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加速,已变成新冠感冒,事实没那么简单

  自从新冠疫情防控放开后,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到处都出现了红彤彤---阳阳阳的景象,有些品种的药和口罩都卖火了,真是祖国江山一片红。

  

  大街上溜达的人没了,除了上班的地方,超市,餐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的人寥若晨星,人们都自觉的自我封控,唯有医院倒是人满为患。

  有医学专家曾说,新冠疫情防控放开后,中国大概80%--90%的人都会感染,于是有人就说早也阳,晚也阳,不如早点大家一起阳,这样的做法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问题。

  一是影响我们的上班工作和社会交流;二是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很短时间大规模感染,不但影响正常生活秩序,还会给医疗机构带来严重的就医压力,增加交叉感染还会导致新的变异株出现,”类似情况在巴西和印度都出现过,不主张“大家一起阳”,而是希望有一定时间间隔,不要让感染高峰一下形成,给国家社会造成压力。

  自2021年底奥密克戎(Omicron)亚型出现以来,新冠病毒变异株在全球掀起多轮疫情,持续向加强免疫逃逸的方向进化。全球多国主要流行株已被BQ.1和XBB家族替代,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在我国31个省份流行,BF.7在我国24个省份流行。

  北京流行的变3异株以BF.7为主,广州流行的变异株以BA.5.2为主,只要病毒还是奥密克戎分支,其毒性、致病力和传染性不会有本质改变,“百分之九十几都在上呼吸道症状”,症状轻重主要因人而异,和自身免疫力、年龄、基础疾病有关。

  

  日本发现的地狱犬新冠病毒BQ.1.1是BQ.1的第一代亚分支。12月13日,据中国疾控中心通报,中国已在9个省份的本土病例中检出BQ.1及其亚分支49例,但尚未广泛流行,也未观察到患者感染BQ.1后,临床严重程度较其他变异株有所增加,这些进化分支致病力明显减弱,致重症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早期流行的变异毒株。

  新冠病毒下的“奥密克戎毒株”,从最早发现的BA.1到今天,短短一年,就变化出了7代。

  从最早的BA.1,到B2.2,BA.5.5到近期的BF.7,名字都叫新冠病毒奥秘克戎毒株,可它一直在变。

  作为我国人群主要的免疫背景,三针原始株灭活疫苗,特别是大多数人距离接种第三针已经过去半年以上,已经无法对部分最新的Omicron亚型产生较高的防感染作用,导致我国绝大多数人群对此类新变异毒株容易感染。

  这意味着群体免疫对于新突变株的防感染作用很弱,新的突变株会逃逸之前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感染新冠后短时间内可能三到四个月内不会感染,但对于一些免疫力较差的人,一年内有可能感染多次,这种情况在欧美国家已经司空见惯。

  病毒为什么会不断变异,是什么原因呢?

  病毒变异的主要原因可从病毒生存机制、形态结构性质以及病毒复制机制方面进行分析。

  1、病毒生存机制:病毒本身并没有自主生存的能力,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从而存活下来,而为了适应各种环境,病毒需要通过不断变异来得到繁殖、生存的机会。

  2、形态结构性质:病毒需要在体内进行复制,而病毒属于单链RNA,单链结构不稳定,受抗体影响容易发生变异的情况。

  3、病毒复制机制:在细胞内复制时,利用人体内特定的酶进行入侵,这种酶难以纠正该外来病毒,而在人体进行RNA复制过程中,错误地复制大量RNA病毒并且产生变异。

  通俗点讲,新冠病毒进入人体,部分毒株被抗体阻止复制而消亡,幸存的新冠毒株通过传播又进入下一个人群,在别的人体内又有部分毒株被抗体阻止复制而消亡;而有部分人群同时感染两种不同新冠毒株,在受到体内抗体阻止复制衍生后,幸存下来的毒株会合并生成另一种新病毒毒株而重新传播,不断地变异发展。

  现在的新冠病毒感染表现症状和感冒相似?

  新冠“肺炎”已经不存在,实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形成接近感冒症状的“新冠感冒”,致死率已下降到0.1%左右,相当于季节性流感,中文名称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因为不存在肺炎,走到现在它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新冠病毒致上呼吸道感染。

  但现在的新冠病毒有了更强的免疫逃逸,潜伏期进一步缩短,“有人接触病人后第二天就出现感染,但大部分人感染后一直没有很明显高烧,可以说是无症状感染,一部分咽干、咽痛、干咳、头痛、发热等,只要不侵犯肺、不缺氧都是轻症;但奥密克戎感染并不可怕,绝大多数在7到10天内完全恢复。

  现在新冠“后遗症”的临床表现有:咳嗽/呼吸困难,嗅觉及味觉障碍,发热,关节/肌肉疼痛、头痛、胸痛,以及难以集中注意力(“脑雾”)、睡眠障碍、疲倦/乏力、情绪改变等都是在新冠康复后四周以上出现的短暂表现,但长期的后遗症,要等患者今后的症状表现观察才能确定。

  

  BF.7变异株是国内奥密克戎“家族”里传播力最强的亚分支,传染性和隐匿性都更强,一个人传播可达10到18人。

  对于目前国内的流行株而言,许多专家提到的“感染后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次感染”的说法基本是正确的,但随着具备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的新毒株流行,再次感染的机会还是有的。

  两年多来中国抗疫取得的成就,系统分析第二波奥密克戎疫情,包括奥密克戎传播性强、致病性低的特点;下一步防控的关键之一是加强疫苗接种,并推荐异种疫苗加强针,效果会更好。

  疫苗接种建立的免疫屏障虽然不能有效预防新毒株的再感染,但对于症状的减轻和后遗症的减少仍有不错的保护作用,因为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些有效抗体的记忆B细胞,在病毒侵入后这些记忆B细胞可以很快被激活,在3-7天内很快产生新的抗体,从而可以有效防重症。

  有医学专家说过,得过一次奥密克戎,实际上就像打了一针疫苗,不管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对二次感染都有很好的保护和预防作用。

  但我们还是不赞同以自然感染代替接种疫苗。一方面,新突变株的再感染率很高,感染一次也不能预防新毒株再次感染;另一方面,感染副反应远远大于疫苗接种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来说,疫苗更具安全性。

  疫苗接种是最安全的选择,以前Alpha→Delta→BA.1→BA.2→BA.5,是非常清晰的单一毒株的依次更替。但今年9月份以来,这种规律已被打破,各类突变株百花齐放,上百种突变株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出现,且每种突变株与BA.5相比都具有增长优势,这种新冠病毒进化现象是前所未有的,病毒变异后的对之前疫苗的逃逸性增强,医学界针对变异病毒疫苗的研究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而对变异后的多种新冠病毒都能兼顾的疫苗,更是难上加难。

  

  最后还是要加强个人防护建议:一是加强防护,戴口罩、保持距离、减少公众聚集等;二是不要因感染而害怕恐慌,目前新冠极少重症死亡;三是大多数感染者不需要去医院,可以居家隔离;四是居家注意常做抗原检测,密切关注自身状况;五是持续发热超过三天以上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就医;六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不是特殊情况一定要打疫苗;七是咨询医生正确合理用药,避免自行用药,造成身体伤害。

  ·