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坐顺风车女孩遇害后第七天 滴滴怎么样了?

  作者 | 王雪青 王宙洁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8月的最后一天,是温州女孩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后的第七天。这一天,不只有家人的泪,还有善良民众的祭奠,更应有滴滴创始人程维诚恳的、发自内心的忏悔。

  这7天,我们痛惜又一个年轻生命在“智慧出行”途中被吞噬;向滴滴调取车牌却被拖延92分钟的民警深夜写下“对不起,警方破了案,抓了人,却没救回你”。至于滴滴,又一次下线顺风车业务;程维、柳青在女孩遇害后的第四天才发文道歉,虽然“对不起”三个字后面并没有“我错了”,但至少已承诺“滴滴不再以规模和增长作为公司发展的衡量尺度,而是以安全作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可随即,湖畔大学校友群满屏的“心疼柳青”“柳青加油”,再次灼伤了公众的眼。

  该去心疼谁?我们可以不去争辩。但至少应执着于一点:面对逝者,必须要有真正的改变。她走后7日,滴滴怎样!记住这个问题,生者或许才不会遗忘曾经。

  对赌重压

  统计显示,2012年成立至今,滴滴已先后20轮融资,可查金额就达200亿美元,是这个星球上未上市前融资最疯狂的企业之一,它的股东榜甚至一页A4纸都写不完。

  “互联网行业很多公司都是这样在一轮轮的股权融资下成长起来的。”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这些被资本‘喂大’的企业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对赌协议。滴滴就是典型。”

  在对赌协议的牵制下,利益的权重常会压过安全的红线。有数据显示,至2017年底,滴滴顺风车每日订单有200万,对客户投诉一一快速细致处置无疑需耗费庞大成本。

  今年2月,程维在滴滴年会上立下目标,公司的主业要在2018年实现“大几亿甚至10亿美元水平的盈利”。这是互联网公司为上市铺路的标准前奏。而当“烧钱者”开始以利润为先,消费者就不得不支付隐形成本,如客服反应的迟缓等,更遑论安全的缺失。

  在道歉中,程维、柳青坦言:“在短短几年里,我们靠着激进的业务策略和资本的力量一路狂奔,来证明自己。”他们还说:“很多同事开始动摇,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在做正确的事,全公司开始深刻检视甚至质疑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正确的。”

  企业价值观错位的前车之鉴已有不少,特别是有些互联网公司,最爱向资本展示“流水”“算法”“大数据”。但别忘了,“流水”背后是万千衣食父母、“算法”岂可枉顾国法、“大数据”乘以错误的价值观那就是人性的黑洞。

  自身价值观到底正不正确,滴滴最终能确定么?

  垄断之祸

  国际咨询机构贝恩今年5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新型出行市场研究》显示,“滴滴如今能完成90%的网约车订单”。其市场垄断地位已毋庸置疑。

  网约车市场被垄断的弊端是什么?在今天,答案早已明了。价格、服务、安全、应急体系等等,问题成堆。更严重的是,滴滴已经膨胀到了敢于向主管部门提出的合理要求说不。

  近日,在广东民声热线上,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王富民透露,目前已有20多家网约车平台在广东省获得经营许可证。但是,在网约车管理中,一家独大的滴滴出行,竟出现了拒绝数据接入接受监管的现象。

  据广州市网约车市场整治情况通报,今年以来,广州市交通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41次对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开展调查,对于各平台向无证车辆、无证司机违规派单等违章行为,共立案查处240宗,其中立案查处滴滴平台违章208宗。查处过程中,滴滴还多次拒绝配合调查;对已生效的处罚决定,滴滴也有不按期缴纳罚款的情况。

  为何滴滴胆敢罔顾监管?是什么让资本意志凌驾于依法监管之上?

  非不能也

  “安全”,是程维、柳青道歉信的高频词,前后出现8次。

  那么,“尽最大的努力,去守护平台上的乘客和司机”,到底是难比登天,还是不难实现呢?

  去年底,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受交通运输部委托,曾向一家网约车企业颁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级证明”,而且是最高等级“一级”。可供滴滴借鉴的是,这家网约车企业主打的就是“出行安全”。而且,该企业从来就没有开展过顺风车业务。他们说:“经过公司的评估,‘顺风车’模式在现阶段还难以保障乘客安全,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还没有涉足顺风车业务。”

  如何把握规模扩张与公众安全的平衡,这家网约车同行的做法很“简单”:驾驶员个人信息不实的、驾驶经验不够丰富的、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有危险驾驶记录的,一律不得进入平台。此外,客服系统对涉及人身安全的信息反馈,将立即提交高优先级处理流程。

  可见,事在人为。

  诚如程维、柳青所说,“我们很难完全杜绝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平台做出不法之事”,但只要真心去实践“安全工作永无止境”的认知,办法就总比困难要多。

  再来看看Uber,因对司机甄选不到位的问题,其在美国已遭多个州的调查。Uber为此不得不做出改进,包括推出一系列安全举措,如乘客可与“受信任的联系人”共享旅程详细信息、可通过应用程序内的按钮直接拨打报警电话,以及每年对司机背景进行重新检查的承诺等。

  以安全为先,7日前滴滴到底是“不能”还是“不为”,大家心里都有答案。7日后呢,如果一切都还照旧,那可真是逝者已矣,生者何堪!

