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那么多辅导书,该买哪一本?

  

  炎炎夏日,教辅读物市场像天气一样火热。连日来,记者在合肥一些大型书店采访时发现,中小学教辅读物呈持续热销态势,销量位列各类图书前列。除了教师要求购买的,再加上家长购买的,有的学生仅语、数、外3门课程的教辅读物就有20多本。学生减负,可书包却越来越重。

  学生:“如果不买的话,心里会不踏实”

  昨天(3日),在合肥市长江路上几家大型书店内,到处都是家长和学生们忙碌搜书的身影,大多数是家长带着孩子来买,柜台前排起了队结账。

  “《实验班提优训练》《金榜学案初中新课标》《单元+月考》……这些都是我今天买的。噢,对了,我还忘买了一本有关数学应用题专项训练类的辅导材料……” 细数完自己买的书后,准初三女生菁菁便扎进书堆,寻找她的“目标”了。

  于同学刚上完小提琴培训课就来书店了,他一下子就买了四五本学习资料。“学校发的资料并不适合所有同学,很多同学都说太简单了,与考试的难度相差太大,所以我们自己都会买些辅导材料。”当被问到“一次买这么多都能做完吗?”时,小于笑笑说,这要看个人的学习能力了,有的人能同时学完四五本资料,有的人却1本都做不完。“虽然里面有好多内容是相同的,但毕竟还是有不同之处,如果不买的话,心里会不踏实。”

  家长:“为了孩子学习,买多少本都无所谓”

  一走进合肥科教书店就看到很多学生在挑选书籍,一些孩子还和家长一起商量着买书。还有些家长拿着书单四处寻书,各种手抄版、打印版、手机短信版书单,看着很有意思。“《状元笔记》要不要?《黄冈小状元作业本》也不错,给你拿一本吧?《课时作业》怎么样?”一位家长一边选购教辅书,一边打着电话询问孩子。

  一位叫周艳的女士带着两个孩子正在选书,她告诉记者,今天带了自己的孩子和哥哥的孩子一起逛书店,看看有没有一些辅导书和儿童读物买给孩子们。

  还有位家长一直静静地站在孩子身后等待,默默地抱着孩子刚从书架上抽下来的书。“现在孩子挺累的, 我家孩子正在上小学,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从五点半开始做题,一般要做到晚上十点。做完学校的,再做课外的习题,自己有时看了都好心疼。”这位家长说,买习题给孩子做也是为孩子好,因为大家都这样,别人在努力, 你怎么能不努力?

  据了解, 家长自主购买教辅材料为学生“加餐”相当普遍,甚至有家长觉得,少了本教辅书就好像少学了不少知识点似的。家长购买教辅书的热情挡也挡不住,他们认为,“只要为了孩子的学习,三十元二十元一本的资料算什么呢?”

  问题:“教铺过多过滥加重学生负担”

  与市场红火相对的是教辅读物的质量危机。不少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反映,目前教辅读物选题严重同质化,大部分彼此抄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创精品少之又少。有的打着新课标的旗号,换汤不换药,内容陈旧不堪,很多知识点也是在“炒冷饭”,更别说那些东拼西凑的教辅读物了。

  “宁愿错买10本,也不漏掉1本”是不少家长面对教辅书籍的普遍心态。合肥市某小学的王老师表示,现在的教辅材料种类繁多,对应的版本多样,家长和学生往往会错买、误买,既浪费了时间加重了负担,又得不到提高。

  专家:“学生需要的是系统精良的教铺”

  教辅的泛滥带来了教辅市场的乱象丛生。谢先生从事了十几年的图书出版发行,经常接触书商。据他透露,现实中,教辅市场的门槛很低,只要能通过出版社申请到书号,让图书的印刷出版合法化就行了。有些书商看到教辅读物利润高,就瞅准了这个商机。没有作者团队,就找一些所谓的组稿公司、写手,好一点的能组织到一线教师封闭写作,付一次性稿费后,就等着出版发行上市了。

  近几年,每年1万种以上的教辅读物出版量,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各路人马处心积虑挤进教辅市场的后果之一,就是因利润牺牲或部分牺牲质量。

  “学生需要的是那些系统、精良的教辅读物。”教育专家提醒,“好的教辅读物对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一种系统化和延伸,通过对重点、难点的梳理,也能进行实战演练,但每科有一两本足够了,太多太滥都不好。如果选择的是漏洞百出的教辅,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据了解,我国目前实行“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并行”的教科书发行制度,允许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教学中使用,而配套的教辅读物如同步训练册,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很多老师表示,“教师应该对学生购买教辅读物进行专业指导,但一定要排除利益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