、“勤奋”“认真”分别被提到5次、4次、2次。

  在学习方式上,“从小参加奥数班”提到7次,“自学”提到4次,“高中进入竞赛班”提到7次,总之,基本所有人都从小就以各种方式接触奥数,并在数学上花了较多的精力。

  此外,“跳级”提到了3次,“各科成绩都优秀”被提到了8次。可见,除了数学,他们常常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不一般的天赋,有多位同学都曾取得年级第一的成绩,且有着广泛的爱好。

  据不完全统计,许多获奖者毕业后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在高校与研究机构从事数学研究的有近20人。1990年取得奥赛金牌的王菘如今已是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库超等人在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任职。

  一些奥赛冠军中途转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邵亦波11岁就获得首届全国“华罗庚金杯”金奖,毕业后创办易趣网,现任Matrix Partners中国区合伙人。

  当然,其中也不乏失意者。广东一金奖获得者赴美国一大学继续深造时,因精神病问题被迫退学,曾引起各方关注;据媒体报道,国际金奖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后变得孤僻,不擅长与同学交流,自问“为啥我只会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