  乘网约车权益受损谁担责?

  律师:平台更多适用连带责任原则

  来源 | 新华网

  温州女孩遇害案将网约车的安全问题再度推至风口浪尖,“网约车究竟还有多少安全隐患”,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话题。

  近日,浙江省消保委对杭州市在开展运营的网约车平台进行了暗访式消费体验调查。调查发现,部分网约车存在无证上岗、培训欠缺、拒载绕路等运营问题。

  网约车“约”出哪些问题?

  据了解,此次浙江消保委选取了杭州市内60条线路,对滴滴出行(快车)、曹操专车、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和易到用车5家网约车平台进行了系统性消费体验,评价涉及服务承诺、资格认证、安全驾驶等14项指标。体验发现四大明显安全隐患:

  ——近五成司机“无证上岗”

  客运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是安全保障的基本线。而在此次暗访体验中,60名网约车司机中有23名明确表示未取得客运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

  具体来说,滴滴出行和首汽约车体验的12条路线中,各有7名司机表示未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甚至有易到用车司机称“整个杭州有证司机只有40个左右”;神州专车司机表示“没有网约车驾驶员证公司也让开”,自己就是边开边考证。

  ——部分平台拒绝载客

  “你是不是没到马路对面,我已经开过去,走了!”

  这是体验员在滴滴出行约车时遇到的“粗暴对待”。当时,体验员已经在约定地点等待了10分钟,司机没等体验员说完就挂断了电话。挂掉电话后,App显示行程已开始,过了6分钟左右,显示行程已结束,并扣费10元。

  ——岗前培训欠缺,安全意识不强

  暗访中发现,网约车司机岗前和日常培训总体欠缺,首汽约车和滴滴出行分别有10名和6名司机表示,均未参加过任何岗前培训和日常教育。

  此外,在乘坐体验上,每个平台均有司机在行驶过程中玩手机、发信息,安全驾驶习惯普遍不佳;司机多数未主动提醒乘客系安全带或者下车时提醒乘客检查有无遗漏物品。

  ——预达时间有偏差

  体验中感受较差的还有一项是系统算法给出的预计到达时间与实际到达时间相差较大。特别是首汽约车,体验的12条路线中仅有3名司机是在约定时间内到达,还有2名司机偏差时间5分钟以上。

  暗访中,首汽约车的部分司机接单后不主动联系乘客,体验时询问司机得知,部分首汽驾驶员同时安装两个网约车软件进行接单,导致顾此失彼。

  安全乱象谁来担责?

  在业内人士看来,网约车的问题不少,和背后的相关企业审查不严、监管缺失等直接相关。

  平台方绝不仅仅是一个撮合交易的角色。“一些平台方甚至认为,如果加强对司机的管控,可能会导致平台上供给减少,反之则要将安全的风险转嫁给用户。”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建华表示,在网约车模式之下,对司机的管控不能局限于软件层面及准入政策上。

  “互联网经营不能成为法外之地,平台对用户应务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法律专家邱保昌认为,网约车企业作为平台搭建者、三方协议制定者、运营规则提出者、司机佣金抽成者,决定了企业有义务保障消费者安全,因为从本质上说,消费者与平台是一种法律契约关系,相关权责事项得按照契约自由、契约安全、契约保障的原则来办。

  事实上,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对网络交易平台的责任,第44条第2款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浙江凯旺律师事务所律师蔡湘南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平台责任的划分,网约车平台更多适用连带责任原则,“一旦出现经营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平台要承担连带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是不以它是否获得利益为前提条件的。”

  如何拧紧网约车消费的安全阀门?

  “网约车平台要依法承担保护消费者权益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浙江省消保委消费指导部主任李嘉建议,平台要加强管理,落实主体责任。首先是强化入网审核,加强对车辆、司机的审核把关,严把“准入关”。

  同时,李嘉建议,平台要切实加强对司机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安全运营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优化平台派单、预计到达时长等系统运转,对有骚扰、暴力行为的司机要纳入黑名单,采取零容忍举措。

  “网约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相关事项跨度很大,需要相关部门联合监管。”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有关部门要创新监管手段,尤其对数据的掌握和分享,要尽早建立全国信息共享平台,省市监管平台应与网约车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与综合利用。

  目前电子商务法还在制定中,对平台方的权责规定备受舆论关注。法律专家邱保昌认为,立法机关应该进一步明确、细化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相关规定,防止其逃避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切实拧紧网约车消费的安全阀门。

  浙江省消保委相关负责人同时提醒消费者:接受网约车服务时要关注人身、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注意核对线上预约和线下实乘车辆、司机的一致性,注意保存相关证据。

  工作邮箱:xingshi_wang@126.com

  主编:邓庆文

  刑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